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非遗文化传承发展遇到许多瓶颈,部分城市没有建立完善的有效的培训基地;职业院校设立非遗技艺传承专业不多,没有规范的、合格的非遗传承教师队伍;非遗和文旅市场对接存在难点和堵点,许多非遗艺人生存生活困难;有的非遗技艺传承流于形式,良莠不齐;有的非遗文化还存在被小众化,边缘化局面,传承基础不牢,面临失传危险。为了解决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市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夯实非遗技艺传承基础,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发展
一、推动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是实现文化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多重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各方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建立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贡献力量。相关部门通过充分利用官方报纸、电视、网络以及自媒体等多元平台,在节目黄金时间通过公益广告等方式深入宣传非遗文化。此外文旅部门可组织拍摄非遗传承人专题记录片,撰写专题报道,利用微信公众号,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广泛宣传。切实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采取认定、记录和建档等措施,特别是对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非遗技艺进行有效传承与传播。通过法治建设确保非遗文化的持续传承,引导公众增强对非遗的认识与重视。
二、地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一个民族或地方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包括传统艺术、手工艺、节庆、民俗等。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对于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可以加强与社会团体、工艺美术大师及省市级非遗传承人的合作,积极参与非遗传承教育培训,同时建立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培训基地,或大师传承工作室,同时建立省市非遗传承基地,并免费提供使用。制定传承机制,扎根校园,鼓励学校走进非遗实践基地,定期开展非遗研学活动,促进非遗技艺职业化、非遗产业市场化。其次,文旅部门可以利用非遗文化资源优势,为各地校园、社区、文博单位命名挂牌“非遗传承校园”“非遗传承基地”等。文旅部门、财政部门每年通过给予传承基地适当的补贴或奖励,推动非遗基地建设,提高传承单位或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性、创造性。积极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定点定期开展非遗传承培训活动,特别是要利用好寒假,暑假期间,进行非遗技艺培训,要手把手进行非遗教学和技能传承,让基层民众掌握一至两种非遗技能,用于谋生手段,进行职业化传承,增强大众非遗传承动力,为文旅经济发展助力。文旅部门每年通过召开非遗传承人座谈会,或组织研学活动,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其所思所想,集思广益,开拓视野,进一步唱响非遗文化经济。总之,让人民大众在非遗基地传承中,加深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埋下非遗文化传承种子。
三、地方非遗文化实施计划对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制定计划,力求在保护与弘扬地方非遗文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地区的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文旅部门与教育部门通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像举办省市级体育运动会一样,举办非遗知识,非遗技艺竞赛活动,大力推动非遗传承;每年有计划、有选择地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举办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展览活动,目睹创作过程,使非遗项目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形成系统的、完善的非遗传承体制和机制。文旅部门、教育部门通过建立健全非遗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市场考核机制,通过机制建立,长效管理,促进非遗技艺砥砺前行,更加有效代代传承,创造非遗风光之路,让非遗技艺成为当地一张靓丽文旅名片。
四、非遗文化师资培训提升传承能力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提升师资力量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针对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市场教育活动,文旅部门、教育部门通过举荐和引进省市级非遗传承人,每月定期到学校、到社区进行讲课,以名师带徒的方式,手把手进行教授,传授非遗技艺等专业知识。此外,要加强学校、社区非遗技艺师资力量培训,必要时到到非遗大省拜名师学研非遗技艺,提高教师队伍非遗技艺整体水平和认识高度,增强教师传授能力。通过非遗技能专业培训,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家长学研和传承非遗技艺,展示综合教育成果,使非遗技艺成为文旅事业新场景、新专业、新业态,初心不改,步履不停,代代相传,寓教于乐。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项基金的必要性
通过设立非遗文化传承专项基金,期望能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地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专项基金,文旅部门、教育部门、社团机构等利用非遗传承专项基金,开展非遗专项研学,建立地方非遗文化品牌,推动非遗职业化、市场化工作,拉动地方经济和文旅事业发展,从资金上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同时,制定《非遗专项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非遗基金使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教育部门大力推动非遗项目走进校园,与学校文化课程、社会大课堂活动等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新型校园文化,开辟学校素质教育新课程。如此,可以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市场提供资金支持,有力促进非遗体制化管理,机制化运作,职业化基础教育,促进非遗文化有章、有序传承。
六、院校设立非遗文化传承专业对非遗保护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设立非遗文化传承专业将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培养专业人才,助力文化多样性的保持与发展。目前,非遗传承基础不牢,处境艰难,大部分是靠民间艺人进行家庭式传承,受到当前市场低迷影响,收入微薄,生存困难,非遗传承后继乏人。因此,文旅部门、教育部门通过指导有关职业院校,选择当地最有代表性非遗文化、非遗技艺,设立非遗传承专业,如刺绣、剪纸、雕刻、漆器、风筝、扎染、年画等等,编写教材,系统学习非遗理论和技能,扎根院校,在院校中开花结果,茁壮成长,成为职业化教育基础课程。以点带面,以大带小,以设立非遗专业带动非遗传承和就业,从根本上解决非遗技艺传承后继乏人问题。同时,文旅部门通过免费提供展销场地,让非遗产品走进文旅市场,提高非遗传承人收入和就业机会。扩大非遗艺人知名度,提高非遗艺人社会地位和生存能力。
七、建立省市县非遗文化展览馆对非遗宣传与传承的重要性
部分城市,由于受到条件限制,没有常态化展示非遗作品机会。因此,非遗传承除了进校园,进社区,进市场以外,通过建立当地非遗文化艺术展览馆,进行常态化,长期化展览,让非遗作品有固定场馆展示。如此,一方面可调动非遗艺人积极性,使其具有存在感、成就感,另一方面人民大众有学习非遗、传承非遗固定好去处,增加当地文旅资源,提高地方文旅产业知名度。此外在建立非遗艺术展览馆时,开设非遗艺人现场展演活动空间,互动研习场所,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安排非遗传承人进行展演。按周期更新非遗展品,增加或调整创新作品,讲好当地非遗文化故事,吸引人民大众关注非遗,欣赏非遗,传承非遗,树立国人文化自信标杆,从而拉动地方文旅经济和文旅事业发展,一举多得。
八、省市非遗文化艺术节对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艺术节,可以有效展示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推动非遗文化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首先,非遗大省或大市,通过建立非遗文化节,利用双休日或黄金周小长假,政府搭台,艺人唱戏,鼓励非遗艺人在文旅景区摆摊设点,免费为非遗艺人提供展销非遗艺术作品,或开展演出,宣传本省市非遗文化,拉动文旅消费,解决非遗艺人就业问题,提高非遗艺人生存能力。如此,可巩固非遗文化之根,把本省非遗文化优势,有效转化为文旅经济发展优势,拉动非遗技艺产业化、市场化,为新时代文旅经济助力。其次,可以在春秋两季开展省市级非遗文化博览会,充分展示本省或本市非遗文化,通过举办展览会,提高非遗文化历史地位,提高非遗艺人知名度和就业能力。同时也可邀请近邻省市非遗大师作品进入博览会,进行非遗文化交流,互通有无,扩大非遗产业流通区域,初心不改,步履不停,让非遗文化成为当地一张靓丽文旅名片。
通过上述可行办法和可操作措施,有效解决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文旅市场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高人民大众重视非遗、传承非遗积极性,促进非遗教育成为职业化,非遗产业市场化,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颜,灼灼不息,从而巩固非遗之根,提高人民大众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胡轶群,1982年7月生,江苏洪泽人,淮安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民协会员,2017年获淮安市第四届工艺美术展览金奖。
胡 彬,1956年6月生,江苏省洪泽人,号一隅阁主人,淮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文史委员专家,中国民协会员,淮安市民协监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2011年获得中国收藏家协会颁布的优秀收藏家称号。2010年后,与季云华先生合作出版了《淮安历代名人图传》《中国大运河名人图书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