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扬州剪纸与扬州刻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一支,在中国剪纸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市场上不熟悉两种工艺的人并不能有效区分两者的区别,会认为是同一种工艺,本文从两者的历史和用途等方面着眼,阐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共通性。
关键词: 扬州剪纸 扬州刻纸
扬州剪纸,源起江苏扬州,历史悠久,艺术特色明显,是古城扬州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唐代扬州,“扬一益二”的繁荣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文化艺术的大提升。由于纸张的质量越来越好,关于纸的工艺的使用也越来越多,在题材内容和作用用途上也更加广泛,扬州剪纸和刻纸也因此得以传承和发展起来。扬州剪纸在唐代即有作品出现,主要用于立春之日,主要题材为春花与蝴蝶等。扬州刻纸作为同样以纸张为基材的工艺,多年来与扬州剪纸被视为同类化作品,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考究。
一、扬州剪纸的历史与传承。
剪纸作为传统工艺美术品类,早期主要是作为窗花、鞋样等用途,故而决定了其在规格和艺术性上的特色。在清代,扬州出现了以剪纸作为书画的形式出现的作者包钧。清代方莲舫《蔗余偶笔》中记述,清道光年间,江苏扬州人包钧最攻剪纸书画,称作奇迹,所剪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画林新咏》有诗称赞说“剪画聪明胜剪花,飞翔花鸟泳萍鱼。任他二月春光好,剪出垂柳恐不如。”给予了包钧作品以极高的评价。今天看包钧的作品,依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创作难度也极大,尤其是在色彩的使用方面,难以达到其超高的水平。由于技术难度、市场、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钧的剪画工艺传承困难,弘扬发展亦有难度,故而很少见。但这并不影响其艺术在扬州剪纸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和对后世剪纸的引领地位。
民国年间,扬州民间剪纸艺人以张永寿家族最为有名。张永寿的祖父张万国,父亲张金胜,大伯父张金玉,叔父张金高乃至他的祖母、祖姑母均为剪纸艺人。随着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剪纸花样的需求相对减少,扬州剪纸逐渐向艺术性方向转化。解放后,为保护剪纸生产,张永寿加入了扬州漆器生产合作社,仍然从事剪纸艺术,并带徒弟多人从事剪纸。其主要的徒弟有张秀芳,翁文,张茉莉等,这三位业绩也是非常突出,尤其是早期的张秀芳和翁文,在剪纸技艺上成熟得很快,创作的作品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多次赴国外展览。其中,1981年起,以张永寿为代表的,以张秀芳,翁文为队员组成的技术队伍相继参加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科学院、日本中国贸易公司等组织的赴国外表演活动,主要国家有加拿大的多伦多、美国的纽约、夏威夷以及新奥尔良西德的科隆参加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展览会、中国商品展览会、世界国际博览会等展览会。他们在展会现场做剪纸表演,灵动的剪纸作品、现场演示的创作方法,让很多外国友人叹为观止,赞誉不绝,这些活动大大增加了扬州剪纸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由张永寿创作的多幅剪纸作品,如《百花齐放集》《百菊图》等作品,也通过这种渠道被社会各界所熟知,尤其是由张永寿创作设计的《百菊图》,100种菊花形态各异,突破人们的认知,让人很难想象,菊花居然会有这么多的品种不说,更难以想象的是,一个手工艺人能通过剪刀将其呈现出来。作品后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张永寿也因为《百蝶恋花图》《百花齐放》《百菊图》等作品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声誉。郭沫若专程为他题诗:“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并且写诗称赞扬州剪纸:“曾建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朽。”对张永寿给予了非常高的赞誉。
张秀芳和翁文作为扬州剪纸的传承人,在继承扬州剪纸的传统风格的基础之上,又有创新。在传统剪纸,花鸟等小幅题材的基础之上,又做了大规格的创新。在篇幅上有很大的变化,其中张秀芳剪纸,《松鹰图》作品以八只老鹰为主题,吉祥纹样缠绕其中,将松树和老鹰进行了组合,中间施以线条牵连,表现了作品的对称造型的同时也展现了作品的细腻的风格。该件作品突破传统的单幅的造型构图不完整的不足,体现了新时期剪纸艺人的创新。翁文剪纸《龙戏珠》作品则突破了相互关联的特色,在作品中,以八条龙为主导,画面蜿蜒曲转之间,体现了龙腾于空的景象。中间,以一幅独立的珠圆散发出光芒,八条龙围绕着这颗圆珠遨游九天。通过各种纤细的线条,将八条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样采用的是对称的剪纸造型,其中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可以折叠形成对称画面,体现了剪纸新的特色。其中尤其是牵绕的线条非常细腻蜿蜒,纤细优美,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技术水平。作品看着优雅独特,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传统手工艺人在精心创作中所付出的努力。
二、扬州刻纸的历史与传承。
与扬州剪纸同期发展的另一大工艺扬州刻纸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扬州剪纸不同特色的是,刻纸工艺以刀刃薄的刻刀在用油砂制成的刀盘上进行刻制而成。它主要用于逢年过节时以及结婚,丧葬等,其中又有红货和白货两种的称呼。喜庆用的一般称为红货,主要是以红色、绿色、金色等彩色的纸来刻画,而用于丧葬的纸,纸箱上的图案纹样,则用白色,蓝色,黄色纸刻制而成,又称为白货。
解放后刻纸题材内容和风格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朝着艺术化的方向进发,如他们的一些代表作品极具生活气息。在20世纪80年代,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的时候,扬州剪纸艺人蔡千音、熊崇荣等为代表的刻纸艺人创作了《鉴真大和尚东征传》刻纸作品一套,发表于《人民日报》和《人民中国杂志》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扬州刻纸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三、扬州剪纸与扬州刻纸的关联。
扬州刻纸和扬州剪纸作为不同的工艺品类,虽然使用材料相同,但是用途颇为不同,制作方法也不一样。剪纸主要以一把剪刀和宣纸即可,需要艺人成图在心,在剪纸时需要使用多种技法,多件作品讲究对仗。而刻纸则不同,使用刻刀刻制而成。剪纸剪时一次性最多剪一到三四张左右,刻纸则可以在10张以上,在批量上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市场的剪纸和刻纸均有销售,其中刻纸在规模上可以很大,如扬州刻纸艺人李烈峰的刻纸《云海寺壁画》,规格非常大,搬运的难度都很大,扬州剪纸则较难创作出如此规格的作品。在知名度的推广方面,扬州刻纸的知名度要低于扬州剪纸的知名度,这和两者的不同用途也是有很大关联的,也导致了后期两者不同的发展路径。
但无论是扬州剪纸还是刻纸,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中,二者均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值得传承、弘扬与发展。
作者:张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