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画有着近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沉淀了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是华夏民族智慧与艺术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信仰与文化传承。不同的历史时期,年画也随之发生着兴衰变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精神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年画的演变史,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发展史的最好体现。
关键词:传统年画、崇拜自然、精神信仰、年画文创
年画是中华民族智慧与艺术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从诞生到发展,从鼎盛到低谷,一路走来,历经2000多年的兴衰演变,尽显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精神信仰与文化思想的变化。面对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年画要以怎样的新姿态引领未来生活新需求,这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也是折射当下“非遗”文化传承与发扬,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建立的现实问题。
一、年画产生演变的原始启蒙
1、对大自然的崇拜
年画源于上古时期对自然的崇拜,面对无限未知的大自然,动物与植物、环境与资源、地理与天象,都展现着上古人们对自然的各种认知与想象,感谢大自然馈赠的同时,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各种动物与人类生存在共同的环境下,产生着息息相关的影响与紧密的联系。当古人面对无法抗拒的力量时,老虎的勇猛与威严,让人们无比羡慕与崇拜,认为老虎所带有的阳刚之气,能够驱散一切邪祟;日出而鸣的公鸡,使人无不联想正是它的唤醒与召唤,开始了崭新一天的朝阳;新生的黎明,结束让人畏惧的漫长黑夜,迎接明媚的阳光是那么的欣欣向荣;简陋的洞穴或是树上的草木屋,是人们度过漫长黑夜的庇护所,虽有大块累积的石头与树枝可以阻挡猛兽的攻击,但也无法避免各种毒虫的侵扰,有一个能够安全防御各种侵蚀的家园,是人们最大的心愿。植物也伴随着人们的认知,反映远古时期起,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能力,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可以治病,哪些植物又可以驱虫等功效,并加以运用,阻挡夜间毒虫的侵扰,发挥着自然界驱虫草的特性。人类漫长的生存进程中,钻木取火就是人类掌握了转变物质性质的奥秘,火的应用更改变着人类的饮食结构;改变物质结构,陶器制作的诞生,正是人类驾驭物质变化规律的运用,是人类文明的曙光;火与土的组合,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灶神的化身。
上古时期的人们意识到,拥有强壮、胆识、智慧是不断促进人们成长的动力,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大自然对人类的养育之情,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是崇拜自然的根源,是上古时期人们充分认识自然与信赖自然的阶段。
2、神灵护佑的启蒙
人们通过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自然的崇拜,升华了对自然的恭敬之情,与对未知领域神秘力量的无限遐想。上古时期人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拥有强大力量制衡生命的权威,具备至高无上的存在,诸神就此诞生。他们居住在遥远的星空或是浩瀚无垠的大海上,能够护佑人们,给人们带来安全、祥和、健康的守护,年画在此时拥有了孕育的雏型,膜拜精神信仰的需求,有了驱凶辟邪、消灾避祸的功能。根据史料记载,周代天子携诸侯进行七祀,是极为重要的祭祀典礼。此祭祀上至君王、贵族,下至庶士、庶人都要进行不同等级的仪式。其中最典型的庶人只许进行一祀,这一祀就是户神或门神。门拥有神的加持,就此诞生年画形成的原型。人们辛苦劳作一年,所获丰硕成果能够顺利度过冬季,必须拥有安全庇护所,而门是必经之处,门是收获物品不被受到外界破坏的重要环节。门神最早出自于上古奇书《山海经》中,讲述在茫茫沧海之上,有一度朔山,此山上有一盘曲三千里的桃树,桃树上有一金鸡,日出而鸣。树的东北处有一鬼门,守门的两位神将就是神荼和郁垒,将违祸人间的恶鬼用苇索以缚之,喂以神虎。整个故事全面诠释了神木桃树、守门二将、神虎金鸡等应用桃符的由来。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祭典》中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门神的确立,寄予着驱邪避祸、卫家宅、保平安等不同功能,就此奠定人们心目中最受欢迎的保护神之一。并且每年的正月十五,成为门神的神诞之日,节庆时分家家户户都要张贴门神,是必备的内容。
天上的繁星为人类认识宇宙,建立历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被赋予祈福吉祥神的诞生,像年画中的福禄寿。神话与星斗都是人们从认识自然到对未知世界的一种解读,是人类对生存的环境,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与展望。这些内容都成为后期年画发展与鼎盛,铸就了信仰的灵魂基础。
二、年画丰富兴盛的生活滋养
1、驱邪避凶趋向迎福纳祥
唐宋时期是年画的发展期。加之雕版印刷术的应用,加快了年画普遍流行趋势,形成专业从事年画制作与销售的店铺。宋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及重文轻武的文化思想,年画功能逐渐演变成祈福纳祥、祈祷丰收、功名厚禄为主。内容也由身边熟知的英雄好汉,演变而成武门神,他们精忠报国的凛然正气、疾恶如仇、威武雄壮的英雄气概,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备受民间崇拜,如英勇善战的秦叔宝、尉迟恭,关公、赵公明等;科举制度的盛行,以祈福功名利禄,福寿延年的天官,演变而成的文门神,与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人物,如比干、诸葛亮等,头戴纱帽,着一品绣鹤朝服形象,附加爵、鹿、蝠、喜、宝、瓶等,取其谐音,寓意迎祥纳福之意。
从对未知世界的遐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精神信仰变得更具体、更多样、更饱满,人们开始尊从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成为年画发展的根基。
2、丰富日常生活需求
明清时期的年画达到鼎盛时期,是木版年画创作题材、数量、艺术性等,全国各地只有极少地区没有使用年画,众多年画工坊形成庞大行业,人们丰富生活需求达到了巅峰。朱元璋提倡过年贴春联,加之套色印制技法的成熟,年画题材广泛扩展,如人物、山水、花卉、戏曲、小说故事等等。年画的使用领域,也无不充斥着一年之中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装饰、文化传承、敬爱考学、婚丧嫁娶等等各种生活场景的应用,使年画这一艺术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展现了年画发展到璀璨夺目的时刻。随着“西风东渐”而来,西方绘画表现形式涌入,民国初期机械石印兴起,年画风格与表现形式也应时而化,月份牌中的“美人图”,成为当时装饰时尚的代表。
随后因战事频繁,民不聊生,政府偏重西方文化的思想,出现新思潮与旧传统的碰撞,年画首次被列入落后根源的行列而招致取缔。年画从人们生活赖以需求的组成部分,转向民族精神信仰的质疑,使得年画需求逐渐减少,成为传统年画重创、传统文化不自信的开始。
三、年画跟随时代的进步复兴
1、新年画、新思想
年画经过抗战时期的洗礼,在解放区已形成独具风格的全新年画艺术形态出现,充满对祖国强大的憧憬与期许。这个时期约200多全国著名艺术家参与年画创作,如李可染、古一舟、李琦、冯真等。
新中国成立后,年画表现形式也不再拘泥于传统木刻,融入版画、油画、国画等不同表现,以胶印为主,创作水平的提升,画质更高,效率更快。表现内容以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喜闻乐见、工业生产为主题。年创作达400多种年画艺术作品,年发行量近700多万份。年画也成为当时赠送礼品的新形式,全国美术作品展入选画种之一。
20世纪八90年代改革开放后,年画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增添着家居生活美化环境,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正是改革开放后大时代写照。年画以全新的样貌,从低谷走进生活需求的日常化,人们更注重对祖国的建设、生活的情趣、家居装饰的应用,憧憬着对未来美好的生活。朴实无华的追求成为年画发展史中别样的新枝。
2、年画文创未来可期
随着新时代科技、建设不断的发展,当下信息化新技术的渗透、信息快速膨胀、艺术形式日趋多样化,这一时期年画面临未来发展新趋向又一考验。传统年画必须从生活必需品转向装饰艺术,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转向非遗文化,从民族传统精神信仰到新时代的传承。
年画正迎来又一新的蜕变与创新。2006年至今,全国18个木版年画产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年画有过辉煌、有过低谷,弘扬传统文化是年画复兴的开始,铭记年画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精髓。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时代的意义,都离不开民族的传承是精神信仰的传递,民族文化自信更是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引领未来时尚潮流,建设新时代精神文化需求,文创年画任重而道远。
作者: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