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属工艺掐丝画的工艺技术和艺术价值

[日期:2024-09-1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本文开展金属工艺掐丝画的工艺技术和艺术价值探讨,在对这一艺术技法历史背景加以分析后,自掐丝工艺、点蓝工艺、覆膜工艺等维度入手进行工艺技术分析,并深度探讨金属工艺掐丝画的艺术价值。仅以本文,促进阅读者进一步了解金属工艺掐丝画这一艺术形式,并为相关技艺人员、艺术家提供创作、创新思路,自宏观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关键词:金属掐丝画;景泰蓝;艺术价值;工艺技术
  
  掐丝画是一种利用金属丝(通常为铜丝)以掐压的方式制作图案的艺术工艺。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首先会精心设计图案,然后将经过拉丝制成的细金属丝按照设计图案,一根一根地精确掐压和摆放在底板上,形成所需的花纹或描绘景象。这些金属丝条固定之后,内部空间通常会被填充上彩色的搪瓷或其他材料,以增加画面的色彩效果。掐丝画结合了金属工艺技术和绘画艺术,体现了精湛的手工技艺与艺术创意,既具有金属艺术的质感,又有画面艺术的视觉冲击力.
  
  一、金属工艺掐丝画历史背景
  
  掐丝画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术,其生长于中国明朝景泰年间,彼时的掐丝技艺与景泰蓝同源,景泰蓝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其名称即来源于明代景泰年号。景泰蓝是中国特有的金属工艺品,以铜为胎,以掐银(或铜)丝为线,以搪瓷为釉,经过高温烧制而成,显现出浑厚、华丽的艺术风格。如图1:
  


图1 金属工艺掐丝画作品《虹桥春涨》

  
  明代景泰年间,朝廷极为推崇和珍视工艺品的制作,掐丝工艺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成为宫廷内外广泛使用的工艺。尤其是在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掐丝技术的不断研磨和完善,铸就了当时艺术的创新高峰。随着掐丝技艺的成熟,艺术家们开始尝试运用掐丝技艺于平面艺术上,逐渐形成独具韵味的掐丝画工艺,其不仅保留了景泰蓝的基本工艺流程和装饰精神,且在艺术表现上则更加自由和灵活。
  
  掐丝画的流行,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时期,文人画派日渐兴起,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和需求高涨。而宫廷的豪华需求,也促进了包含掐丝画在内诸多工艺美术的创作与创新。艺术家们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色,将传统掐丝工艺与绘画艺术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明代风格的掐丝画,这种工艺不仅得到了宫廷的青睐,还深受文人墨客和士大夫的喜爱,最终逐步流传至民间,成为受欢迎的艺术形式[1]。
  
  二、金属工艺掐丝画工艺技术探讨
  
  掐丝画是一种独特的金属工艺美术,它融合了掐丝工艺、点蓝(搪瓷)工艺、覆膜工艺以及制作技术。
  
  (一)掐丝工艺
  
  掐丝工艺原理在于将细金属丝通过手工精确地掐捏和排列,形成所需的图纹。这一过程需要艺术家具备非常高的精细操作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工艺制作阶段,艺术家会根据设计绘制图案,将金属丝按图案边缘经过精心弯曲和修剪,这一过程重点在于控制金属丝的弯折角度和位置,以确保最终图案的精确和美观。掐丝不仅是形成图案的基础,其的走向和粗细对于最终作品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点蓝工艺
  
  点蓝,亦即搪瓷工艺,是掐丝画中颜色填充的核心步骤,其负责让图案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此项工艺流程涉及将粉状搪瓷材料填充至掐丝围起的图案空隙中,并通过高温烧制使其熔化,固定成色彩鲜艳的平滑表面。在这一过程中,色彩的选择与搪瓷料的配制对于最终效果至关重要,同时搪瓷的稠度、填充的均匀性、烧成温度与时间的控制均需准确把握。点蓝不仅是一个技术要求高的工艺过程,其往往也是艺术家所追求的美学表达要点,通过色彩的融合与对比,能够赋予作品深邃的艺术内涵。
  
  (三)覆膜工艺
  
  覆膜是掐丝画工艺的保护性步骤,其工艺涉及在完成点蓝工艺后,对作品表面进行保护和处理,提高掐丝画的耐用度和防护能力。覆膜制作期间,需要使用透明或半透明的涂料,均匀涂覆在搪瓷且冷却后的表面上,形成保护层。此工艺不仅可防护搪瓷色彩免受污染和磨损,亦能够作品的光泽和美观度,使之更具观赏价值。覆膜工艺要求对涂覆的厚度、干燥和固化过程控制得当,确保不影响作品的细节和整体效果。
  
  (四)制作工艺
  
  掐丝画作为一种精湛的金属工艺形式,其制作技术通常根据工艺复杂程度,制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基本制作技术、高级制作技术以及反做法金属工艺掐丝画的制作技术。其中,基本金属工艺掐丝画中,掐丝是最核心的手法,艺术家通过手工掐捏铜丝形成各种预设的图案,并置于作品底座之上。随后,对掐制好金属丝所形成的图案空隙填入不同颜色的搪瓷料,并进行黏合剂固定,最后进入高温炉中烧制。
  
  相比基本金属工艺掐丝画制作技术,高级掐丝画技术往往更加注重艺术性和细节的处理,在选材和工艺步骤上更为精细。高级掐丝画制作阶段,艺术家选用的金属丝材质可能包含更高级的金银材料,并采用特殊的技术对金属丝的表面进行处理,以提升其质感和视觉效果。在搪瓷工艺中,艺术家会使用更为精细的色彩匹配技术,且多数作品会经历多次烧制、打磨和抛光等工序,使得画面的色彩层次和透明度更佳,细节更丰富。
  
  反做法掐丝画,是采取逆向传统制作工艺的步骤,先进行烧制后再添加金属丝的边缘框架。此方法会先将图案以搪瓷料填充到底座,经过烧制定型后,再将预先设计好的金属丝围边贴于画面上,以形成清晰的分界线。这种方式使得图案颜色可以更加饱满,并减少因金属丝移位而造成的偏差。然而,相比基础制作与高级制作,反做法掐丝画要求对搪瓷烧制过程有极高的控制力,同时艺术家对金属丝精准贴合技术亦需要高度的掌握[2]。
  
  三、金属工艺掐丝画艺术价值探讨
  
  金属工艺掐丝画作为一种独特的东方艺术形式,辉映出深厚的艺术魅力、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
  
  从艺术视角出发,掐丝画以其细腻的线条控制、独特的色彩运用及材质的质感差异,创作出具有三维立体感的艺术作品。掐丝技艺的精准与搪瓷工艺的多彩,共同促成了一种视觉与触觉并重的艺术效果,其独特的审美风格体现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的同时,亦展示了高度的艺术创造力与美学思想。
  
  在文化视角下,掐丝画不仅仅是工艺技术的展现,其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从各种掐丝画作品图案不难发现,大量作品均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吉祥图案、历史故事、经典文学片段等,通过金属工艺掐丝画这种现代技艺的表达,使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播与延续。此外,掐丝画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是承载诸多展示东方艺术之美和传递文化信息的艺术桥梁。
  
  教育视角下的价值,亦是掐丝画艺术价值不容忽视的一面。在艺术教育方面,掐丝画工艺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提供了极好的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学习掐丝画制作流程,可以增强对色彩、形态和材料性质的感知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掐丝画作为一种传统工艺的学习和研究对象,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让学生了解和尊重民族历史和文化,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3]。
  
  结语:
  
  总结而言,掐丝画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深邃的文化底蕴及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展现了它丰富的艺术价值。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掐丝画不断适应现代审美需求,以创新精神继往开来,在传统与现代交汇处迸发新光彩,其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愈发显著。通过本文研究,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掐丝画的艺术本质与艺术价值,促进这一艺术形式在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留下持久而光辉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周存玉.刍议金属工艺掐丝画的工艺技术和艺术价值[J].视界观, 2020(1):112-113.
  [2]王旭敏.掐丝珐琅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性运用[J].艺术大观,2022,(16):85-87.

  [3]李和和.陕北红色元素在掐丝工艺画中的研究应用[J].天工,2021,(03):92-93.


  作者:冷文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