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从秦汉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起初苏绣也只是一种女红,是每一个闺中女子的必修课。主要是制作衣服、荷包等实用功能的物品,甚至在古代绣技的高低一度成为衡量女人是否贤惠的标准。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在提到苏绣时所有人都知道它是非遗也会把它摆在很高的文化位置上但是当你在博物馆、在展会。看到一件苏绣作品你会敬佩它会赞美它,但是生活中对苏绣知之甚少。在文化更迭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有效保护和活化苏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非遗视角出发,探讨苏绣的保护与活化策略。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绣 保护
一、苏绣的非遗价值
1. 历史文化价值
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苏绣,其风骨神韵在隋唐时期就已奠定基础,迨至宋元其基本技法与特色已渐趋形成,明清以降苏绣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每一时期的刺绣作品都诉说着一段历史,反映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风貌。描绘着三国的战火纷飞,明清时期文坛的百花齐放。苏绣是一种工艺、一种文化,更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
2. 艺术审美价值
苏绣以“精细雅洁”著称。宋朝 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由此可见苏绣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绝伦的画面。清朝以后,苏绣结合西方油画的高光阴影,以写真绣其逼真的效果闻名于世界,看者无不惊叹。苏绣艺人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绣出作品,由于丝光的艺术效果,绣品上的书画图案显得更加鲜活生动。苏绣的色彩丰富,苏绣艺人通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一幅精品使用的线色达几百种甚至上千种。不仅是颜色,苏绣的针法也种类繁多,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接针、滚针、正抢、反抢等四十八种。更令人称奇的是,手艺人运用劈丝技术,即将一根丝线劈成四十八分之一,将金鱼尾巴绣得飘逸灵动,人物肖像细若发丝。
3. 社会经济价值
苏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名满天下,从某种程度上拉动了当地的文旅经济,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岗位。同时作为对外交流的文化媒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甚至走向世界,促进对外交流,进一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苏绣的保护策略
1. 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管保护体系
从法律监管的角度出发,为苏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法制化、正规化的保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苏绣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责任主体等内容,确保苏绣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2. 加强对组织机构的保护
通过强调对苏绣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通过开展文化宣传活动等措施,加强对苏绣相关组织机构的保护。具体来说,可以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或协会,负责苏绣文化的传承、推广和保护工作;考虑到手艺人宣传推广电商方面力量薄弱,有关机构可以组织相关专业培训,加大对苏绣艺人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3. 加强社媒宣传苏绣文化
鼓励苏绣手艺人通过社媒内容分享、直播等形式,进行苏绣教学、展示苏绣作品,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宣传苏绣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手艺人的收入。同时,协会或保护机构也可以组织一些电商、社媒的专业培训,给予手艺人更多的帮助。
三、苏绣的活化策略
1. 创新产品设计与开发
在保持苏绣传统技艺和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时尚元素进行创新产品开发。苏绣是千百年来代代传承下来的艺术,不能把它看作是简单的商品,在内容和技艺上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创新,用心用情用力传承好苏绣的艺术。另一方面,苏绣作为一种非遗生活方式和态度更好地融入时代,本质上就应该让苏绣能够回归服务于当下的生活。苏绣这项艺术想要保存下来,一定要有更年轻的人带着现代美学的基础去重新了解学习和运用这门技艺,创造出更多符合当下审美的产品去融入生活的角角落落。让更多的年轻人去认识苏绣、去购买它,苏绣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看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对于苏绣这些手工艺而言,最好的保护不是把它们写进教科书,摆进玻璃展柜里而是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靠近它们、了解它们。
2. 拓展市场渠道与营销方式
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和营销方式以提升苏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和赛事活动等方式展示苏绣产品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媒体双微抖红B等平台,围绕苏绣制作优秀的内容,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甚至学习苏绣;同时利用货架电商、短视频、直播等不同形式进行线上销售和推广活动以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个人IP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 加强跨界合作与品牌联动
加强与其他行业或品牌的跨界合作与品牌联动以推动苏绣文化的活化和发展。寻找符合苏绣调性的品牌,将苏绣和品牌联合,推出新的产品包装,结合苏绣强化产品的视觉呈现、功能定位,能营造出更具新鲜感的消费体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倡导更多年轻人感知苏绣文化的美,将苏绣更好地融合进人们的生活中,这样对于苏绣文化的沉淀更具有社会意义。
4. 加强与产业融合
最典型的即各地「短剧+文旅」政策的施行。在广电推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政策后,短剧成为文旅的重要增长点。其代表性短剧《一梦枕星河》由苏州广电出品,芒果TV联合摄制,聚焦苏州的昆曲、苏绣等非遗文化传承,为各地的「短剧+文旅」提供了优秀示范。
结论
苏绣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在保护和活化苏绣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管保护体系、加强对组织机构的保护以及加强社媒宣传苏绣文化等措施;同时还需要注重创新产品设计与开发、拓展市场渠道与营销方式以及加强跨界合作与品牌联动等策略让苏绣可以背更多的人所能『看见』,让更多的人靠近它、了解它,传承它。
作者:钱菊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