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壶;造型;六珺提梁;方器
紫砂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它凝聚了数百年来匠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是一门充满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手工艺术。紫砂有着独特的东方韵味,这款独特的材质介于陶与瓷之间,既具有陶的透气性,又兼具瓷的玻化性,使其在茶道实践中不仅体现了实用功能,还带来了更为细腻的体验。在紫砂艺术的发展中,紫砂艺人们不断将这门传统的技艺与创新的理念相结合,通过诸多的工艺技巧创造出色彩斑斓、形态灵动的作品。如今的紫砂艺术更是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而是大胆地融入了抽象自然的表达与现代艺术的思潮,成为当代紫砂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中,紫砂艺术也成了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自明清以来,紫砂壶便伴随着中国茶叶的传播走向世界,成为东西方文化对话的桥梁。如今,紫砂艺术更是成为中国的一张独特名片,凭借独特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表达,成为各国收藏家与艺术爱好者眼中的瑰宝。
在紫砂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始终是其生命力的核心。纵观当代许多优秀的紫砂壶作品,它们都是在继承古老技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技法创新,推动紫砂艺术在造型、色彩、工艺等方面的演变,既有传统的一面,也有现代的一面。在作品《六珺提梁》的创作中,笔者也一直秉持着传统与创新结合的创作理念,在经典方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与创新,呈现出一件既具有传统价值又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紫砂方器有着独特的魅力,它的设计哲学源于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天圆地方。这一概念被运用在了许多方器的造型设计中。从紫砂壶历史来看,明清时期的紫砂方器尤为盛行,例如陈信卿的《圆角方壶》通过将传统的方形与圆角结合,展现了方器的创新之美。到了清初,陈鸣远等众多紫砂名家继续发展方器的艺术,紫砂方器的厚重与古朴得到进一步的凸显。在作品《六珺提梁》的设计中,笔者延续了方器坚毅与挺拔的特点,在造型上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紫砂方器在多样化的设计中,无论是长方、四方、六方,还是更为复杂的随方与寓方等形态,都展示了紫砂艺术无限的可能性和深远的文化韵味。作品《六珺提梁》采用六方的设计,线条利落而舒展,巧妙地将方形的坚硬与圆形的柔美融合,展示出一种既刚健又细腻的艺术风格。

作品《六珺提梁》以六方形态展现了一种对称的和谐美感,正如易经中所言,“六”是易数之中的变化与包容,这款壶正体现了这种哲学思想。作品的总体设计没有太多的修饰,自然的线条与几何的形态,浑然天成,宛如一位谦谦君子,质朴地展现了内在的深沉与稳重。此壶选用上等的大红袍创作而成,这款泥料以其深红的色泽以及细腻的质感闻名。大红袍原料经过精心挑选和调配,不仅质地均匀、色泽红润,而且烧制后更显光彩照人,呈现出红中带紫的美丽色泽。恰到好处的烧制更是使得《六珺提梁》的整体质感更加细腻且坚固。大红袍是一款非常特别的红泥泥料,它在泡茶时的热稳定性极高,能有效地保持茶水的温度,同时,其微孔结构也有助于茶香的扩散,使得泡出的茶汤香味更加浓郁。在长时间的泡养之下,大红袍更是会凸显出更加饱满的色泽和包浆美感,使其使用体验与日俱增,更能让人们感受到玩壶的乐趣。在作品《六珺提梁》的创作中,笔者充分发挥了“以泥为魂”的精神,用大红袍的独特质感和色泽演绎出方器的坚毅与端庄。
作品《六珺提梁》的设计充满了精准的几何形态和严谨的设计理念,在严谨之间,同时也有着艺术的松弛,在自然而然之间承载着文化的厚重。此壶以“六珺”为名,“六珺”一词在中国历史中确实指代一组重要的玉制礼器。这是一种用于重大礼仪的礼器,象征着王权和尊贵。六件玉珺通常包括了玺、璋、琮、璧、圭、璜这六种形状各异的玉制品,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政治意义。这些玉器在古代中国不仅是权力的象征,还常用于祭祀和其他重要的仪式中,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玉的崇高地位和深远文化价值。作品《六珺提梁》借用了该文化意象中“方正”、“公正”的理念,不仅提升了壶的文化层次,也赋予了它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结语:作品《六珺提梁》的设计展现出东方审美中的简约之美。这件作品的设计匠心独运,线条简洁而富有力度,体现了一种不张扬的豁达与内敛。将方器独有的谦谦君子的气质演绎得淋漓尽致,展现出稳重而不失风度,威而不猛的内在气质。紫砂艺术不仅传递了中国深厚的茶文化与工艺传统,还通过创新的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展现出强大的文化适应性和艺术表现力,进一步推动了紫砂艺术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作品《六珺提梁》的创作正是这种对传统的坚守与对创新的实践,希望未来紫砂艺术可以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熠熠生辉,成为中国文化的推动者与世界艺术的一部分。
作者:朱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