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乱针绣手工艺创作的观念转向分析

[日期:2024-07-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手工艺振兴背景下的常州乱针绣创作观念转向。通过借鉴英国的绿色手工艺运动与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的成功经验,通过分析常州乱针绣的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提出乱针绣创作观念转向的必要性及其具体策略,以期推动乱针绣等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 常州乱针绣;观念转向;绿色手工艺;社区营造
  
  一、引言
  
  常州乱针绣凭借其乱而有序的工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东西方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已经在传统手工艺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乱针绣以其交叉灵活的针法、线条流畅、色彩丰富的特点,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喜爱。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乱针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在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为传统手工艺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如何在保持其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的同时,与现代审美、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相结合的重要课题。
  
  现代科技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手工艺在年轻一代中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渐降低。由于手工艺品的制作耗时费工,而人们又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和意义缺乏了解,甚至对其持有怀疑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导致了乱针绣等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才匮乏,技艺传承面临断裂的风险。其次,市场需求的变化也给乱针绣等传统手工艺带来了新的挑战。现代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实用性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手工艺往往难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乱针绣等传统手工艺需要在保持其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因此,探讨常州乱针绣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向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转向意味着要在乱针绣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和拓展。例如,可以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将乱针绣与其他艺术形式或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感和创意性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探索乱针绣在现代家居装饰、服饰设计、文创产品等领域的创作和应用,以拓展其市场空间和受众群体。
  
  创作观念转向对于促进常州乱针绣的传承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为常州乱针绣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推动其在当代社会家庭装饰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能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宝贵的资源与支持,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二、英国“绿色手工艺运动”给乱针绣创作观念转向带来的启示
  
  英国的绿色手工艺运动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革新。其特点是明确而坚定地将手工艺品的制作与生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不仅仅是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物品生产,更是对生态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展现。它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在创作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让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成为生态友好的象征。在绿色手工艺运动的推动下,手工艺品不仅仅在市场上的价值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手工艺品的价值,不再仅仅将其看作是物质商品,而是看到了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和深刻的生态哲学。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提高了手工艺品的社会认知度,也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常州乱针绣这样的中国特色传统手工艺而言,英国的绿色手工艺运动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传统手工艺不仅要在技艺上不断创新,更要在创作观念上实现转向。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乱针绣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将其与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及当下流行文创产品。同时,我们也应该丰富常州乱针绣的文化内涵,积极推广常州乱针绣的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从而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借鉴英国的绿色手工艺运动,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常州乱针绣等传统手工艺的创作观念转向,实现其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的双重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竞争力,更能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三、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给乱针绣创作观念转向带来的启示
  

  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运动强调社区参与和文化传承,通过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推动社区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运动对于常州乱针绣的创作观念转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它提示我们要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发挥社区居民在乱针绣传承与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它强调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整合社区内外的资源,为乱针绣的创作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保障。最后,它提倡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升乱针绣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这样常州乱针绣就有更广阔的市场,才能有更多的乱针绣传承人,常州乱针绣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四、常州乱针绣的观念转向
  
  常州乱针绣借鉴英国“绿色手工艺运动”进行观念转向,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常州乱针绣强调材料的精选与合理使用。在选材上,它注重环保与可持续性,选用高质量的丝线等天然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绣娘们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精细的劈丝技术,将一根常规丝线细分为多股,实现了材料的最大化利用,减少浪费。其次,常州乱针绣的创作过程体现了节约与创新的精神。绣娘们通过灵活运用长短针法、分层加色等技巧,创作出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作品,既展现了精湛的技艺,又体现了对资源的珍惜与合理利用。最后,常州乱针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也体现了绿色手工艺的理念。通过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推广乱针绣技艺,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还促进了绿色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发展,为环保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常州乱针绣近年来正经历着从传统绣娘个体单独活动到社区广泛参与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丰富了乱针绣的创作生态,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融合。过去,常州乱针绣多依赖于技艺高超的绣娘个体,在私密的工作室里默默耕耘。而今,随着社区文化的兴起,乱针绣开始走进社区,成为居民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就像大师工作室配合社区组织定期举办乱针绣培训班,邀请资深绣娘传授技艺,吸引了众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居民加入。每一期活动参与人数虽有限制,但报名者却很踊跃,在一期期活动中,我们讲述了乱针绣的故事,教授并绣制了乱针绣的小作品,让参与活动的居民更了解非遗技艺,也拉近了非遗技艺和大众间的距离。
  
  而且社区参与不仅壮大了乱针绣的创作队伍,还激发了新的创作灵感。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居民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将各自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体验融入绣品之中,使得乱针绣作品更加多元化、富有时代感。此外,社区还积极搭建展示平台,让绣娘们的作品有机会在社区展览、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进一步提升了乱针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种从个体到社区的转变,不仅为乱针绣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四、乱针绣手工艺创作观念转向及其价值
  
  (一)观念转向后的生态价值
  
  常州乱针绣作为一种独特的刺绣艺术形式,其生态价值尤为突出。它通过观念转向,使用天然的真丝布料、真丝线和秉承的传统技艺,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与全球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常州乱针绣在以讲究的用料再加以其精湛的针法和丰富的铺色层次,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生态理念。在创作过程中,乱针绣十分注重材料的选择与利用,强调对自然材料真丝布料、丝线植物染色的充分运用。同时,乱针绣的创作过程也注重与自然的对话与沟通,通过细腻的绣工和丰富的色彩更好的表现风景、动物等主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这种独特的生态价值使得乱针绣在当代社会中更具市场潜力和高端文化价值,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观念转向后的人文价值
  
  常州乱针绣的发展通过观念转向,不仅具有生态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文化传承与表达的重要载体。通过乱针绣的乱而有序的绣工和丰富色彩,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时代的精神,领略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力量。同时,乱针绣也承载了常州几代传人的技艺与智慧,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中国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运动为常州乱针绣等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过强调社区参与和地方特色的发展,这一运动能够有效整合社区资源,促进手工艺的创新与普及。借鉴“社区总体营造”的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常州乱针绣等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常州乱针绣的人文价值,并结合“社区总体营造”等有益经验,努力推动其传承与创新,为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五、结语
  
  从传统手工艺振兴的角度看,常州乱针绣的创作观念转向是必然的趋势。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常州乱针绣在当今常州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通过“绿色手工艺运动”,并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资源整合,推动乱针绣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增加了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传统手工艺振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手工艺人的共同努力与坚持。
  
  参考文献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以乱针绣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2):101-106.
  [2]常州乱针绣的传承及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西部皮革,2021,43(23):137-138.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以常州乱针绣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11(03):26-30.
  [4]基于“互联网+”背景常州乱针绣的保护和传承研究[J].名作欣赏,2017,595(35):116-118.
  [5]解读乱针绣的社会文化[J].艺术品鉴,2018(36):220-221.
  [6]常州乱针绣衍生品创新与应用研究[J].大观,2022,298(10):79-81.
  [7]论常州非遗乱针绣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J].天工,2019(05):64.
  [8]乱针绣源流及其艺术[J].艺术百家,2007,98(05):197-198.
  [9] 非遗乱针绣的“双创”发展与活态传承思考[J].文化产业,2020,174(29):122-123.
  [10]中国传统刺绣与现代“乱针绣”[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03):85-86.

  [11] 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试论常州乱针绣[J].美与时代(上旬),2013,520(08):33-35.


  作者:黄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