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青玉视觉油性分析

[日期:2024-08-2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通过对和田玉的化学成分分析,对各元素含量的数值做对比,分析和田玉青玉视觉上的光泽的因素是非金属氧化物元素(主要为SiO2))及金属氧化物元素(FeO,MgO,Al2O3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和田玉 透闪石 青玉 油性 光泽
  
  1.和田玉构成
  
  和田玉矿物成分主要为透闪石或阳起石, 呈细粒纤维状、针状, 伴生矿物有铬尖晶石、透辉石、磁铁矿、针镍矿、石墨、独居石等杂质。根据研究,其中透闪石晶体结构为硅氧四面体以角顶相连形成平行C 轴的双链( 可看成两个单链组成) , 其中络阴离子团[ Si4O11 ] 6- , 连接双链的阳离子Mg 2+ 、Fe2+ 位于双链中活性氧及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八面体空隙。
  
  唐延龄等( 1994) 研究和田玉有六种结构: 毛毡状、叶片状、纤维状、纤维一隐晶质状、叶片一隐晶质状、放射( 帚) 状等, 其典型结构为毛毡状结构, 即极微细的纤维状透闪石晶粒无定向交织成毛毡状, 整体结构均一, 因此其原料具有良好的致密性、“油性”、坚韧性及可塑性, 随晶粒加大, 结构变粗, 品质变劣。
  
  和田玉多为微透明, 少数半透明或不透明, 油脂光泽, 折射率1. 605~1. 620, 比重2. 934~2. 985, 摩氏硬度6. 5~7。
  
  和田玉按其产出状态分为: 籽玉( 原生玉石经剥蚀, 搬运到水系中的砂矿) 、山流水( 由冰川或洪水搬运下来的玉石) 和山料( 从原生矿开采得到) 。
  
  和田玉的主要成分是透闪石,透闪石含量98%以上,即可命名为和田玉。
  
  化学组成:
  
  Ca2Mg5Si8O22(OH)2,Ca2(Mg,Fe2+)5Si8O22(OH)2, CaO 13.8%,MgO 24.6%,SiO2 58.8%,H2O 2.8%,FeO的含量有时达3%,成分中还有少量的Na、K、Mn代替Ca;F、Cl代替(OH)。
  
  2.和田玉不同玉料对比
  
  2.1 感官对比
  
  其中的和田青玉是和田玉四大类别之一,分布于中国新疆境内的昆仑山脉,是和田玉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在和田玉中硬度较高。
  
  和田青玉玉质细腻温润、玉色深重且纯正一致,整体呈现刚劲之气,其物质成分跟白玉相同或相近,成因与白玉一样,产于接触交代变质带及浅变质岩带的绿片岩相中,有时也可由基性岩浆岩蚀变或变质而成,都属于接触变质成因形成。
  
  我们在雕刻之前的对体积略大的玉料分解切割中发现,对比于白玉,青玉(包括青白玉)的色泽度、光感度,往往强于白玉,在正常情况下,细腻的青玉料,其切痕油质感会很明显,形容起来就是:像拉丝的油痕一样。
  
  而相对来说有的青玉料,细度即使不是很细,她的色泽度、光感度,依旧会很好,偶尔也会出现料子过电筒看结构不细,而直观油性(即光泽)略胜过细腻的尤其是白色的玉料。
  
  拿颗粒度大小和结构形式差不多的白玉料和青玉料做横向对比(这里特指籽料,产自新疆和田玉龙河),在透闪石的典型性毛毡状结构和叶片状、纤维状等非典型性结构中,其视觉油性(即光泽度)也是一样的优于白玉料,即:青玉料的油脂光泽要明显的强于白玉料。
  
  对于和田玉白玉来说,也有十白九干的说法,就是越白的料子,色泽度、光感度,呈现反向的逆增减;青玉料却是相反,由青白玉向青玉的过渡的趋势中,她的色泽度、光感度,是呈正向的增减;即使在对产地的、横向的将和田地区产的玉料,对比于俄罗斯山料和青海山料,青玉的色泽度、光感度是远远高于白色山料。
  2.2成分分析对比
  

  根据中国地质大学测试分析(2006)见(图1)

  
  在和田玉的各元素成分占比中,SiO2的作为非金属氧化物,含量最大最多,即能说明,和田玉的主要光泽来自SiO2,也就是通俗说的玻璃光泽;除SiO2之外的其他占比较明显的依次为MgO、CaO、AL2O3、FeO等,这些组成元素都属于金属氧化物,我们知道,除排名靠前,特别的活跃的金属外,一般的金属氧化物的条痕一般显性为半金属光泽,比如透闪石含量里FeO;金属氧化物条痕的光泽度根据活跃程度依次降低,分析图1,我们可以发现, SiO2含量在白玉向青白玉、青玉的着色递增过程中,含量在逐渐减少,而金属氧化物的含量在逐渐增减,里面含量变化最大的元素是FeO,根据研究我们知道,透闪石里青玉的致色元素正是FeO,而这和我们的分析标的物是相符的,青玉光泽的增加是伴随着非金属氧化物的含量减少而增加的,即可得出这样的结果,青玉的光泽普遍比白玉强是因为金属氧化物含量的增加而呈现的,即青玉的光泽的决定因素是金属氧化物含量的占比比例,占比越大,光泽越强,反之越弱。
  
  白玉中的金属氧化物颜色的光泽也是有的,这是一定的,但是远远没有青玉来得明显和直接,分析白玉料的光泽,在白色玉底的衬托下,呈现非明显特性,而青玉颜色在八大玉色中着色程度呈中性,因为颜色较暗,且颜色较之带黑点的碧玉和颜色太过于暗的墨玉,质地更纯,更便于肉眼观察,况且,青玉的光泽和致色物(FeO)的直接关系最紧密,更便于直观描述。
  
  只要我们用心去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青玉作品,尤其是弧面或者圆形的造型时候,最适合光线反射和折射的条件下,它的光泽呈微微的金属色,这是在传统玉雕实践中的结果,也和我们现代的化学元素的数据分析相符合的。
  
  来自生活中的小例子(群众的智慧):还有我们可以发现,一般的玉器店的灯光颜色,都是选择偏冷的灯(即光源),而会刻意地避开选用暖色的灯光(因为偏冷色的光更接近于金属光泽),这样的光源环境下,玉雕作品的视觉光泽会更明显而使得买方更有购买欲望,作为买方,应对的方法是将玉雕作品置于自然光环境中即可,比如店门口的室外光源。

  我们知道,在和田玉的光泽(即视觉油性)中,和田地区的要强于产于青海和俄罗斯地区的玉料。而根据研究,(见图2)和田地区的玉料的普遍的SiO2含量(即非金属氧化物含量),要明显低于产于青海和俄罗斯地区的玉料,即得出结果,青海玉料和俄罗斯玉料的偏干和偏涩(对比于和田玉地区产的玉料),是和金属氧化物元素的含量呈正相关的关系,即青海和俄罗斯地区产的玉料的视觉油脂光泽,因为金属氧化物含量的偏低而弱于和田地区产的玉料。这和我们的青玉光泽的分析结果也是同源的及其相符的。
  
  3.结论
  
  通过对透闪石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对新疆和田玉料,青海玉料和俄罗斯玉料的横向比对,从化学元素角度探讨了和田玉青玉里的非金属光泽因素和金属元素光泽的来源和对比,得出青玉的光泽普遍比白玉强是因为金属氧化物含量的增加而呈现的,即青玉的光泽的决定因素是金属氧化物含量的占比比例,占比越大,光泽越强,反之越弱。其中,FeO含量的数值及增减最为典型。
  
  作者:董月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