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非遗传承,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以苎麻编织为例

[日期:2024-07-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非遗项目同时具有发展地区经济和繁荣当地文化的双重属性。一个好的非遗项目,能够以文旅融合共生互促的方式,有效为本地区实现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文化的丰富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非遗传承人,首要职责就是保护传承和发展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肩负着保护、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这些年来,我作为非遗传承人,深知非遗的酸甜苦辣。我希望未来能大力推进非遗与校园、社区、园区的深度融合,为非遗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打造农、文、旅、教、娱融合的模式,以巾国共富、暖心助残等,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非遗传承;放大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质生产力赋能非遗传承;苎麻编织;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
  
  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缩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苎麻编织作为一项南京市市级非遗项目,代表着这个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创新手段提升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推广编织技艺,发展乡村旅游等。大胆想象,编织苎麻可变幻出五彩斑斓的图案,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具吸引力。同时,举办编织大赛,传承文化精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护和传承好“非遗”,不仅可巩固乡村文化根基,更有利于助力乡村振兴。我们要深挖和用好‘非遗’,保护传承好带有鲜明‘乡土味’的文化遗产,使这些文化瑰宝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获得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1、苎麻编织与传承发展
  
  苎麻是一种农村田地里常见植物,属于亚灌木或灌木植物;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种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苎麻布和细麻绳,距今已有4700余年。苎麻编织技艺在中国源远流长。考虑到苎麻编织的美学价值及其实用性,刘梅大胆创新,将传统苎麻工艺与地方民俗特色相结合,让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在我的非遗课堂上,从编织材料的发放、苎麻工艺制作流程的讲解到个性化的指导和点拨,每个人都沉浸其中、认真探索,创造出一个个兼具实用和审美的日常物件,激发出心底里对非遗的热情。
  
  我认识到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苎麻编织技艺面临许多民间手工技艺方面同样存在着传承人老龄化、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我努力帮助大部分村民传授给她们编织技艺克服生存方面的窘况,加大经济创收力度,设计出产销对路、市场畅销、群众喜爱、经济价值较高的工艺品、艺术品,从而增加农村工人们的收入,克服经济收入太低、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等民间传统手工艺所面临生存危机,闯出了一条适合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文化繁荣的非遗产业发展新路子。
  
  2、传统技艺与创新突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让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严峻的时期。而民间工艺人才匮乏,使得掌握传统手工艺技术的人员被迫转行,而当代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价值认识不够,不愿意学,从而出现了人才断层的现象。苎麻编织非遗项目,不仅具有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同时应该具有生产性,即苎麻编织品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人的手工创造来体现,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其传统工艺流程、关键技艺等才能实现保护、传承和弘扬。“生产性保护”既可以使非遗得到活态传承和保护,也会在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从小我就对编织类手工酷爱有加,尤其是苎麻编织。我跟着爸妈学习种麻、剥麻、刮麻、晒干、制绳等流程,再转向编织技艺学习。多年来,我充分利用苎麻的柔韧性和可塑性,结合自身的绘画特长和多年的编织技艺,赋予苎麻编织多元化的创新。我通过变形、变异、变色、编、结、缠、打弯等工艺,创作了一系列的果盘、油画盘、花篮、收纳筐、脏衣筐、餐巾盒、花瓶、杯垫,挂件、地垫、玩偶、手袋等工艺品和居家实用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种类,增加了实用性,还让非遗产品进入了千家万户,更好地传承非遗“用起来,活起来”。
  
  3、刻苦钻研与不断进步
  
  “走在前,做示范”,在苎麻编织的构思和设计过程中,我经常向多位国家级大师请教学习,向工艺美术学会的领导、专家和省、市美协的老师们学习请教,向文旅和街道社区领导汇报,向其他非遗专家和老师请教交流取经。在各界领导的关心与带领下,我积极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在非遗文创进校园和助残活动中发挥一技之长。通过这些学习和交流,我提升了编织理念,苎麻编织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得到了丰富和提高,满足了现代人的多种审美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人们更加青睐生活用品的品质、样式与时尚度。非遗要想能够走进现代生活,那就必须能够敏锐把握住这一时代变化发展趋势,在产品设计中融入现代审美。为了使麻编技艺得以传承,让编织器物富有更多的美学品质和情感价值,我一直专注于编织非遗项目的创新与传承。我相信,做好编织非遗项目的传承,以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帮扶残疾人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让“美丽乡村”转型成为“美丽经济”。非遗苎麻编织,正在成为我个人为乡村振兴、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份美好事业。
  
  4、目标愿景与更高追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更好传承和发展该项非遗项目,我努力注意去传授技艺、知识和经验,培养年轻一代对苎麻编织的兴趣和热爱。通过组织各种传习活动来实现传承和发展,如举办非遗培训班、非遗交流会,组织开展非遗团建活动、非遗研学活动,设立非遗苎麻编织工作坊、非遗苎麻编织小院,开设非遗苎麻编织馆等。通过这些活动,给广大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经验和技艺的传递,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前来参与,
  
  解决贫困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强贫困村民自身的“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村民脱贫的内生动力。因此,我在当地政府和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和妇联、残联等部门的关心把持和指导引导下,采取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把非遗苎麻编织技艺落实到岗、到户、到人。在相关的高等院校设立课外美育和社会实践基地中,我让更多大学生了解非遗愿意参与其中,享受编织的成果。这几年也获得了多所高校颁发的特聘教授和非遗基地专家等头衔,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世界的、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积极扩大非遗保护的受众面。只有这样,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思路,在农村人才、文化上取得好成绩,大姐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高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展现“她力量”。我所热爱的事业--苎麻编织,由于具备了“见人见物见生活,可赏可用可收藏”的特性,大大提高苎麻编织非遗项目的传承力度和影响力。
  
  结论
  

  实践表明,苎麻编织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技艺传承、创新和市场推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保护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以新质生产力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未来,应继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地创新实践,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作者:刘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