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虞山派古琴制作历史及工艺

[日期:2024-08-2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琴棋书画,乃古代四大雅趣,能把琴摆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正如嵇康的《琴赋》所说:“琴德为诸器之冠。”虞山的琴历史悠久,从明朝的开山祖师严天池开始,就一直延续至今,而斫琴更是这样。


  关键字:古琴制作 虞山派 历史 工艺

  
  一、虞山派古琴制作历史
  
  虞山琴派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很出名了,但是虞山的斫制和修复技术却很少有人知道,史料中也没有关于这种技艺的记录,也许是因为当时的读书人都在业余时间去做这些事情,所以没有任何的记录。唯一的几件文物佐证为已故著名古琴演奏家査阜西先生所藏一张名为“幽涧泉”的雷威款仿唐琴。此琴也是在机缘巧合下发现,填补了虞山古琴斫制工艺的历史空白,旧藏的雷威款“幽涧泉”琴,原为大兴冯恕所藏,其子大生曾学琴于黄勉之之门,因而雷公琴幽涧泉遂为当时琴家所称道。琴为仲尼式,较常琴略短,琴面弧度较圆,有“雷威制”三字腹款,通身发波浪纹间梅花断,漆下有葛布地,桐材甚古,发音雄宏松润,为査阜西先生藏琴之冠。[1]先生每日弹琴,从未离开过,游历之时,更是带着他的随从,每一次见到他的人,都对这雷公琴赞不绝口。后来,先生回京,因为琴身两边的接合处出现了裂痕,担心破损,芭蕉轩张莲舫将琴弦重新修好,弹奏完毕,琴弦已断,变成了一把没有声音的古琴。数年后乃赠与溥雪斋先生,遂重新为之剖修,得见腹内项间有墨书四行腹款:“崇祯甲戌夏日,绣谷刘师桐,仿唐雷威制于琴川松弦馆”22字。琴川松弦馆这五个字正是现在的常熟松弦馆。[2]中贸圣佳2019年度“佳宴”拍卖第919件《冷月踈钟》(查阜西先生所著《蠡测偶录集》《溲勃别集》,对其作了详尽的介绍。(详见辅助材料))
  
  另外一张是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中尼风格的“诵余”,背面刻着“宋弦重建”四个字,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常熟在明朝之后就开始了对古琴的修复。
  
  大约一个半世纪前的晚清,光绪虞山钱氏(代考)亦有古琴斫制成品传世。(参见《虞琴刊》278页(吴景略)藏仲尼式光绪壬年藏琴)。[3]
  
  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九八四年,也曾有过吴景略先生对唐琴(现在收藏在中央音乐大学古代遗音师旷氏)的记录,其龙潭左端镌刻着吴景略“六十岁月”四个大字。此外,查阜西还著有《琴学文萃》,《中国古琴民间》,《中国古琴珍粹》等著作,并于1995年发表。[4]
  
  后来,虞山琴家的翁瘦苍也有修复制作的工作,因为设备所限,没有留下任何录像,只有他的学生马一超等人,目睹过,并且将这段历史传承了下来。
  
  二、制作工艺
  
  斫琴即对古琴的精工细作的简称,它的主体工艺大致可分为木工、漆工和调弦三个部分。
  
  (一)木材
  
  1.对出土的琴板进行了木质成分的分析,结果显示,虞山琴流派中,以杉木为最多的一种面板材质。本文对虞山琴流派的古乐器进行了抽样检验,结果表明,该乐器的木质结构与现今高品质的云杉十分接近,并带有一些时代特色。
  
  2. 对所选的梓木还有冷杉,也进行了检验。某些完好的古琴,其所用的杉木、梓木材料,在硬度、质地、组织等方面都很好地满足了传统工艺的需要。
  
  3. 从文物古琴的修复和研究中可以发现,古代工匠在选材时非常注重木材的品质和干燥程度,这也是保证古琴音质的关键因素。[5]
  
  (二)琴弦
  
  1.部分传世的虞山琴流派所用的“丝弦”,至今还存在于有些博物馆、私人藏家手里。通过对这些丝弦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丝弦的制作水平和特点。
  
  2.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虞山琴学派也已开始用优质的尼龙钢丝线,但其在某些地方的表演和仿造过程中,仍保持着原来的用途。
  
  (三)其他辅料
  
  1. 漆料方面,文物古琴表面的天然大漆经过岁月的沉淀,呈现出独特的光泽和质感。根据漆料组分的研究,我们可以较好地再现虞山琴派漆艺的制作过程。
  
  2.虞山琴类乐器所使用的翡翠、海贝镶嵌等装饰材质,也反映出其精湛的技艺与审美要求。
  
  三、制作工艺的文物解读与现代传承
  
  (一)造型设计
  
  1. 从出土的琴体形态上判断,虞山琴派沿袭伏羲式、仲尼式等古典乐器形态。这些形制在古代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中也有体现,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标准和文化内涵。
  
  2. 当代虞山琴学派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同时,融入了当代的设计思想,使得琴更接近人机工程原则,方便弹奏者。
  
  (二)槽腹制作
  
  1. 文物古琴的内部结构研究为槽腹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对虞山琴流派的X光机进行了 X射线的扫描与剖析,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在弦乐器的制造上是多么的精巧,多么的独到。[6]
  
  2. 现代制作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优化和改进。比如利用电脑仿真技术,对不同腔体的外形及尺寸进行了合理地调整,从而使腔体产生了较好的共振效应。
  
  (三)髹漆工艺
  
  1. 文物古琴表面的漆层是研究髹漆工艺的重要依据。从漆层的厚薄、色泽、色泽等方面进行剖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虞山琴流派的漆器制作过程及工艺要领。
  
  2.虞山琴学派在继承了传统苏作技术的基础上,还强调了对环境友好、经久耐用的要求。采用新型髹饰工艺,既保持了传统的艺术效果,又提高了漆层的质量和稳定性。
  
  四、音色特点的文物体现与艺术价值
  
  (一)音色圆润饱满
  
  通过对实物琴的演唱、音质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虞山琴派乐器在音质上的特殊性。它的声音丰满、丰满,在古典乐谱和琴谱中都有记载。
  
  (二)高音清亮,中音柔和,低音浑厚
  
  通过对文物古琴的音频测试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其在不同音域的表现特点。这种特征与俞山人的乐曲、表演技巧是一致的,显示出其特有的艺术表达价值。
  
  (三)余音悠长,泛音空灵
  
  古典琴体所产生的残响与泛音效应,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乐器。借由对古典乐谱与弹奏技法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虞山琴学派特有的音色韵味。四、虞山派古琴制作技艺主要价值
  
  虞山古琴漆艺部分至今沿用当地部分香山帮古建营造技术例如裹布(民间又称拉夏布),打竹销钉等。
  
  虞山琴派斫琴技术是虞山学派音乐生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虞山琴学派不可分割的一项主要内容。在经过400多年的历史沉淀,已成为当地琴人生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虞山派斫琴技艺,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在制作工艺及修复方面不断进步与提高,包含了苏作木工、传统香山帮古建的漆艺、传统美学、传统音乐、现代物理、化学等诸多知识及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及研究价值。[7]
  
  虞山流派的砍琴技术不仅能给本地民众提供欣赏和欣赏的服务,同时也能把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其他区域进行文化交流与展示,以此来推动邻里之间的联系与生产发展。因此,虞山派的劈琴技术也是一种民俗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艺术。
  
  五、总结
  
  虞山琴派古琴制作是中国一项宝贵的技艺与文化艺术。通过对实物的考察,并结合当代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它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艺术价值。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研究成果,不断创新和改进制作工艺,使虞山琴派古琴制作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推动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虞山琴派琴谱的加工与保存工作,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成为大众的文化产物,可以使文化工业的观念链条与重叠的价值链条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査阜西 《溲勃文集》《溲勃别集》[A]1961
  [2]郑珉中《蠡测偶录集》[M]紫禁城出版社.2010.147
  [3]査阜西《琴学文萃》[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105
  [4]四川博物院等《松石间意》[M]文物出版社.2015.032-033
  [5]今虞琴社《今虞琴刊》[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36.278
  [6]北京音乐研究所等《中国古琴珍萃》[M]紫禁城出版社.1998.037-042

  [7]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中国古琴珍萃增订版》[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308-309


  作者:顾俣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