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沈绣 现状 传承 困境 应对之策
一、南通沈绣之历史
南通沈绣,又名“仿真绣”。是由清末著名刺绣大师沈寿先生开创和发明。沈寿曾任清末农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总教习,在南通女红传习所任所长并主持教学期间,她东渡日本,学习西画和日本刺绣,回国后在融通中西绘画基础上,正式创立了迥异于中国传统四大名绣和民间刺绣,又超越日本刺绣的中国“仿真绣”,又称“美术绣”和“沈绣”。它是吸收西洋油画的光与影、明与暗的绘画理念,革新中国传统刺绣针法和色线用法而独创的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刺绣技艺,开创了中国刺绣一代新风,丰富了传统中国刺绣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方式,为当时中国刺绣的开放发展、持续创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刺绣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
沈寿的第一幅仿真绣是1910年完成的《意大利皇后像》,作品参加清末时期的“南洋创业会”展览,并由清政府选送参加意大利“万国博览会”,时获“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1915年沈寿绣制的《耶稣像》,获美国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一等大奖。这是中国刺绣与世博首次结缘。沈绣也由此名扬天下,蜚声海外,享有中国刺绣“绣中之绣”、“国宝中之瑰宝”的美誉。
沈绣在中国刺绣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通中西的转型意义,它充分调动了无以伦比的传统绣艺,“以旧法运新意”,使中国刺绣融进了世界艺术圈,走向了世界。建国以后,国内众多刺绣新品种及与刺绣相关的工艺美术品,如“彩锦绣”、“绣贴绢艺”、“纤维壁挂”等综合艺术,都是受沈绣的启导而使然。
为继承和发扬沈绣艺术,1992年南通成立沈寿艺术馆,积极组织沈寿传人传承沈绣事业,收集重要作品,复制和创作新作,在国内外举办沈绣展览,专题演示,通过出版《中国沈绣》画册,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扩大宣传和影响,经过三十多年的保护、传承、发展,南通沈绣在2008年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凸显南通文化的一个符号,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沈绣作品多次荣获国家重要奖项,被列为政府外交礼仪定点产品。2009年至2013年,沈绣《奥巴马总统合家欢》和《普京总统肖像》《比利时国王夫妇肖像》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送给外国元首的国礼,沈绣再一次登上世界艺术的舞台,百年沈绣焕发出新的独特光彩,彰显了南通沈绣这一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以及沈绣具有的艺术市场。
二、南通沈绣现状及困境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南通沈绣这一传统艺术品遇到严峻挑战,沈绣绣品卖不出去,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原因归纳在以下几方面:
1、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制作,而以手工绣制的沈绣生产效率低下,一件沈绣精品作品少则数月,多则几年才能完成,使得手工刺绣的市场需求大幅减少,也导致许多年轻人对学习传统刺绣技艺的兴趣降低。由于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也使得沈绣艺术品的市场空间逐渐缩小。
2、对南通沈绣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百年艺术瑰宝,政府和文化部门层面还重视不够,在保护和传承上,缺乏有效扶持政策、资金支持和对外宣传,对沈绣高层人才缺乏关心和保护。加上众所周知的原因,三年疫情,近几年消费经济不景气,导致沈绣作为单位和个人礼品,个人收藏,都处于空前的萎缩和停滞状态,绣品没有订单,销路不畅,让从事沈绣艺术工作者、传承人信心不足,看不到未来和希望。
3、刺绣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现在南通能够掌握沈绣非遗技艺的工艺美术师只有三、四十人,是沈寿第三、第四代女传人弟子,平均年龄在66岁以上,基本集中在南通市区,她们都是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改制下岗职工,退休待遇比较低。目前她们中具有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人:国家级传承人人:省级传承人人,市级传承人人。由于随着她们年龄增大,受身体视力状况的影响,从事刺绣的人逐年减少,而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普遍较低,沈绣新人,即第五代传承人没能形成,后继乏人,传输断层,培养严重脱节,青黄不接,使得沈绣技艺传承面临困境。
4、南通沈绣的保护和传承完全依靠上述几十个稀缺人才群体在进行,她们自筹资金,自收自支,但入不敷出,使沈绣的发展处于进退两难,令人忧心如焚。此外这些工艺美术师的收入待遇较低,严重影响了她们的创作积极性,传承人中的子女和下一代,几乎很少有人愿意学习或继承母亲刺绣这一行。尽管近几年政府及文广旅游局出台一些非遗推广及扶持政策,但政府和社会对沈绣的关注和保护扶持力度还不够,缺乏行之有效调动沈绣传承人积极性、振兴沈绣的措施。
5、缺少传承场所来培养新人,传承步履艰难。沈绣作为艺术品,其工艺相当精细且繁琐,一个好的绣手,必须经过进行严格的技能训练,同时还要进行文化艺术等素质培养,才能出师绣出精品。目前沈绣传承场所,除南通沈绣博物馆外,就是一些由工艺美术师或沈绣大师在自家或租房成立工作室,各自为政,各教各的,没有一个专门系统教育培训,传承沈绣的地方和教材。虽然这几年民间艺术进校园,沈绣也走进了大学课堂,仅仅是作为学生的兴趣选修课,没有列入大学艺术类的课程,因此,能上讲台传授刺绣技艺的老师少,愿意学习刺绣,想作为自己职业的大学生更少。传统沈绣如果没有传承措施,将会走型变样,技艺逐渐被淡忘,甚至慢慢失传。
三、沈绣走出困境的应对之策
面对上述困境,传统沈绣的传承应采取一系列应对之策,来确保非遗沈绣得到发展和振兴。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1、完善沈绣组织保障。政府职能部门要成立沈绣传承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沈绣传承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
2、对沈绣非遗传承实施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设立沈绣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为传承人提供资金支持,用于传承人的培训、研习、展览等各项活动。建立沈绣技艺传承人制度,对沈绣传承人进行认定并建立档案,为传承人提供相应的鼓励政策,如提供工作室、展示厅等场所,以及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3、重视沈绣人才培养和作品创新。政府和行业部门要鼓励沈绣作品创作:对优秀的沈绣作品给予奖励和推广,鼓励创新和原创,提高沈绣工作者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沈绣艺术的发展。
4、加强沈绣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沈绣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保障沈绣传承人的合法权益。
5、支持沈绣传承人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推动沈绣艺术走向世界,提高沈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方位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二)社会参与推广。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南通沈绣非遗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举办展览、文化交流等活动,提高大众对其认知和欣赏水平。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展示沈绣传承历史,向公众演示非遗创作过程,领略其内在魅力,让南通沈绣这一百年文化精粹家喻户晓。南通沈绣博物馆每年举办的沈绣艺术精品展和新年沈绣生肖展,都是积极推广和宣传沈绣的活动,让老百姓了解沈绣,认识沈绣,从欣赏沈绣到消费收藏沈绣。
(三)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沈绣这一传统技艺,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一技艺,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扩大沈绣影响。沈绣不仅要走进高校课堂,成为南通大学、职业大学、开放大学等高校艺术类的专业课程,传授沈绣知识技艺,还要走进中小学课堂,开设沈绣兴趣班,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要开展校地、校坊合作,把高校和中小学学生,甚至幼儿园小朋友,请他们到沈绣博物馆、沈绣非遗工坊,参观沈绣艺术品,零距离接触非遗,亲自体验一针一线刺绣之美,感受沈绣独特魅力和工匠精神,让学生在陶冶情操中,爱上沈绣,长大从事沈绣艺术。
(四)创新传承方式。除了线下课堂面对面教,还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课程、直播教学等,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和了解南通沈绣技艺。通过与现代艺术、设计等领域合作,创新传承方式,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南通教育之乡的优势,在中技、大学设立刺绣专科,直至设立女红学校。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扩大沈绣刺绣人才队伍。鼓励师徒制教学,鼓励沈绣传承人与在校生师徒结对,通过“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大师工作室开展教学实训。
(五)夯实沈绣传承基地。去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非遗传承、传播指明了方向。南通沈绣要认真遵循“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之路,多途径开展传承工作,让有着百年历史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绽放出绚丽花朵。要以沈绣传承基地(南通沈绣博物馆)为中心,依托沈绣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命名的沈绣艺术工作室传承,传授技艺,一个工作室就是一个独立的创作团队,沈绣大师以老带新、手把手地传授,通过师徒传承,培养刺绣新人。大师工作室还有沈绣创新发展重任,不断探索新的绣法、技艺和题材,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沈绣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大师工作室要积极参与沈绣的对外交流活动,推动沈绣走向世界,提高了沈绣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沈绣大师工作室在保护和传承沈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六)探索非遗工坊发展新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但由于非遗技艺工序复杂,工艺繁复、耗时费力等特点,沈绣就是典型。面对沈绣人才断层,后继无人及今后人走技失的传承窘境。建设沈绣非遗工坊,既是保护沈绣非遗的好办法,也是振兴沈绣的新举措。沈绣非遗工坊要依托沈绣博物馆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学习非遗相关知识和技能,一方面扩大非遗传承群体,激发她们传承的热情和创造活力,促进灵活就业,让传承人学会传统技艺,掌握一技之长,获得实实在在的稳定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沈绣非遗工坊建设,将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以及相关企业结合起来,在生产实践中推动非遗发展,助力中华优秀文化的的传承弘扬。非遗工坊是架起连接非遗与大众、非遗与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给予大力政策扶持和帮助,通过这种新模式、新业态,让非遗沈绣艺术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让非遗文化在南通更好地传承、发扬。
(七)刺绣人才培养措施。南通工艺美术协会要做好刺绣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晋升评审、非遗传承人和荣誉评定工作,储备沈绣高层次人才,壮大沈绣骨干人才队伍,优化沈绣就业创业环境。鼓励刺绣工作者创作精品,创新技法,积极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协会、行业协会、工艺博览举办的工艺美术精品大赛。有条件开展刺绣职业技能培训,对培训组织单位或参训个人给予培训补贴,与高校合作,开展沈绣人才学历提升教育。总之,对沈绣刺绣人才培养要采取多种措施,从学校教育到职业培训,再到学历提升,全方位地培养沈绣人才,为沈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结语
南通沈绣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后继无人的困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社会的广泛参与、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等多种方式、多种人才培养措施,促进南通沈绣的传承和发展。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南通沈绣这一瑰宝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相信南通沈绣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黄婷 ,女,1984年2月生, 本科,中共党员。工艺美术师,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仿真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通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南通市工艺美术学会员会。
从小跟着母亲(花丽)在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组上班,看着母亲刺绣, 常常给母亲理线、穿针。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使我喜欢上仿真绣—沈绣。9岁开始跟母亲学习刺绣,深得沈绣技艺真传。从事传统刺绣技术30多年,成为沈绣第五代传承人。坚持沈绣艺术设计与创作工作,积极参与各种工艺美术及非遗传承活动,在各项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作品多次获奖,取得了一定成绩。
参考文献:
1、2012年5月中国沈绣艺术网“沈绣艺术研究”《漫谈南通“仿真绣”》花丽著。
2、2013年3月南通市沈寿艺术馆《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仿真绣(沈绣中长期保护规划)》
3、2014年7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艺博网“学术精粹”《南通沈绣现状与保护传承思路》花丽著
4、2021年5月苏州高新区旅游局“我为绣娘办实事”—《苏州高新区促进苏绣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5、2024年2月《江海晚报》“非遗工坊,探索发展新路”
作者: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