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千年 古今辉映——蟋蟀盆微刻《古韵今风姑苏十八景》解析

[日期:2024-10-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作者以创作蟋蟀盆微刻《古韵今风姑苏十八景》为题,从“蟋蟀盆上的微型画卷”“心手相应的书画镌刻”和“刀迹笔痕的腕底清风”三个方面,详尽的解析了作品的创作过程及其特点,为观者赏析微刻艺术和了解古今辉映的苏州古城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微刻  姑苏十八景  解析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风物清嘉,人文荟萃,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和物产孕育了物化天成的人文景观,尤以遍布全境的古典园林和名胜古迹誉满中外。改革开放以来,苏州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更“以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了现代经济的版图,以双面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和西方的对接”。
  
  我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自幼在姑苏文化的滋润下成长,尤对苏州古典园林和名胜古迹有一种别样的情愫,其楼阁亭台、岛桥路廊、墙窗木石、山水花草,以及通过借聚隐透、曲幽疏漏所表现的审美意蕴令我陶醉,并在长期从事微刻的领域里深入体味,从中汲取养分与灵感,常常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蟋蟀盆为载体的微刻《古韵今风姑苏十八景》,即是以苏州古典园林、名胜古迹和现代姑苏标志性建筑为主体的创作成果。
  
  蟋蟀盆上的微型画卷
  
  选择蟋蟀盆为载体并非偶然。苏州北郊陆慕古镇以烧造泥制蟋蟀盆驰名,历史悠久,技艺精巧。自南宋始便十分盛行,明清两代达到鼎盛。它与御窑金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通过选泥、浸泥、搅拌、筛滤、晾干、踏熟、制坯、加光、托底、配盖、刮纹、烘烧、雕饰等诸多工艺过程,尤以窑变所呈现出的乌、黄、白、青诸色令人着迷,为中国“南盆”的杰出代表,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陆慕蟋蟀盆以造型美观、色泽和谐、线条圆润、包浆丰厚等外观特征和质地细腻、透气性能优良的内在品质彰显特色,演绎出化泥土为神奇的艺术魅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制盆艺人继承前辈优秀传统,运用窑前窑后相结合的装饰方法,不断提升传统蟋蟀盆的品位与格调,成为千年姑苏古城的传统工艺特色之一。
  
  在腰鼓型蟋蟀盆的圆形环面上用微雕阴刻填色的艺术形式演绎风华千年的姑苏古典园林和名胜古迹景观,以及当今姑苏城的标志性建筑,可以无缝对接贯穿姑苏古今的精粹。我乐此不疲地沉浸于设计构思之中,经深思熟虑,撷取宋、元、明、清古典园林与古迹名胜,以及民国至今的标志性建筑等十八景为内容。每一个景观都蕴含着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古典园林有滄浪亭、网狮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環秀山荘等。沧浪亭始建于宋庆历五年(1045年),整体简洁古朴,园外的真水和园内的假山相沟通,使假山亭榭,池岸和水面融为一体。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坦荡池水的四周环绕小、低、透的假山、磯石、亭、阁、轩廊,构图曲折清新,小中见大。狮子林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园内湖石假山洞壑盘旋,出入奇巧,素有“假山王国”之称。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园以水面为中心,脉络清晰,布局稀疏错落而匀称,具江湖之思与山林之趣,代表了江南大型古典山水宅院的主流。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筑宏敞精雅,布局紧凑,其各具特色的大小庭院,重门叠户,幽深莫测,生动地体现了因时换景的诗情画意。环秀山庄由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书厅前叠筑,山池萦绕,蹊径盘旋,峰峦叠嶂,沟壑回环,“尺幅之中有千里之势”。古迹名胜有虎丘、寒山寺、盘门等。虎丘山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以“塔从林外出,山向池中藏”的特色著称,加之使诗人、名人吟咏歌赞和令人神往的故事,享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因唐代贞观年间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而得名,又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脍炙人口,从此诗韵钟声名扬中外。盘门是苏州仅存的古城水陆双门,再现了2500年前吴都雄伟壮观的风貌。近现代标志性建筑有东山雕花楼、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和现代建筑东方之门等。东山雕花楼,原名“春在楼”,始建于1922年,是“香山帮”工匠建筑雕刻的代表作。全楼梁、桁、柱、檐通饰砖、石、木雕,内涵丰富、技艺高超,被誉为“江南第一楼”。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由贝聿铭设计,其白墙黛瓦、池石花树、“藏景”与“借景”的运用,充分体现出传统苏州园林与现代城市建筑杂糅的风貌,为“中而新、苏而新”的典范。“东方之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是中国结构最复杂的超高层建筑之一,通过简约的几何曲线处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是世界了解东方的新门户。上述景观林林总总,构成了一幅白发苏州、现代苏州的壮美画卷。
  
  心手相应的书画镌刻
  
  微刻是传统雕刻工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就刻而言,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摩崖石刻,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先秦时期的古陶文。明清以来,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人文荟萃、巧匠辈出。在文人书画的引领下,以竹木牙角为载体的微刻,其运刀引入吴门画派的运笔节律,镌刻的文房用品或案头清供,均线条简约,风格雅秀,尽显书画笔墨意趣和诗文境界。多年来,我徜徉在微刻的天地之中,从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相结合入手,孜孜以求微刻艺术的探索,先后涉猎竹、石、牙、砖、核,以及紫砂茶具和蟋蟀盆等,一次又一次尝试新的挑战,不断提升驾驭刀刻的能力。
  
  腰鼓型蟋蟀盆的环面适宜于表现画卷式的图画,《古韵今风姑苏十八景》以深深庭院里的四时景象、水墨氤氲的江南风韵为主基调,将亭台的曲径幽深、湖石的清秀俊逸、满院的花团锦簇与水池中的点点碧莲贯穿起来,构成令人心动的美妙画面,既切入了吴地浓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又不失苏州传统蟋蟀盆的个性气质。
  
  首先是构图。由于长期积累与历练,我从事微雕从不打底稿,全凭脑海构图,并以刀代笔直接镌刻。每一座园林或建筑都有其最亮眼的人文景观,本作品除将约占环面三分之一的顶部一圈留作镌刻书法文字以外,其余均作为雕刻十八景观的面积,因此每个景观仅有4X2厘米范围。我深知,要在方寸之间演绎画面,必须紧紧抓住作品的主题灵魂,经过缜密构思构成简洁灵动的构图,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形式美与艺术美达到统一。为了搞好这次创作,我曾在不同造型的蟋蟀盆上边构思边雕刻,纵情驰骋,逐步做到了然于胸。如滄浪亭、网狮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環秀山荘、虎丘、寒山寺、盘门、东山雕花楼等十七个景观均采用竖构图,以便于运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突出平远、深远、高远的意境。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和东方之门作为现代建筑的整体景观则采用横构图,以便于表现鳞次栉比的建筑群以及广阔的空间感。如此处理,既赋予构图以变化,又更具艺术观赏感。
  
  其次是镌刻。在刀刻过程中,我力求保持入刀要力、行刀要稳的节律,线条或细劲,或古拙,或细琢粗刻交替,边琢制边思考,既注意比对各个景点的个性差异,又不断协调整体的连贯气韵,赋形神于刀笔之间。如虎丘,聚焦于虎丘山及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幽奇神秘的剑池、别有洞天的月洞门和古风犹存的二仙亭以及参天的古树,线、点、面自然交织,在方寸之间显现出万千气象。又如拙政园,围绕荷花池以及周边的香洲、四面荷花亭、小飞虹、见山楼和河面上的曲桥以及葱茏的树木,线条勾勒的深浅、轻重、顿挫,或强或弱或显或隐的把握,简洁而形象地表达出绿荷点点、朴素清新的园貌情态。再如留园,以高大俊俏的冠云峰为主体,以冠云楼等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为背景,周边赋以树木花草以及一汪碧水,刀工清隽、刀断意连,突出了太湖石的瘦、皱、漏、透、清、顽、丑、拙的特点,散发着摄人的感召力。
  
  其三是填彩。此腰鼓型蟋蟀盆的表面呈黝黑色,刻刀镌刻后的底色为灰白色,如此黑白相间的画面也许未尝不可,但总感到有些单调,如加以填色则更能彰显出景观的自然生动、相映增辉的艺术趣味。于是我以浅刻所呈现的灰白色为主基调,凡亭台楼阁、古塔、古桥、山石、湖石等坚硬物体保持浅刻底色,树木花草和水面则以青绿、殷红、嫩黄诸色点缀,呈现出处处春色满园、生机勃勃的景象,加之黝黑的底色,颇有夜幕下色彩斑斓的艺术效果。如沧浪亭看山楼、临水长廊、山石,以及树木枝干等以浅刻线条的灰白色表现,树叶花草等分别以青绿、嫩黄间色,河中的游鱼则填以红色,衬托出林木苍郁、秀色遥遥、自然娴雅的风貌。又如盘门,古城水陆双门、瑞光塔、古吴门桥和星星点点的民居,以致河中的小舟保持灰白色,树木、花草、水面为青绿色,以近及远散落的花木则填上嫩黄色,传达出古韵今风的动人景象。当然也有例外,如东方之门和苏州博物馆新馆,则以婉转与坚挺并重的线条,简约而凝重的轮廓、勾勒出现代建筑的风貌。其填色也有所不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均以浅刻的灰白色表现,以体现苏式建筑特点;东方之门却以青绿色、黄色、褚色、红色刻画,犹如夜景里的灯光秀,折射出现代都市繁荣发展的新景象。
  
  刀迹笔痕的腕底清风
  
  如果没有最初的篆刻历练,我不可能在书画笔墨的领域里自由地转换及融合。幼年时,我曾跟随岭南派画家谢孝思为师学艺,嗣后又拜上海著名篆刻家刘公伯弟子刘友石为师深造,有近三十年的篆刻经历,对书法笔墨的领悟自有一番独特的领悟。
  
  《古韵今风姑苏十八景》的顶部以行书形式镌刻了每个景观的简要介绍近千字,如传统书画的跋文一般。除上述提及的景观介绍文字以外,还有天平山荘、耦园、怡园、朴园、半园、双塔、北寺塔等介绍文字。天平山庄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巧借山水依自然地形筑造,组合多变,相得益彰。耦园始建于清初,正室居中,有东西两个花园,故名耦园。其整体布局,在苏州宅园中独树一帜。半园又称北半园,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古典园林建筑。怡园始建于光绪初(约1875年),其造园艺术集宋、元、明、清组景方法于一体,发挥了凝眸静观的作用。朴园建于民国21年(1932年),是苏州不多的一座民国式园林。双塔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塔高24米,相距14米,二塔雷同,为八面七级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玲珑挺拔如两枝笔直指云天,别具风韵。北寺塔重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塔高76米,八面九级,有优美的飞檐翼角,是一座砖木结构重檐复宇的楼阁式古塔,壮丽宏伟,为诸塔之冠。
  
  虽然我具有镌刻书法文字的功底,身手娴熟,但本次在蟋蟀盆圆弧形环面上浅刻行书近千字,对我不啻是一次技艺造诣的考量。书法的线,筋、骨、肉、皮同气连枝,起承转合相互呼应,既要有笔墨的深浅,又要有线刻的节律;既要体现中锋的主体,又须有刀笔转换的韵味。况且在鼓形弧面上镌刻,将会引起字体比例的变化,需要考虑其弧度条件下的章法布局及带来的字体变化,控制好比例与结构。所以当我手握刻刀镌刻行草书体时,除赋予笔法上的轻、重、缓、急,起承转合上的质朴自然,还须将阴刻的深浅、向背及其光影流转进行对比,做到密而不乱、有条不紊,突出一气呵成、笔势流畅的线条美感,使这些洋洋洒洒的笔情墨意、枯湿浓淡的酣畅淋漓,呈现出类似于墨色变化的效果,使观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传统书画的书卷之气与文人雅玩的金石之气交融的隽雅清新之风。
  
  微雕艺术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技艺在当今社会仍然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在合适的载体上镌刻书画,不仅能承袭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可为当代民众带来精神文化的熏陶,获得心灵的愉悦。这或许是我创作微刻《古韵今风姑苏十八景》的初衷,也或许是微雕艺术传承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苏州工艺美术》,主编:汤钰林,文汇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2、《东吴文库·雕镂凝章》,作者:单存德,凤凰传媒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作者简介
  
  华建伟,号剑石,男,江苏苏州人,1958年出生,大专文化,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先后师从苏州画家谢孝思和上海篆刻家刘公伯弟子刘友石,从事篆刻、微刻四十余年。曾受苏州市政府委托为外国政要及知名人士治印,先后随苏州市市长赴加拿大、日本开展文化交流。作品洒脱奔放,自成一格,先后获得各级专业评比金、银奖,其中《园林微雕》被苏州园林博物馆收藏,《传统山水台屏》被北京京西宾馆收藏。2016年入选苏州市姑苏区技能名师工作室,同年入围《手工艺当代人物志》翠玉珠宝A类推荐名单,并于2018年9月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