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苏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诸多朝代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也形成了一技之长。苏绣不仅工艺精湛为人称道,其蕴含的丰富文化意味也使苏绣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实物。苏绣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也面临着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的双重考验。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着重对苏绣中的文化符号进行分析,对其地域特征、文化意义等进行多角度的探讨,以期为对这一传统工艺的深入理解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一、苏绣的历史背景
最早以实用为主的苏绣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苏绣工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逐步向艺术化转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苏绣工艺在苏绣工艺上已明清时期是苏绣的黄金时期,工匠们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使刺绣的技艺和作品的表现形式得到了丰富,在苏绣的基础上,尤其是明代,苏绣不仅在当地获得了发展,而且逐渐走向全国、走向海外,体现出高雅、品位和精致的文化追求,成为重要的皇家和贵族装饰艺术。
二、苏绣中的地域特征分析
1.图案设计
苏绣纹样多材料丰富,涵盖了很多方面,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传统的故事以及民俗文化都是如此。纹样的这些图案,不但千姿百态,而且承载着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让人目不暇接。
自然主题:苏绣的重要灵感来源于苏州地域山水秀丽,湖海众多,其特有的自然风光功不可没。荷花、梅花、竹子等常见的题材构成“梅兰竹菊”四君子系列。如:梅花象征顽强、纯洁、雍容华贵,烘托了严冬苏州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
动物形象:禽兽纹在苏绣中往往给作品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凤鸟是最高贵的象征,象征的是美好的和吉祥;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在祝贺权贵的场合常用龙。
民俗元素:民间传说、传统风俗也广泛地融入苏绣之中,如苏绣。如常见的“鱼”与“福”字组合的图案,在传统文化中体现的是对富居的向往与祝福。
2.色彩运用
色彩是苏绣作品令人动容、运用丰富、层次分明的重要的元素,往往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色彩的象征意义:各种色彩在中国文化中都是承载着某种特定的寓意的。比如红色一般都和幸福有关,吉祥相联系,在婚庆、节庆的绣花中经常使用;金色的意思是财富和富足。苏绣作品在合理搭配的情况下,往往能释放出一种强烈的美。
艺术表现手法:苏绣用色讲究渐次与层次,特别是以立体感较强的渐变色彩来描绘花卉、自然景观,使整幅作品更加鲜活,饱满。如细腻的色彩处理,能使花瓣显得像真切的花朵一般,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3.技艺特色
在传统刺绣中,苏绣以其高超的技艺独树一帜,绣法繁多细腻。
刺绣技艺的多样性:绣物包括平针、乱针、卷针等各种绣种,各具特色。平针法可以营造出具有紧凑的结构和层次的作用;但为了表现绣品的肌理美和细微的色彩变化而使用乱针法,在艺术上为作品增添了一种特有的味道。
工艺严谨:选择材料与工艺、对苏绣的严于律己的工艺使得每件作品成为艺术作品。在绣制过程中工艺人员需要做到耐心以及仔细性,尤其在进行复杂花纹的刺绣时,每一针都至关重要。
4.主题寓意
传达着美好祝福、精神追求的苏州绣件,一般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标志和老百姓的生活智慧。
吉祥寓意:许多以吉祥物为题材的苏绣作品都带有长寿、幸福等吉祥物的象征,是人们生活中吉祥的产物之一,也是人们的吉祥之物之一。这些作品既是纹饰又是人们所寄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载体。
情感传达:苏绣不仅表现视觉美,更传达了情感的深度。例如,许多作品中融入了人物场景,描绘了家庭团圆、和睦共处的情景,展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苏绣文化符号的意义
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苏绣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在社会文化的角度上,不仅在艺术层面上是有价值的,而且意义十分深远的。
1.文化认同的体现:苏绣体现了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使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得到了加强,苏州地区的文化、文化与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认同促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继承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继续保持下去。
2.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国传统文化随着苏绣走向国际而日益增多,通过对苏绣的了解而产生的外国人士也越来越多。这种文化传播既促进了中西文化的沟通和认识,又使苏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影响力得到了加强,苏绣作为一种非遗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3.经济发展与产业链:苏绣的传承和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关产业链已经形成。苏州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是通过各种形式提升苏绣知名度,如艺术旅游、展览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4.现代化挑战与机遇:苏绣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面临着诸多挑战。这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机会,创造文化,传播文化。激发新的市场活力,促进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发展,通过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结论
我们通过对苏绣作品的深入分析发现,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符号和地域特色的苏绣文化底蕴。其特有的纹样,鲜艳的色彩,精湛的技艺,主题意蕴的深刻,既彰显了苏州自然之美、人文精神,又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姚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