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州象牙浅刻以猛犸象牙为材质的技术调整

[日期:2024-07-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材有美,工有巧。”材质是工艺美术的重要元素,丰富多样的工艺根据不同材质的特点应运而生。以兽骨、兽牙制作的饰品,早在旧石器时代便已出现,其中象牙质地最佳,色泽也最美。远古出土的象牙器上常饰有阴刻图案,这些古老精美的阴刻图案,便是象牙浅刻工艺的渊源所在。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古往今来无数能工巧匠将在为象牙浅刻“工”的精进而努力,却从未面临“材”这一重要元素的巨大转变。
  
  关键词:象牙浅刻;猛犸象牙;技术调整
  
  常州象牙浅刻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州象牙浅刻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特魅力。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动物保护观念的增强,象牙浅刻的原材料受到了质疑,2018年底,国务院出台政策,全面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常州象牙浅刻面临“无米难为炊”的窘境,其传承遭受考验。好在牙雕浅刻手艺人寻找到了传统象牙的替代品——猛犸象牙。对于精雕细刻的常州象牙浅刻工艺来说,从传统象牙到猛犸象牙的材质转变,技术上的调整是一个必然且艰难的过程。
  
  一、猛犸象牙
  
  猛犸象是生活在冰河时期的古哺乳动物,已经灭绝。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猛犸象牙主要来源于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冻土层中,这些象牙因冰雪保护而得以完整保存由于猛犸象牙在地下埋藏了数万年,因此其保存状态各异。有的象牙因钙化或石化而无法用于雕刻,而有的则保存完好,成为牙雕艺术的优质材料。猛犸象牙作为长毛象的门牙,是史前生物遗存中的珍贵物品,也被称为古象牙,是不可再生资源,可合法流通。猛犸象牙虽然是最接近传统象牙的材质,其特性与传统象牙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猛犸象牙年代久远,表面会有石化和钙化的现象,且由于保存条件不一,质地也参差不齐,开裂现象比传统象牙常见,因此更加考验取材的能力。猛犸象牙的硬度、韧度也和传统象牙有差异,对于精雕细刻的常州象牙浅刻工艺来说,从传统象牙到猛犸象牙的材质转变,技术上的调整是一个必然且艰难的过程。
  
  二、取材技术的调整
  
  由于猛犸牙开裂的现象比较常见,而且很多开裂具有隐蔽性,所以在取材技术上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在开料之前,我会给原料进行几个月到半年的“干料”时间,然后再观察开裂的情况,这样能更加准确的掌握具体情况,利于避开开裂走势来取材,也可以对整段料子的统筹利用有一个更好的提前设计,做到料尽其用。猛犸象牙的表皮比传统象牙厚,而且有一些风化的自然现象,我对这种现象的自然肌理感很着迷,想把它呈现出来,于是在取材的时候将表皮部分保留下来,然后对其进行打磨和抛光处理,这种由牙向化石转变过程中形成自然变化的肌理感涌现了出来,给人以时间凝聚于上的奇妙感受,形成了猛犸象牙材质独有的全新审美。取材是常州象牙浅刻工艺的第一步,也是常州象牙浅刻以猛犸象牙为材质的技术调整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取材技术的调整,对于材料的充分利用和成本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取材技术调整的成功,为常州象牙浅刻以猛犸象牙为材质的技术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雕刻技术的调整
  
  雕刻技术方面,猛犸象牙硬度比传统象牙要大,因此刻的时候力度要比原先更强。猛犸象牙比传统象牙雕刻手感偏脆一些,雕刻时也应根据反馈的不同,做行刀节奏的改变。在以猛犸象牙为材料的雕刻过程中,我发现在着色这个步骤上与传统象牙有着更易感知的差异,具体原因也无法明确,感观上具体表现为色更难被吸附。经过尝试和摸索后,我总结出了猛犸牙浅刻后上色的经验,其要求上色时更加准确,必须用更细的毛笔,让笔尖带色更充分的与雕刻处接触,才能确保着色效果。以猛犸象牙为材质的技术调整的过程也提供了浅刻技法的创新契机,以往常州象牙浅刻都是在去掉牙皮后的牙上进行雕刻创作,由于猛犸象牙的牙皮有欣赏价值,所以我尝试保留薄薄的一层猛犸象牙的牙皮,进行打磨,然后在上面进行雕刻创作,猛犸牙皮具有独特的肌理韵味,为了把这种原生态的气质表现出来,雕刻技法也做了调整,用刀更加有力,线条更粗犷。与传统常州象牙浅刻刻后着色不同,在猛犸牙皮上刻后并不着色,与猛犸牙皮较深的底色形成反差和对比,以此来展现古朴原始的美感。总体来说,以猛犸象牙为材质的技术调整雕刻技术方面的改进,是一个与猛犸象牙这种全新材质逐渐了解磨合的过程,更多的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四、技术调整的意义
  
  常州象牙浅刻以猛犸象牙为材质的技术调整的摸索,使我感到非常欣慰,这让象牙浅刻这门古老的工艺得以继续传承。如果不是现代的开采技术,猛犸象牙还一直埋藏于冻土层下,无法与我们相遇,因此常州象牙浅刻从业者们对此倍感珍惜。以猛犸象牙作为浅刻材质这几年来,已经有如带皮牙料这样新的浅刻审美出现,象牙浅刻的风格也受材质转变的影响,慢慢的发生着变化,市场对于猛犸象牙的了解和认可也逐渐形成了共识,这些都让象牙浅刻这门传统工艺的赓续,有了光明的前景。随着能工巧匠们更长时间的投入,藏于冻土下近万年的猛犸牙,与象牙浅刻这门同样古老的工艺之间,会擦出更多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8月
  2.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
  
  作者:萧恒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