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籍善本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和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古籍善本浩如烟海,自古就有整理典籍的优良传统。为了充分发挥古籍善本的原有价值,在古籍修复中需要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通过合理的修复工艺和材料来修复古籍,促使修复后的古籍同原件状态相近。本文就古籍善本修复“修旧如旧”工作展开分析,结合修复技艺,选择合理的古籍修复和保护方法。
关键词:古籍善本修复;古籍保护;“修旧如旧”
一、关于古籍善本修复
1、古籍善本与古籍修复
古籍善本,包含“古籍”“善本”两层意思。古籍也称为古书、旧书。善本是指内容无讹误且刊刻精美的好版本。我国古籍浩如烟海,按材质可分为竹木简、帛书、纸本等。按内容可分为公私信札、佛经、碑帖印谱等。有记载的最古老的纸张古籍是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对古籍的界定是:成书在辛亥革命以前,而又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书刊资料。包括刻本、写本、稿本、抄本、手稿、墨迹、印本、拓本、拓片、钤印本等等。[1]
我国传统的古籍多数靠纸张印刷、书写得以保存。造成古籍损坏的原因太多,包括微生物因素、人为保管不善等因素。古籍因保管不善而带来的絮化、虫蛀鼠啮、水湿霉变、老化焦脆等,使得古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给阅读带来很多不便。
为保护好我们这份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古人便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形成了一套精湛的古籍修复技艺,至今仍然在古籍修复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早在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说:“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杂说第三十》就有记载:“书有毁裂,劙方纸而补者……目非向明,举而看之,略不觉补。”清阎若璩在《潜丘札记》跋《春秋左传属事》中:余年二十前,从同里靳茶坡先生学此书。盖得于其家,世颇稀有,纸亦糜烂不可久。今冬丰暇日以钱百文付匠装裱,遂新若手未触。颜介有言:‘借人典籍者,阙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
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其中涉及众多内容,修复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美学功底,动手能力,有耐心、思维灵活,且要精通古汉语,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误差,都可能影响到古籍修复整体工作成效,甚至为古籍带来二次损伤。古籍修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修旧如旧”逐渐成为我国古籍修复的主要原则,并且在日后被文化和旅游部以行业标准的形式逐步确立。[2]现今古籍修复工作中,“修旧如旧”在古籍修复工艺和材料研究不足,极大地制约古籍修复工作。针对加强古籍修复的“修旧如旧”分析探讨,有助于推进配套修复工艺和材料完善,以便于为古籍修复“修旧如旧”打下基础。
2、古籍修复“修旧如旧” 原则来源及形成
古籍修复“修旧如旧”与文物修复之间联系较为密切。从最初的文物修复工作中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修旧如旧”原则,随后在其他文物修复中也应用“修旧如旧”,并积累了丰富的文物修复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修旧如旧”原则更加完善。
古籍修复“修旧如旧”原则是在长期的古籍修复实践中形成的。民国时期,依据“修旧如旧”方法来修复古籍,获得了可观的古籍修复成果。每一本古籍都有其时代特征,修复中应采用“最少干预”法来保持古籍原件原有形态。古籍修复“修旧如旧”原则,是指保持古籍原有的状态,并非将旧的古籍改装成新的古籍,在古籍修复后原有面貌和风格并未改变,看不出修补痕迹,“修旧如旧”逐渐成为古籍修复的主要实施原则。
为了保证古籍修复工作质量,需要遵循相配套的原则与规范化方法来操作。国家图书馆在20世纪 80 年代古籍修复工作中就提出“修旧如旧”并应用了这一原则。根据 2001 年和 2006 年颁布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明确了古籍修复原则,即“抢救为主、修饰为辅”,修旧如旧和修旧如新,促使后续古籍修复“修旧如旧”原则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诠释,对于我国古籍修复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据统计,江苏省共有450多万册古籍善本,分布在156家收藏单位。这还没把大量的民间收藏纳入进来。很多馆藏包括个人收藏的古籍已经破损到无法修复的状态,这就要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古籍进行修复和保护,以便于提升古籍保护成效,充分发挥古籍原有文献作用。
二、古籍修复“修旧如旧”原则中的材料与方法
1、古籍修复材料
材料、工具和设备的完善,是做好古籍修复工作的物质条件。修补古籍常用的材料有各种类型的纸张、胶水、浆糊、绢、绫等;工具有裁刀(分大小)、剪刀、锥子、镊子、大针、棕刷、排笔、直尺、毛笔、喷水壶等。
古籍修复材料的选择十分关键,其中,以纸张和浆糊最为关键。不同古籍使用的纸张材料、薄厚程度不同,遵循“整旧如旧”原则,就要求古籍原件纸张和修复纸张最大程度接近,包括质地、帘纹、颜色和厚度等指标。修复人员需要有能力鉴别纸张特性的差异,但是想要找到与古籍纸张完全相同的纸张难度较大,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搜寻各种纸张,包括各时期旧纸,留存下来为后续古籍修复奠定基础,当然,有些老旧的纸张因牵拉力不足,就不能使用了。当前,古籍修复使用的纸张仅仅可以达到与古籍纸张最大程度接近,属于替代用纸张,包括定点定制替用纸和旧纸。古籍修复所选择的纸张与古籍纸张最大程度接近,还要保证纸张 pH 值中性或是酸度较低,提升纸张使用寿命[3] 。另一方面,推动修复纸张加工和使用方法创新。替用纸性能与需要修复的古籍纸张性质最大程度相近,如果颜色有所差异,可以通过染色方法对修复纸张进行处理。染料酸度越低越好,以植物、矿物为主要成分的染料最好[4]。
糨糊是古籍修复的主要材料,对于修复质量影响较大。这就需要选择纯天然材料来制作糨糊,性能与古籍纸张才能相一致。糨糊原料中包括优质小麦面粉和水,依据特定配合比进行制备。糨糊制备中选择偏碱性的水,pH 值接近微碱性,最大程度降低酸性,以便于延长纸张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在糨糊中可以加入适量的防虫蛀中草药,避免被虫蛀而损害古籍。浆糊制备后,还要结合不同的纸张特性来确定浆糊浓度和用量,稀浆糊适合吸水性良好的纸张,稠浆糊适合吸水性较差的纸张;浆糊宁少勿多,如果浆糊过多会影响到纸张的平整度,耐久性降低,易于脱落,浆糊过稠还会引起二次虫蛀。
2、古籍修复“修旧如旧”方法
修复方法包括技术方法选择与运用两方面内容。所谓“一相抵九功”,正确地运用修复技法在古籍修复过程中十分重要,修复技法运用是否得当也是直接关系到修复质量。下面就简单介绍修复方法:
(1)核查、制定修复方案
首先核查需要修复的古籍的册数、装帧、版本及破损程度,做好记录并拍照存档备查。
(2)选择所用配纸及制作浆糊
根据所修古籍纸张,选择与其质地相近、颜色、纹路尽量相同的修复用纸,古籍修复用的糨糊为全麦淀粉制作,浓稠度要根据所修复材质具体而备用。
(3)拆解书皮、书页
先将原有装订线拆除,把前后书皮逐一分开。拆纸捻后用铅笔按顺序在每一页书脑处标好数码,以免在修复结束装订时弄乱页码。如原本为散页的,就需要有一定的版本知识与古文学功底根据内容来理顺其页码。
(4)书页去污
拆解时会发现有的古籍会有虫卵及其他污物,用水洇法或水冲法将污物清洗干净。
(5)补书页、溜书口
用质地、厚薄、颜色相近的纸修补即可。
(6)修书皮
把书皮的破损处依原样修复、补托好。
(7)压平
把修复好的书页逐一理顺压平,必要时进行喷水压平。
(8)倒页、折页
压平后的纸张需在未干透之前进行倒页,防止浆糊的渗透将纸张粘在一起。倒页后进行折页,按原有页迹折页。
(9)撴齐页码
把整本书的书口、天头、地角撴齐。
(10)加护页
一般情况下古籍有前后两护页,也有是前后各两页。
(11)上封面、封底
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封面封底无需改动,只需修补即可。如整套缺少封面的,可根据原样进行复制封面,以保证全套古籍的完美。
(12)压实、钉纸捻
把压好的书芯按原眼钉好纸捻。
(13)装订成册
依照古籍书脑处原有装订孔打孔后,用丝线装订。
(14)制作函套
原有函套已破损必须重新制作,原有函套上有书签的可取下放置在新的函套上。整册成套的古籍修复好后,应制作函套以便保存。
三、古籍修复“修旧如旧”实施的意义
古籍修复“修旧如旧”原则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后续古籍修复工作的成效。在长期研究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术界对于古籍修复“修旧如旧”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解释说明。在古籍修复中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可以保持古籍原有时代特色和风格面貌,避免原有文物价值流失,延长古籍的保存寿命。根据古籍修复相应规范和标准,尽量保持古籍原有的面貌和装帧特色,实现古籍中有价值信息的留存。从这些学术界的观点中可以了解到,古籍修复“修旧如旧”原则确立的原因,具有深远的意义。
1、保证古籍原有物理状态的存在,古籍善本流传至今,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磨损,每本古籍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不同古籍的制作方法和材料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时代的书籍生产水平。确定古籍修复“修旧如旧”原则,对于保证古籍原有物理状态存在具有积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古籍中的内容在流传中产生了大量的附加信息,包括题跋、印章、批校和书根题字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历史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古籍物理形态,表现在载体材料、古籍物体和用墨材料等,彼此之间联系密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古籍保护,首要一点是保证古籍原有物理状态存在,这是古籍传承和弘扬文化的关键所在。如果古籍原有物理形态损坏,古籍价值就会随着损坏程度增加而减小。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是面对所有的古籍,每一部古籍均需要修复和保护,而“修旧如旧”原则的实施正是为了保存古籍物理形态存在。古籍物理形态面积减少,原有价值必将有所减少,这就需要遵循古籍修复“修旧如旧”原则,才能发挥古籍的物理意义。古籍无论是文献价值还是版本价值,均是依附在古籍物理形态存在的。如果古籍的物理状态改变,那么古籍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将会随之流失。不同古籍的价值不同,文物价值与古籍物理意义并非等同存在。 所以,古籍修复“修旧如旧”的实施,对于维护古籍物理形态具有积极的意义[5] 。
2、维护古籍文化意义
古籍中蕴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文化意义较为突出。不同时代的古籍善本所用的材料和印刷工艺的不同,也体现了古籍制作技艺的不同。从流传至今的古籍善本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所以,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的实施,有助于发挥古籍的文化意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古籍修复中应遵循“整旧如旧”原则,还应该正确看待古籍修复的重要性,尽可能减少外在干预,加强理论和实践,便可在后续古籍修复中可以规范化操作,以便于提升古籍修复水平。开展古籍修复工作,还要建立古籍修复档案,修复档案是指修复工作人员在对古籍修复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古籍修复情况进行全方位记录,古籍修复档案应由六大部分内容组成:古籍基本情况、修复方案、修复经过、修复前后图片或视频资料、修复质量鉴定和修复经验总结。
作者:陈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