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艺术;高逸;陶刻;葫芦瓶
紫砂艺术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它扎根于中国的陶瓷文化,却又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了别开生面的色彩。紫砂艺术的诞生源于人们饮茶方式的改变,随着人们由煎茶、煮茶的方式改为泡茶,紫砂壶应运而生,并收获了人们的偏爱,成为茶具之首。在明清时期,紫砂壶的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的时期。与此同时,紫砂相关的文玩雅器也受到了人们的追捧,成为当下的一个流行趋势。紫砂花瓶、紫砂茶宠、紫砂文房用品等诸多形式也在不断拓展,不断为紫砂艺术注入新的活力。紫砂泥天生就有着古朴、典雅的风格,因此用紫砂泥做成的文玩雅器更是古色古香,带有浑然天成的雅趣。紫砂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单独的造型艺术,同时它还结合传统技法,如陶刻、浮雕、泥绘等等,这些丰富的装饰技巧将历史与文化的内涵融入作品之中,使其无论是用于摆放在客厅、书房中的紫砂花器,还是装点案头的文玩摆件,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气息,彰显出一种古典雅致的生活态度。在现代生活中,紫砂艺术品已经超越了其最初的功能性角色,成为展现个人品位和文化追求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创作之时,创作者常常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精神融入作品,让人们在欣赏之余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感受更多的审美愉悦与精神享受。
紫砂花瓶作为紫砂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为紫砂创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一般来说,紫砂艺人在紫砂花瓶上的创作空间要比紫砂壶大得多,因此在艺术性上也有了更大的表达空间。作品《高逸》是一件以葫芦为创作原型的紫砂花瓶作品,此间也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含义。从造型上来看,作品《高逸》很特别,它就仿佛是一个大号的葫芦。其造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看,首先是瓶口的部分,就仿佛是一个葫芦的形态,葫芦的形态十分小巧可爱,曲线圆润,似乎盛满了自然界的灵动气息。下半部分的瓶身线条流畅,柔和而饱满,在瓶口处的收窄后再宽展,形成了独特的婀娜线条。瓶身的每一处转折都恰到好处。既保持了整体的优雅,又增添了一丝动感。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因其形似“吉”字而被人们视为是吉祥的象征,其音谐“福禄”,寓意富贵与长寿。在作品的造型设计中,笔者通过葫芦的造型表现出吉祥如意的文化符号,让作品的文化韵味更为浓厚。此瓶的造型尤为独特,瓶口俨然是一个葫芦的造型,象征着福禄延绵、家运亨通。整体上窄下宽的设计稳重而和谐,传达出一种充盈与安稳的气息,正如葫芦的形态寓意着富足与生命的圆满。
在瓶身,笔者主要运用紫砂陶刻的方式,结合中国人物画的常见技巧,呈现出一种融合性的艺术趣味。紫砂陶刻是紫砂艺术中常见也是最体现艺术素养的装饰技巧,它需要创作者以刀为笔,在陶坯表面进行书画的创作。紫砂陶刻需要创作者对紫砂泥,以及创作的内容烂熟于心,每一刀都没有退路。在《高逸》的瓶身,笔者通过紫砂陶刻的方式将一位身穿古代服饰的长者栩栩如生地刻画在陶面上,整体线条细腻流畅,跟随人物的形态而变,形象生动。长者身着宽松的古装大袍,头戴宽边斗笠。长者的表情慈祥,面带淡淡的微笑,仿佛正在悠然自得地欣赏手中的物件,给人以宁静和安详的感受。他的手里轻轻捏着一枝纤细的植物,可能是一株古老的灵草或寓意长寿的仙草。植物的枝叶轻盈,线条优美,仿佛在风中轻轻摇曳。整个陶刻的画面刀工流畅,刻痕深浅适中,既没有喧宾夺主地掩盖紫砂本身的质朴之美,同时又凸显出层次感与艺术价值。瓶身的构图比例匀称,与花瓶的曲线融为一体,仿佛整个作品都散发着一种祥和与安宁的气场。
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可追溯到汉魏时期,早期画家如曹不兴、顾恺之等人通过卓越的技艺,奠定了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基础。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和“以形写神”在《高逸》的陶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刻画中的长者形象,不仅仅注重外在形态的准确表达,更传达了人物的精神气质。长者的慈祥表情与从容的姿态,展现出他内心的平静与淡然,这正是“以形写神”的体现。通过细腻的线条与深浅变化的刻痕,刻画出人物的神韵,仿佛他与外界自然达成了某种和谐。这种神与形的统一,正是中国人物画中追求的精神境界。
陶刻是一门非常注重细节的艺术,在作品《高逸》上也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斗笠和衣袍的表现上,笔者通过细致的纹理通过刀工呈现出立体感和材质感,展示了“应物象形”的法则,准确地再现了古代服饰的质感和形态。同时,手中植物的枝叶刻画纤细灵动,虽然是简单的几笔,却抓住了植物的生长形态和自然韵味,体现了绘画中“随类赋彩”的原理——即根据物体特质赋予其不同的表现方式。从总体上来看,作品《高逸》的陶刻表现巧妙地与中国人物画的技巧结合,既延续了古代绘画的传统,又赋予了紫砂工艺新的艺术生命,形成更多的视觉趣味。
结语:作品《高逸》是一件以陶刻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紫砂花瓶作品,此瓶通过别出心裁的造型设计与细腻的陶刻装饰呈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作品的造型别致,瓶口以葫芦造型呈现差异化的一面,凸显出紫砂创作的鲜活生命力。在陶刻的演绎之下,笔者将古代文人追求的高洁、淡泊与自我超脱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逸”与“高”的完美结合,作品《高逸》不仅仅是一件物质作品,更成为宁静、雅致且充满意境的艺术表达。
作者: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