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雕器皿吉祥如意瓶

[日期:2024-12-2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玉文化长河浩瀚厚重悠长,风起云涌间,映射着历史变迁的轨迹和一代代制玉人的智慧之光,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空间繁荣安定,更为玉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舞台,并逐渐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机。如何继续创新技艺,融入合理适度的时代审美,着实让人期待。
  
  关键词:玉雕、漆艺、融合
  
  扬州是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其文化底蕴深厚,工艺美术种类众多,扬州玉雕与扬州漆器的制作使用历史与扬州这座古城一样久远。
  
  玉和漆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玉的使用超过8000多年而未断绝。距今约7000年,河姆文化也出现了最早的漆器并一直流传至今,两者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
  
  自古以来,金玉之间隐喻的美好深入人心,几乎就是富贵概念的代名词。“金声玉振”金玉良缘全玉满堂的词颂与观念口口相传,尽人皆知,而在另一条古器物﹣﹣漆器传延脉络之中的天然漆也历经千年,代代不息。古代漆器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漆器的色彩鲜艳,纹样瑰丽,给人以美的享受,玉与漆两种材质地结合在中华悠久灿烂的物质文明历史中却鲜有实物得以呈现。
  
  玉文化长河浩瀚厚重悠长,风起云涌间,映射着历史变迁的轨迹和一代代制玉人的智慧之光,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空间繁荣安定,更为玉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舞台,并逐渐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机。如何继续创新技艺,融入合理适度的时代审美,着实让人期待。
  
  本人从事玉石雕刻技艺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其技艺主要在传承扬派器皿制作技艺和风格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对艺术追求的见解。其制作技艺主要利用和田籽玉为原料进行雕琢器皿,在器物表面进行雕琢仿古纹饰或吉祥的图案,其对玉石品质的要求极高,不能有脏,有裂有棉等。
  
  随着玉石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其成本居高不下,销售压力陡增,在此情形下本人在玉石器皿和漆艺方面融合探索多年,作品《吉祥如意瓶》风格一新,获得业内人士的好评。
  
  浅谈作品在漆器工艺和玉雕作品的融合和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工艺结合
  
  1.技艺结合,利用玉雕作品的主体造型优势与漆器工艺的精细特点。例如在玉雕作品上应用漆器工艺进行彩绘、雕填、镶嵌等作局部装饰。《吉祥如意瓶》采用犀皮漆制作工艺与玉雕器皿相融合,作品选用和田玉为原料进行雕刻,经过出坯掏膛,制作吞头一系列制作流程。由于和田玉是天然玉石,其作品加工完成后局部会有一些水线等瑕疵,因此瓶身选用饕餮纹饰修饰,饕餮纹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主要包括智慧精神意志,驱邪避祸和守护平安等,这种纹饰常用于青铜器和玉器上,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在瓶身上面设计稿样时要注意左右上下对称,线条要流畅,雕刻时线条要切根部干净利落,为了便于后期上漆,图案底部不要太光滑,线条稍微呈倒八字形状。
  
  中国漆艺,又称大漆工艺,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永不褪色的东方之美」,蕴含着中国数千年的审美底蕴,传递着东方文化的质感和温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也是华夏文明关于美最早的认知。古人说:「滴漆入土,千年不坏」。漆,也叫作大漆,亦称中国漆,是一种从中国漆树上割下来的乳液,是纯天然植物高分子材料,被誉为 “涂料之王”,古人将漆液涂在木器或陶器上,形成了最早的漆器。中国是大漆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创造漆器和大漆文明的国度,最早可追溯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中朱漆碗的出土,揭开了中国漆器制造史上光辉的第一幕,表明中国先民从新石器时代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
  
  目前对漆器的最早文字记载,当时漆器以木、陶质胎体为主,作为生活用品使用。在古代文献如《宋书·孔觊传》中有记载,描述战士们穿着犀牛皮制成的铠甲,显示出其坚韧和耐用的特性。然而,犀皮在另一种语境下,是一种独特的漆器装饰技法,其纹理外观纹理丰富多样,没有固定的图案,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自然性。颜色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形成的纹理或像行云流水,或像松树干上的皱纹,乍看匀称,细看富于变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视觉冲击力。这种技法的制作过程包括打埝和磨光两大工序。大漆干燥成膜的环境需要控制温度在25-30度,湿度在75%~80%,所以在大漆干燥的过程要严格控制此条件,低于标准会导致漆不干,或者硬度不够,高于标准会导致漆皱或者漆呛阴。由于大漆氧化的缘故,在调制色漆时需要先打样,一是了解漆性,二是确定颜色。每次刷漆时,漆层不宜过厚,以免导致表面皱起来。首先,将大漆混合鸡蛋清至黏稠状,其次,用牙签或者丝瓜络粘取适量的大漆点在做好的胎体上成凸起的小包,之后放入荫房等待干燥,干燥后在表面反复髹漆,直至凸起的小包与周围趋近于平面。刷完数遍漆后,便开始用砂纸打磨,从400目一直到3000目,打磨的时候用砂纸包裹橡皮转圈研磨,一边磨一边观察漆面效果,以免磨擦,由于每次所刷的漆颜色都不同,当这些凹凸不平的小包被打磨平整后,会显露出色彩斑斓、抽象且富有肌理美的斑纹,效果自然、美观且变化多端,色泽明亮。整体磨完之后,准备抛光,先用棉花蘸取适量的植物油均匀地涂抹于漆面上,再将筛好的抛光粉涂抹在漆面上,用手掌按在表面反复推,直至漆面出现光泽,再重复多次,最终完成。总的来说犀皮漆代表了一种古老而精湛的漆器装饰艺术。
  
  2、设计理念创新
  
  跨界融合: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设计理念,例如结合现代雕塑,绘画或装置艺术的手法,将现代审美元素融入漆器与玉雕的融合创作中,打破传统界限、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漆和玉,一个是森林中的“流动卫士”,一个是大地深处的“岩魂精灵”,它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却拥有奇妙的缘分。首先,从物质层面,漆的附着力比其他颜料更强,能更好地与玉结合,且不会对玉造成伤害;而精神层面呢,漆艺和玉雕都是极精极细的技术活,两者品格不谋而合,漆艺和玉器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漆和玉在中国璀璨的文化秀台华丽邂逅,如同在岁月的长河中携手跳起了千年的华尔兹,每一次旋转,每一次翩跹,都是对悠悠岁月的吟唱,更是对闪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礼赞。漆对玉的守护,不惧温度和湿度的考验,纵使跨越千年,始终纯粹又坚定。
  
  文化寓意: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饕餮纹,又称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是典型的纹章风格。“饕餮纹”是后人附会的称呼。饕餮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与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通过漆器与玉雕作品的结合表达丰富的文化寓意,以传统吉祥图案为主题结合精湛的技术创作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
  
  玉雕器皿作为玉器中的一大器种,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创新演变,汇聚了玉雕艺人不断努力追求艺术的心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对雅致生活的追求,为玉雕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求有更多更好的创作作品来满足市场的发展,这就更促进我们玉雕人在学习和借鉴前辈们器皿玉雕的精湛技艺和宝贵的经验的同时,不断钻研和融合。结合时代特点,挖掘出扬州器皿玉雕的新创意、新构思。传承与发展“扬州玉雕”“扬州工”新的辉煌。

  
  作者简介:王广安:中共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高级技师,江苏省玉雕大师,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首届“广陵工匠”,第二届江苏十佳青年民间工艺美术家。苏青S+新兴青年群体联盟成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单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