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开见佛”中看紫砂与佛教的千年渊源

[日期:2024-07-3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紫砂与佛教渊源深而久远,正是佛教传入中国且逐渐本土化,才有了紫砂的兴起。紫砂壶艺术兴起之初,僧帽壶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后来的紫砂创作中,佛教文化更是常见的题材。“花开见佛”对话古今,借鉴了僧帽壶的造型设计,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悟与艺术风格,特别是以宝相花入壶,以筋纹器呈现,给人全新的视觉盛宴。那花里,是紫砂与佛教千年渊源的梵音传唱,是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紫砂演绎。
  
  关键词:紫砂;佛教;僧帽壶;花开见佛
  

花开见佛  汤先武作

  
  紫砂与佛的渊源至深可以追溯到紫砂泥的发现,紫砂史上第一部著作《阳羡茗壶系》中记载着“始陶异僧”的传说:位于太湖之滨的小镇,虽算不上富裕,但是民风淳朴,百姓善良。一天,这座小镇来了一位异僧,高喊着“卖富贵土喽”,引发村民好奇,纷纷跟着这位异僧来到了黄龙山的山洞里,这里果然有五颜六色的泥土。村民发现这些泥便于制作陶器,且非常好用,于是他们不仅自用还外销,这个村子就这样富饶了起来。这泥便是紫砂泥,这座小镇便是紫砂的发源地——丁蜀镇,这个故事也成为紫砂泥的起源之说。
  
  传说赋予了紫砂神秘的色彩,现实中,佛家的僧人的确是紫砂壶发展路上重要的推动者。首先,紫砂壶兴起的直接因素是茶文化的兴盛,而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佛教的传入。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来传入我国,虽然不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但是在传入并发展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中国本土佛文化,即禅宗文化。禅宗中有一种修行叫打坐,僧人为了打坐时的聚精会神,发现了一种可以让人清醒静心的饮品,这便是茶水。所以,那时的僧人开始在寺院大量的种植茶叶,并推广给喜欢到寺院静心的文人墨客,茶文化随之兴盛。若说,紫砂壶与佛家的直接关系,那就一定要说一说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把紫砂壶的供春壶了。供春壶是一位叫做龚春的书童创作的,这位书童在金沙寺陪读期间,遇见寺院的师傅在用紫砂泥做壶,于是学着做了起来,他以金沙寺旁的银杏树为灵感,在紫砂壶的创作中,融入了造型艺术,所以,这把有了欣赏性的紫砂壶引起了当时人们的热议,紫砂壶自此开始从生活饮水器皿上升到艺术层次。由此可见,紫砂壶身上承载了中国佛教本土化的历史进程,也凝聚了紫砂与佛文化的深厚因缘。
  
  自紫砂壶艺兴起以来,出现了很多体现佛文化的经典之作,僧帽壶极具代表性。僧帽壶最初是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相传此形制源于西藏的茶具。而僧帽壶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区,根本原因在于佛教的本土化。明成祖朱棣曾请西藏的一位活佛,率众僧到位于南京的灵谷寺祈福,并命人以西藏僧帽的形制,定做了一批“僧帽壶”赐给众僧,以品茗解睏。后来紫砂兴起,茶具的材质从瓷器转为紫砂,一批制瓷的匠人也转做紫砂器,所以也就有了紫砂僧帽壶。自紫砂僧帽壶问世以来,先后有多位紫砂大家对其进行改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明代紫砂宗师时大彬所制的僧帽壶。此款僧帽壶是典型的方器器型,口沿有五瓣莲花,姿态刚健挺拔,神韵威严端庄。而后,多位紫砂大师相继制作僧帽壶,基本延续了时大彬款的形制,不过有高矮肥瘦之别。
  
  僧帽壶不仅是极具代表性的佛文化壶艺作品,也是非常经典的紫砂方器器型。而看不出僧帽壶痕迹的“花开见佛”,其实对僧帽壶也是有所借鉴的。首先,“花开见佛”延续了僧帽壶所承载的中国佛文化的创作内涵,它也是一件立意佛文化的紫砂壶艺作品。其次,“花开见佛”借鉴了僧帽壶造型上的一些设计,它保留了僧帽壶比例上的形式美感,壶身较高、束颈、花形口沿,所以深入“花开见佛”还是能感受到一些僧帽壶的影子,但是无论是在宏观设计上还是细节处理中都做了极大的创新,融入了个人的创作想法与艺术风格,特别是新元素的加入,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
  
  宏观上来说,最为经典的僧帽壶是典型的六方方器,而“花开见佛”则是筋纹器,器型的改变就让这把壶的外观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筋纹器,是紫砂三大器型(素器、花器、筋纹器)之一,它以自然界的植物瓜果、花瓣的筋瓤和纹理,经提炼加工进行艺术创作,特点是等分匀衡,齐整协调。标准的筋纹器线条一般从壶钮贯穿至壶底,上下气韵贯通,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美,所以,筋纹器又有极致的对称之美的赞誉。就筋纹器的美学特征来说,“花开见佛”是筋纹器却又是看似规则却又不太规则的筋纹器,这点是它非常独特的美学特征。“花开见佛”以花瓣纹理进行提取创作,花的形状强烈鲜明,有囊瓣之分,纹理清晰自然,深浅一致,不过筋纹囊瓣又大小不一,然而,囊瓣又与对面的囊瓣保持一致,所以,还是可以看出筋纹器的对称之美。此器壶钮本身是标准的筋纹形制,却与壶身的筋纹不同,虽然壶盖不是筋纹形制,不过盖面上利用贴花进行了壶钮到壶身的筋纹过度,自然和谐。壶把与壶嘴都不是筋纹形制,却透着巧思。麻花状的壶把是一大创新,极具设计感,视觉冲击强烈,令人过目不忘;而壶钮却是常见的直流嘴,不过为了配合壶把的尺寸,做了加长处理。一左一右,一繁一简,在这样的壶身上倒是极为融洽。于变化中求统一协调,于规整中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当代紫砂艺人对筋纹器创新方面的探索。
  
  僧帽壶的口沿有五瓣莲花,“花开见佛”同样融入了佛教圣花——宝相花。“宝相花”又称“宝莲花”,其名取自对佛像的尊称,它的形成也是中国佛教本土化的体现。中国是一个有着传统纹饰文化的民族,魏晋南北朝之前,主要以动物和几何图形的纹饰为主,魏晋南北朝,佛教隆兴之时,佛教装饰艺术随之兴盛,莲花是佛教圣花,植物花卉题材的纹饰便融入到装饰艺术中。“宝相花”这种花形是从中国极具象征性的莲花、牡丹、菊花等多种美丽而祥瑞的花中进行艺术的提取与融合而成,是中国特有的祥瑞之花,来自于人们的想象,是人们的理想之花,却常用于艺术的创作,成为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圣洁端庄,寓意着吉祥如意。“花开见佛”正是以“宝相花”为主题创作,无论是筋纹形制还是盖面上的贴花,都可以看出宝相花的身影。从上往下看,如含苞待放,清晰脱俗,又有着浓厚的佛教氛围,让人心生清净。
  
  “花开见佛”,借鉴了僧帽壶的形制灵感,这是紫砂壶艺对传统经典茗壶的推崇与传承,又以宝相花为主题进行全新的创作,这是紫砂壶艺发展之路上亟需的创新精神。“花开见佛”的创作,不仅呈现了与以往佛教壶作迥异的造型设计,同时也契合了当代简约又精致的审美主流倾向;宝相花元素的加入,不仅延续了传统佛教壶作的文化底蕴,同时丰富且升华了佛教主题的精神内涵,传递着美好祝福的同时,承载了中国本土佛教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念一清静。愿你我,悟如花开,花开见佛,明心见性,醒悟成佛。
  
  参考文献:
  
  [1]汪小洋.中国佛教美术本土化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

  [2]史琴妹.浅析紫砂壶作“茶圣”的创作.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06


  作者:汤先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