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处境及应对策略——以扬州绒花为例

[日期:2024-10-1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特别聚焦于扬州绒花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手工艺品,指出扬州绒花在其中的独特地位及其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进而剖析了扬州绒花技艺传承的困境、市场需求的萎缩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多难点,并借鉴了国内外非遗保护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最后期待通过系列的综合施策,能够有效化解传承危机,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关键词:扬州绒花,非遗,传承,保护
  
  扬州绒花凭借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江苏非遗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它细腻的工艺技术、绚烂的色彩运用以及饱含意境的造型设计使每一朵作品都具有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但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消费观念转变的大环境之下,扬州绒花制作技艺正面临着青黄不接、市场萎缩等多重困境。如何有效地保护和振兴这一极具魅力的非遗项目目前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责任和挑战。
  
  第一章 江苏省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分析
  
  (一)江苏省非遗的总体情况
  
  江苏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官方数据统计,江苏现有各类非遗资源项目超2.9万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62个,省级非遗项目1166个,入选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此中既有传统的手工技艺瑰宝,如苏州刺绣、南京云锦等,又有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例如昆曲、扬州评话等。江苏省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了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其中包括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建立非遗传承人制度,鼓励和扶持传承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确保技艺得以延续等。
  
  然而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冲击下如何保持非遗的活力和吸引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接受非遗,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扬州绒花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近年来扬州市采取多项创新举措加以推进。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记录工作,并借助数字化保护手段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化推广;其次,对非遗文化进入课堂进行推进;对开设大师工作室和产学研基地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扶持。同时,社会各界对非遗的保护工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以扬州绒花为例,为增强公众对绒花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市文化机构通过举办绒花主题展览及研讨会等多元化的宣传活动,均对扬州绒花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就传承而言,老一辈绒花匠人言传身教,部分杰出的传承人经过系统地学习和实践,也逐渐领悟到绒花制作的精髓,从而为绒花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如此,扬州绒花的保护与传承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青年一代缺乏对绒花技艺的热情和兴趣,加之绒花制作技艺十分繁复,使之很难满足当下的高效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很难与其他工业化产品相抗衡,阻碍了绒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中,应加大绒花技艺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宣推,使之能够积极参与到传承中来。
  
  扬州绒花在品牌塑造与市场推广上的不足,也成为其发展的一大掣肘。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宣传和市场推广策略,扬州绒花很难吸引到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这就对绒花产业发展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了进一步的制约。
  
  第二章扬州绒花保护与传承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政策引导
  
  政策是非遗行业的领路人,扬州绒花的保护传承依赖政府政策引导的加强,这意味着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精心制定的文化政策明确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包括扬州绒花在内的非遗项目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市场秩序得以规范,侵权行为得以打击,长此以往,方能激发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非遗项目才得以传承延续。
  
  同时,在优化非遗保护大环境方面我认为政府应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细化:一是完善非遗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着力推动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有关非遗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后盾;其次是在加大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的同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或提供培训机会等方式,促使新一代传承人提高非遗技艺水平,确保非遗技艺能够得到有效延续。
  
  (二)深化技艺研究与传承
  
  深化技艺研究笔者认为实际上是对绒花制作技艺进行一场深刻的剖析探寻,这不仅关乎技艺本身的精进,更是尊崇与承继悠远历史的体现。深化技艺力求我们对绒花的制作工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其制作流程之繁复、材料选择之考究及工艺特点之独特。我们的目标是在保持绒花传统韵味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现代审美理念和实用性考量,使其更加贴近当代生活。这样的研究无疑会极大地丰富绒花艺术的内涵,同时也为绒花在现代社会的广泛传播与实际应用铺设一条康庄大道。
  
  但综合目前社会环境考虑,我认为扬州绒花等非遗技艺的传承显得更为紧迫,我们需要关注新一代传承人的发掘与培育。不仅是技艺传承,更多的是需要他们担当起文化传承的重任。老一辈艺术家除了传授绒花制作技艺外,还需以点带面地引导传承人对绒花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进行深入认知。同时我们还要提倡传承人勇于开拓,敢于创新,鼓励他们尝试将现代设计思路融会贯通于传统工艺之中,呈现具有时代特色与传统韵味的绒花作品,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与活力。
  
  (三)创新绒花产品设计
  
  打铁需得自身硬,绒花产品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样式和图案上,窃以为还要积极融入现代美学元素,尝试探索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来满足现代消费者对产品美感和个性化的追求。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结合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力求创造出更加丰富绒花作品。
  
  推陈出新不仅在产品设计方面,从业者们还需具备一定的“用户思维”。我们应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全面了解消费者的喜好、购买习惯以及审美趋势,根据不同场合和用途针对性地进行具备一定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产品设计。
  
  (四)强化品牌推广
  
  在目前产品“红海”化的大环境下,仅仅拥有优质的产品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定向品牌推广和高效市场营销才能让绒花这一传统艺术站上更大的舞台。这就需要从业者们对绒花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充分提炼出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品牌价值,让扬州绒花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典范。在此同时,我们还需善于借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新型渠道兴起的“东风”,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品牌传播矩阵。例如我们可通过与知名博主、意见领袖的合作,以及举办绒花主题的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使绒花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五)构建多方参与机制
  
  除了政府、产品及品牌外,社会多方的参与也必不可少,因此保护与传承非遗项目的另一个关键就在于构建多方参与机制。群策群力谋思路,政府、学术界、企业、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都可以为扬州绒花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有效地推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扬州绒花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当前非遗项目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如技艺传承断层、市场需求萎缩、品牌影响力不足等等。为有效应对上述挑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以期全面推动扬州绒花的保护与传承之路,这些对策包括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加大品牌塑造力度,通过多方参与共同推进扬州绒花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等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的非遗文化的频繁交流与合作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以扬州绒花为代表的非遗文化相关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必然会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向前迈进。发展是进步的源动力,这一趋势对扬州绒花等非遗项目的展示传承势必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其今后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考与方向。通过对不同非遗文化的交流与学习,扬州绒花的传承者们方能汲取他人的经验与成功并借之拓宽自身的传承之路,从而使以扬州绒花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屹立于更为广袤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陈延肸,王倩. 非遗引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经验总结与价值迁移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 (11): 36-38.
  [2]周培臣. 基于地方特色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区一遗”非遗文化馆设计研究 [J]. 居舍, 2024, (16): 132-135.
  [3]张贺,周樊. 贵州非遗手工艺项目与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清镇职教城院校为例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 (09): 51-53.
  [4]王俊东. 非遗的市场化保护 [J]. 文化产业, 2024, (11): 61-63.

  [5]何云静,丁倩倩,刘宇轩. 扬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J]. 文化产业, 2024, (05): 163-16


  作者:杨家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