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语境下的玉雕创作

[日期:2024-08-2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玉雕与当代雕塑的创作理念,当代语境下的玉雕创作与当代雕塑间的矛盾,融合,以及不同情况下的创作适用法则,当代玉雕创作的尝试,探索与
  
  关键词: 传统,玉雕,传承,探索,创新,融合
  
  中国传统玉雕技艺从古至今延续数千年,科技的发展使这门技艺在如今这个时代制作工艺更加便捷与高效。信息图像和艺术的发展不断与玉雕发生碰撞,人民群众的审美日益提高,当代玉雕行业从业者的更迭,等等这些因素都在推动着这个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技艺潜移默化地改变着,
  
  1.传统玉雕创作
  
  1.1 形式
  
  以会意造型理解的雕塑方式自属于中国传统美术界,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写神”的神态刻划。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以师傅带徒弟这样的言传身教的形式流传至今,本质上玉雕人创作的基本理念依旧是沿袭先辈的制作方式,因为玉石作为媒介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是丰厚且极具传统中国特色的,这一特殊石种似乎是生来就被赋予这一特殊使命,来传承和传播玉文化,这也就注定了玉石的创作形式需要按照它自有的一套理论来从事设计与制作,明显区别于其他雕塑流派,更是与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形成独树一帜的雕刻体系。
  
  1.2 题材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这句玉石行业人人皆知的古语几乎囊括了玉雕题材的既定范围,玉雕设计师一般借用于谐音,比喻,和公知的保佑辟邪等意象来进行玉雕创作来表达作品的吉祥寓意,比如竹子和蝙蝠,组合在一起就是“祝福”之意,蝉,就代表了清远高洁与一鸣惊人,龟代表长寿等。这些题材的理解和运用特属于东方哲学的智慧,代表了人们对于美好的祈愿与精神寄托。
  
  玉雕作品的题材,是影响作品造型的重要因素,使得形式被固定在这一框架内施展。
  
  2.当代雕塑
  
  2.1 形式
  
  当代雕塑由于创作空间的无限大,若干造型因素的外在组合表现是呈现出这件作品风貌气质与思想内核。体积、颜色、形态、材质、风格、处理手法等等构成了这些造型因素,通过艺术家的组合产生出审美价值,为了表达主题的“手段”即为形式。相互依赖的形式与内容直接作用于观赏感受。因为艺术家表达内容的解读和被解读性,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也恰恰因为这些不确定性,一起构成了这件作品的丰富性,这也是作者本人通过作品与观者达成沟通的一种形式。
  
  2.2观念
  
  当代艺术一直是处于一个矛盾,辩证探索和自我认知的质疑批判的情况下不断演变发展.当代艺术家身体灵魂的自由,创作观念的无边且一直拓展当代雕塑的既定边界,[1]“既可以针对当下的社会文化现实进行创作,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个人的创作脉络向前推进;既可以主动地回应国际国内的艺术潮流,也可以仅仅去考虑既定的艺术史逻辑。”
  
  3.当代玉雕创作的矛盾与交融
  
  3.1 矛盾
  
  由于玉雕作品的题材框架限制,需要在既定范围内创作,文化内核的传达通过传统题材的提炼来反映于玉石材质上。而当代雕塑则没有这些限制,更多的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更没有凌驾于材质与文化之上的框架,可实施范围较广。因为材料的稀缺与价格攀升,玉雕创作还需尊重和节省玉料,如何最大程度上保持玉石体量,对于特殊皮色与巧色还需特殊设计与手法来处理。当代雕塑可使用的材料的则千变万化,媒介在作品其中的运用亦相当重要,玉雕离不开材质,追求的是对材质的物尽其用,当代雕塑则更多的是反材质的,纯粹概念性的。玉雕以会意造型理解的意象性雕刻方式注重以形写神,非写实手法,也非抽象表现手法,而是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绘画体系,追求的是事物的神态刻画描写,自古流传来的构图疏密与光影等形式美学原理是特有的东方智慧哲学,当代雕塑所继承来的西方美学体系则相对繁杂。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特别是玉雕创作上,玉石为大自然的产物,人力的雕琢是赋予其新生,改变其外在面貌,附加上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理想的渴望和美好未来的期待,吉祥的寓意,美好的祈愿以及精神寄托与诉求,是和自然物合作去创造一个新事物。当代雕塑一个是在艺术本体的层面具有现代主义的个人风格和反映了当代人的视角观看经验;另一个是作品具有明确的文化针对性,其当代性体现为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时期以来的人文诉求。
  
  就一个体系的自身发展与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也是矛盾与反思并进的过程,密斯曾提出“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亦绝非如白纸般空洞,是精简至极的设计美学,有别于古典宫廷艺术的繁文缛节。相比较唐宋时期的美学就如此泾渭分明。
  
  3.1 交融
  
  当代玉雕,同时面临着双重的文化语境与不同的艺术参照系,一个是本土的,一个是西方的。它们既不是简单的平行,也不是表象上的交织,其常态表现为“错位”中的结合。自我审视的过程中不免以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与反思,从业者与观者的自身素质、学养、审美的不断提高,不断激发着玉雕人的设计观念“与美俱进”,传统之于现代,不断是不可偏激的一边倒,传统之美,深植于东方人血液中的审美意趣,尤其玉文化数千年的传承,需立足于此,如根之于树,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当代玉雕的创新基础是传统,西方雕塑艺术的开放性、观念性、丰富性在当代语境下愈发地引人深入思考,是鲜活的,是深层次的对世界、社会、人生、内心的直接拷问。当代玉雕的从业者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深挖传统文化内核,结合演变至今的东方审美,以现代的思维方式来审视当今的玉雕创作。
  
  4.当代玉雕创作
  
  古代玉雕依附于宗教与政治,如今依附于传统与资本。何种题材,何种风格,何种玉石,紧随丰厚的市场,从业者则跟风制作,缺乏原创性的内容。如果深层次地讨论作品的内在与深度,就会显得非常单薄。作品中个体对于社会、生命、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无从谈起,只能从技艺或者题材来讨论一二,原创性的缺乏,本质上是一种缺乏独立的、个体的、自主的理解,缺乏体悟,缺乏对新事物的尝试。消费结构的日趋年轻化,与整体素质的逐渐提高,立足现实,重新去反思、审视历史,为创作中的个人风格注入独立意识。外化的题材与技法是呈现作品风貌的观赏把玩体现,作品内核所反映的是作者内心活动,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在思想,每个人的理解都有所偏差,传统文化符号不能单一的提取运用,需回归于意境意蕴并存的文人传统,中国文化里的物象元素,是依托于一种深厚的生命体验,倪瓒的树,马远的水,石涛的奇峰,八大的鸟鱼,无不体现着古代文人着眼寻常事寻常风景,把生命理解融于笔墨、文玩这些物象符号里。[2]“你看到了云山题材的玉雕,最大的感受,不是这座山的工艺多复杂,而是几千年历代中国文人面对山水时的那种,有限个体在巍峨群山中的享受,现世挣扎与永恒思索”。观者越过作品本身审美体验,最终在灵魂深处与作品产生碰撞。所谓意到之作,未尝有法,而不可谓之无法也。本土传统文化的汲取学习一直行进,立足于特属于中国玉雕本体所蕴含的文化核心,感受当代思维的审美走向。
  
  5. 结语
  
  当代语境下的玉雕创作,必须与玉文化的历史传承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宗教,和个体内心感受相结合,回归到个体本身。当代玉雕不仅仅要沿袭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深层次以人为载体,提取真正有价值的创作动机和思考逻辑,扩大题材面,去思考属于当代属于自己内心的审美走向,对本土传统文明的重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不自卑,不抗拒,不偏见,不抄袭,接受理解包容。
  
  作者:董月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