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在前年年底至去年年初的时候,那时因为手上的“民俗画童趣系列”已经进行了一个阶段,完成度还是比较高,尚且已经完成两幅了,当时第一幅已经装框,第二幅也接近装框。结束时效果尚有些满意。所以在第二幅“龙头童趣”做完后感觉是可以暂时放一放民俗作品了,决定做些其他系列。
关键字:丝绸剪贴 花卉 创作
至于是做哪一个作品,当时还没有数的,是继续做人物,还是做其他东西呢?因为考虑到正好是来年的春天百花绽放,心情很好,各个花园的花卉展览正在竞相展出。我想正好趁这个机会把花卉的展出好好看看,放松一下心情,同时也观察一下花卉的形态,看看是否有做花卉的必要,这时,就有了做花卉作品的初步想法了。
到了三月初的时候,在经过人民公园,唐闸人民公园的几次游玩,对盛开的花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把手上的几本购买的花卉白描的书经过筛选,于是在三月份的时候着手准备做花卉作品了。
花卉作品中,尤推牡丹花为第一。牡丹花是中国人都喜欢的一种花卉,自古以来就有无数的画家和艺术家拿出众彩纷呈的牡丹作品,画展上的画牡丹的多不胜数。作为我这样的初级水平的人来说,其实牡丹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我认为自己虽有些绘画的基础功底,但对花卉国画牡丹的绘画都还不清楚,想做出好的牡丹花的作品,不做绘画方面的准备,直接上手做工艺品要做好还是有很多难度的。
首先从画牡丹画开始,把牡丹花的绘画,尤其是国画牡丹的绘画进行初步的掌握,对花的上色,形态都进行一些专门的学习,这个对将来做牡丹花的制作是有很大帮助的。于是,我决定先学习绘画国画牡丹花。
逛了几次书店以后,购买了基本上手的几本书白描作品里对牡丹形态的刻画,毛笔白描技法值得研究,于是对作品进行临创。
用勾线笔对花卉白描临摹是一件细致的工作,需要对勾线笔的运用有很熟练地掌握,对于用墨也是非常讲究的。用水墨的浓淡,线条的粗细,用力的大小,手指技法都提出了不少的要求。不过,因为我对毛笔字的爱好,也有几年的练习,对于细笔勾花和叶子的经脉还不算难掌握。主要还是对花卉的形态的掌握还是最大的难点。花卉的白描的生动之处就是对花卉整个形态的掌握以及花瓣边缘线条的处理。不是说画一条粗细一样的象铅丝一样的线条就行了,要想花卉的花朵形态生动,就需要对花朵整个形态进行掌控,在花朵边缘的处理上要求粗细不一,用墨浓淡有致,对转折处尤讲细腻的刻画,边缘线讲究自然,所以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
花卉绘画和制作工艺花卉的时候还是有区别的,花花可以随着花卉的真实状态进行临摹,但是手工工艺的制作不需要如此,它更讲究艺术的提炼和适度的夸张,它的创作本身是有自身规律的。所以,两者是有区别的,毕竟它们是两种不同艺术形式。所以,我在对花卉进行临摹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两者之间如何转化及处理。相对于我对花朵的观摩和理解,手工制作的工艺作品的处理有时相对简单一些反而是好的选择。但对于现阶段来说,这时我对花卉绘画还不那么熟悉的人来说,先把书上的画花的技巧学到手为好,至于以后制作的时候如何改良是将来的事。于是,我决定把花卉的白描功夫尽量学好为止。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把白描牡丹学得有些模样了,虽然不太完美,但是在不到两个月这么短的时间里还是学到些皮毛。
接下来,就是上色。这个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因为以前绘画的基础是素描,以黑白硬笔为主,对于上彩色还是空白。对中国画的技法更是没有概念,现在马上就要上色难度较高的中国花卉白描上色对于我还是有些摸不到底。
但是,怕是没有用的,遇到困难只有迎头而上,擦拭克服自身不足的硬道理。只有补足短板,才能使自己水平上台阶。所以,我大胆的着手对花卉上色了。
果然如我所想的,把作品上如同水墨一样效果的颜色使很难的一项工作。上花卉彩色最先碰到的一关就是“渲染”。这个工序是不可少的,也是相对来说比较烦琐的,要想掌握好尤其不易。通过无数次试验,走了很多稿踩碎渲染有了初步的了解,算是有了一定的认识。花卉的颜色也才马马虎虎能见人了。
完成了对牡丹画画稿的上色认识之后,才最终对画稿进行制作之前的准备:放大画稿,用透明纸进行临摹,对画稿进行分析分解,最后准备制作。此时快到4月份了,底下就是开始制作了。
(一)制作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材料
牡丹花的颜色有很多,其实各种颜色都可以用在牡丹上,红黄蓝紫等等都有,但是最常用的颜色还是白色和红色,牡丹的设色都一定是雍容华贵的,俗气使牡丹设色大忌。尤其是红色和白色相配,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走入庸脂俗粉的套套里,所以这次红色和白色的选色和选料使得本次制作成为作品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对牡丹花最后呈现出来何种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选择上,我一开始就绞尽脑汁,但最后由于经验的纹路还是走了点弯路。
开始的时候,我想完全按照画稿的颜色进行选择,我想这样做总不会出现大问题吧,没想到就是这个想法出了问题。其实,选颜色的同时也就是选择丝质料子。在市场上我选择大红和大黄的暗色本白,因为,按照平常制作经验是既会让颜色符合牡丹的原色,又让白色压得住,不会因为太白而影响了观感,所以就首选了这两种颜色。
但是,当花最后制作完毕呈现出来的,效果很不满意。首先是红色太红,过于鲜艳。过于鲜艳的红色在国画里是很好的颜色,但是在用以制作中却是很不合适的颜色,在用丝绸制作的旗袍还是其他丝绸制品里都忌讳用大红,而宁愿选择曙红、暗红、绛红,甚至桃红,紫红都可以,除非非常有把握,又或者是另辟蹊径,否则就不会用大红。看来这个是有道理的。大红刺激眼球神经,非常亮眼但是也非常容易流入俗气的套路。再次,就是白色太暗淡,本来选择本白就是不希望过于白了以后压不住,但是效果却是白的不够,本来是娇艳无比的雪白的花瓣给表现成暗淡晦涩的色调,跟原来的初衷大相径庭。看来这两种颜色的选择都不合适,需要重新选择。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样的颜色才好呢。很明显,红色需要把色调降下来,白色需要把色调调上去,也就是红色变暗,白色变凉。对于红色的调整没有大问题,我选了一种绛红色,这个颜色把红色的牡丹花的雍容华贵的气质体现出来了。红色选好了,但是在白色的选色上感觉不同的想法。按照常理说,什么白都可以,一般不能用惨白。因为惨白是一种漂过的白,它的确很白,但是就是因为太白了,因而不自然,在选色里是很少用这种白色的。经过几轮比对我还是觉得这种白不合适。几次反复的对比,多次的试验反而觉得这种亮眼的白能真正表现出雪白的花瓣这种质感,由于是第一次制作,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最后还是决定用这种白。结果第二次制作完成之后,效果还是没有辜负期望,配上粉色的镶边以及曙红色的渲染后,最终花瓣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娇嫩的雪白,基本达到了制作要求。
这次对颜色选择的有益的尝试对今后制作的启发是很大的。颜色的选择是非常有学问的一道工序,颜色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体效果的呈现,好的颜色能锦上添花,成为作品最亮眼的一道风景。一旦颜色选错了,那对整体效果可就成最大的败笔了。因为人们往往是从颜色上对作品产生第一印象的。颜色选择合适有新意,能瞬间大搞作品品质,若是颜色选择错误,那就会对整个作品产生糟糕的印象。所以,颜色的选择需要慎重又慎重,不是说按照原来的画稿照搬就能产生好的艺术效果,这样做一是不容易选到料子,二是太接近原稿容易呆板。艺术需要灵感,灵活地按照实际情况加以变化,灵活的处置反而容易生动活泼。
(二)丝绸、布料的选择
丝绸剪贴这种工艺制作顾名思义,最讲究的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不仅对主料的选择,镶边的材料也是很讲究的。除去颜色的搭配要求颜色不冲突、不抢色,材质上“薄”和“挺括”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花瓣的选料更是要求更加严格。首先“薄”是因为一来丝绸剪贴本身的要求就是要薄,二来牡丹花的花朵本身就十分娇嫩,一旦选材厚了一点,单一片还好,几片一来叠上去就会显得厚重,对后期制作会增加很大的难度,也对本身呈现的效果大打折扣,观感会在颜色的选择是选了又选,镶边的工艺是改了又改外,最后的难点就是花蕊的制作。这个花蕊在国画里是比较简单的,往往一笔带过,不是重点,可以处理得十分随意和省略。但是在工艺制作上,却反而是一个难点和重点。因为花蕊又细又小,制作十分烦琐,处理不好就是团在一起交代不清楚,大小一致不生动,粘贴不牢掉下来,种种问题反正是问题百出,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成为败笔。但同时一旦成功了也可能成为整个花朵的亮点,所以一点马虎不得。至于烦琐,显而易见地需要功夫。这个不难,花时间花精力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做得生动,不千篇一律,否则很容易造成呆板。这个在本次制作过程中,想了很多办法,不停地调整,做了很多次,但是最终的效果还是不太理想,总觉得各方面没有处理得那么完美。不管从颜色上,还是形态上都有缺点。对于这个,觉得还是需要大量时间进行探讨,这里就不详述了。
(三)总结
本次制作共花了七个多月,从过年开始算,中间除去7月份和8月份,直到12月初才结束。前后共制作了三版,其中一版一朵大红牡丹,还有两版两朵一红一白相衬托的两朵牡丹。包括叶子的制作,花蕊的制作,其间反复重做的零部件很多,反反复复地走了很多弯路,经验教训很多,但同时也给了自己极大的促进。
收获: 就是学会了在国画勾描,渲染上色里对自己新工艺制作出创新,并对花卉制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尤其对花瓣、叶子、经脉积累了经验,开拓了全新的领域。
教训: 在每次制作之前要做到充分的准备,对画稿要分析透彻,分解需要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才能在制作过程中顺顺当当,少走弯路。对制作对象的形态色彩需要进行花纹的制作和挑选以及勾勒上色的前期准备,做到制作时心中有数。最重要的是对工艺流程有了一次完整和清晰的认知,改进了工艺,对镶边的制作,对花纹的剪裁和渲染上色,制作布料的选择和购买,零部件的收集,工具的整理收藏,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对下一步制作都是很好的锻炼,对自己工艺水平的提高极有裨益。另外,教训比收获还多,得到的收获更加宝贵。
第一,染色过多。对于我们丝绸剪贴工艺而言,重要的步骤就是丝绸的使用和剪刀技巧的运用。如果脱离了这个大原则和宗旨,就不是原汁原味的丝绸制作了。而这次制作过程工艺里中还没有充分利用丝绸面料本身的花纹,而过多地使用了渲染的技巧,对丝绸的本来面貌产生一定影响,脱离了丝绸剪贴的初衷,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水准。但由于本次制作只是一次初步的尝试,没有使用贵重的材料,对于面料花纹的使用和面料上色渲染这一工艺阶段必然要有学习过程,不得轻率为之,在今后的制作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染料的使用,毕竟这种工艺破坏了丝绸的原质面料,不是好的方法,工艺还亟待提高。
第二,就是背板太厚,多层的粘贴太多也影响轻便,需要一个是在前期对画稿的分解上提前做好准备。另一个就是换更加轻便的背板材料。这个在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老的材料应该也完全可以被更轻更好的材料取代。这个属于工艺改进方面的事情,也要早日着手解决。
对于下一阶段的展望我还是希望对于人物和动物做一些进一步的尝试,关于题材,我希望是少数民族人物或者风景等等,画稿的准备还是需要花一点时间,目前在各处收集,希望能在年前做好初步准备。
整个创作过程,回忆起来由于对各个阶段的工艺流程尚需再加以熟悉,每一步过程中还要加以改进,使之数量和质量并进,对于工作的时间安排抓紧落实。总之,对于丝绸剪贴的探究没有止境,学艺之路没有捷径可言,只有逆水行舟,滴水穿石,方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卢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