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中的文化言说 ——论紫砂壶作品《松桩》的创作特征

[日期:2024-10-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表现自然美在紫砂壶创作中占有较大比重,是紫砂壶艺术对于中国传统审美经验的吸收和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由此形成了经典的花器类型。《松桩》一壶以金钱松为表现对象,在艺术设计上参考了松桩壶的设计思路,将自然美与艺术美统一起来,展现了紫砂花器的创作思路与工艺特点。将金钱松作为表现对象蕴含着创作者独特的文化思考,实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紫砂壶;松桩;自然美;文化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紫砂壶创作灵感的重要发源地。在紫砂壶艺术中,有花器与筋纹器两大类型,充分体现出对于自然美的认同与追求。[1]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壶“供春壶”的灵感源于大榕树树瘤的纹理,也在冥冥之中确定了紫砂壶创作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紫砂壶创作对于自然美的选择不仅基于审美的追求,更重视内在的文化,使得自然、工艺与文化之间相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范式。
  
  《松桩》是一件有着质朴、清新味道的紫砂壶作品,其中也不乏对于紫砂壶精湛、多元工艺的展示。在这件作品中,松树作为紫砂壶创作表现的重要对象之一,根源的创作灵感在于松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2]此件《松桩》便将金钱松的松桩作为表现对象,从写实的角度出发,运用紫砂壶工艺还原松桩之美,由此展现出紫砂花器的艺术特点。本文将通过对泥料、造型与装饰三个层面的分析说明作品对于松桩自然美的表现,并探讨作品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一、《松桩》的泥料与造型特征
  
  松桩是紫砂壶创作中常见的表现主题,形成了“松桩壶”这一经典款式,在艺术设计上也有一定规律可循。[3]一般松桩壶的制作会采用圆筒造型,这也是与自然松桩的形态最为贴近的造型,讲究壶盖与壶身之间的“一体化”设计,整个造型简洁形象,朴拙之中显示出紫砂壶创作对于结构的严格要求,这些细节处的微调都没有对经典的“树桩”造型进行颠覆性的改动,在保留原汁原味的紫砂经典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新的闪光点,并且这些特点在此件《松桩》中均有着清晰的呈现。
  
  此壶造型为简洁、端庄的圆筒形,壶盖与壶身之间完美融合,仅留一圈边缘衔接的线条显示出壶盖的位置,做工十分精细。壶盖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不规则的边缘,必须与壶口之间能嵌合地严丝合缝,是作品中的一个工艺难点。之所以设计成不规则的形态是为了模仿松桩的年轮,使作品在自然美的表达上更胜一筹。
  
  筒身由弧面围成,流畅自然,体现出一体成型工艺的严谨与细致。筒身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带有一些起伏,同样是对于松桩结构特征的真实再现。从壶底部边缘看,“不规则”的特点依然延续,与壶顶部边缘及壶盖的设计保持一致。壶体形态在保证紫砂壶结构匀称、严谨的同时准确地诠释出松桩的自然形态特点,做到了工艺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
  
  在泥料运用上,创作者选择了贴近松桩表皮颜色的泥料。作品表面呈现出大气、古典的棕红色,色彩饱满,极富沉稳之气,与松树的气质相符合。泥料质感细腻、温和,是对紫砂泥之美的提炼。创作者并未强化泥料的光泽,使之保持着柔和的哑光质感,也是为了衬托松树的独特气质。
  
  从造型设计及泥料选择来看,作品力图准确地再现松桩的自然特点,在再现的过程中发挥紫砂壶工艺的长处,使得工艺美与自然美统一起来,表现了紫砂壶创作在自然美表现方面的独特之处。
  
  二、装饰的精妙点缀
  
  为了更为细致地表现松桩的特点,创作者运用了装饰工艺去刻画松桩的细节,也起到了体现紫砂壶工艺特色,增强作品工艺价值的重要作用。根据紫砂壶的结构特点,创作者将不同的装饰结合至各部分结构中,使得局部与整体统一起来,更好地展现松桩的神韵。
  
  首先,壶纽、壶嘴与把手三个部分是参考松枝的形态打造而成的。如果只有松桩便显得死气沉沉了,有了松枝的融入便可很好地衬托出松桩的生命力。壶纽在壶盖中央形成一个半环形,首先有着极强的实用性。壶纽的线条是不规则的,还有凸出的枝节,做到了对于松枝形态的真实表现。壶纽的设计思路也呈现在壶嘴与把手的设计中。壶嘴自下而上伸展,略带弧度。耳状环形端把上端分为两叉,设计别致。壶嘴与把手表面皆带有凸出的枝节设计,分别展现出松枝的不同形态。在壶盖以及壶身上,创作者雕刻出圆形的松针图案,并分别与壶纽、把手之间联系起来,使作品中各结构联结成一个整体,更好地表现出松桩的生命力。
  
  作品中各部分装饰的设计主要用到了捏塑与雕刻的技法,做到了形态的完美与细节的真实,再现了松树的自然特点。各部分装饰也蕴含着创作者对于松树文化的理解,使得作品在自然美与工艺美之外呈现出较强的文化性格。
  
  三、雅俗共赏的文化内涵
  
  松树四季常青,经寒不凋,在中国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认为其代表着阳刚、坚贞、勇敢等诸多美好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这是紫砂壶创作喜爱表现松树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壶选择的表现对象为金钱松,壶盖与壶身上那圆形的松针正如同钱币一般,正呼应着作品的主题,现代社会的文化中早已脱离不了金钱跟物质,从文化的概念上来说,金钱其实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被包容在财富这一更广大的概念之中,而对富足的渴望,又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永恒不变的追求,所以从“金钱”这一概念出发,其与承载了传统长寿概念的“松树”结合,就能轻而易举地衍生出财富与健康,这正是现代人普遍所追求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所谓的紫砂壶雅俗共赏就是要在这些世俗的,普适的文化概念之中营造出美,创造出令人喜爱的文化载体。于是作品便在高雅的精神品格之外包含了一份美好的祝福,充满了情感的温度,真正展现了紫砂壶创作雅俗共赏的追求。此壶以自然美表现为出发点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语言,揭示出紫砂壶花器的多重价值。
  
  《松桩》一壶以金钱松为表现对象,在艺术设计上参考了松桩壶的设计思路,将自然美与艺术美统一起来,展现了紫砂花器的创作思路与工艺特点。将金钱松作为表现对象蕴含着创作者独特的文化思考,实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
  
  结语:《松桩》是一件有着质朴、清新味道的紫砂壶作品,其中也不乏对于紫砂壶精湛、多元工艺的展示。本文通过对此件紫砂壶的分析,说明了此壶对于松桩之美的表现方式,以及在作品中寄托的文化精神与美好情感。紫砂花器在艺术表现中重视文化内涵的融入,如此才能展现自然美表现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潘国胜.浅析紫砂壶《斑竹提梁》的艺术与文化之境[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4,58(08):182.
  [2]周旭.从紫砂壶《锦松》领略中国传统松文化[J].江苏陶瓷,2024,57(04):61-62.

  [3]杨柳.枕石漱流,静听松语——论《枕石听松》的艺术特征[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57(01):147.


  作者:许红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