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装饰艺术;玉锦
紫砂壶艺术的发展史大概可以分为明朝的兴起、清朝的巅峰、民国的复苏、当代的繁荣这四个大的阶段。其中,清朝的紫砂壶艺术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巅峰期,这离不开装饰艺术的加入。清朝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这种社会背景下,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发展壮大,特别是艺术行业。如果说明朝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发展时期,那么清朝则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篇章。这一时期,内有统治阶层的大力支持,御制工艺品达到前所未有的热度;外有欧美等文化与贸易的碰撞与交流,比如法国的巴洛克风、哥特式风等成为工艺美术创作的新元素,各类工艺美术品都迎来了繁荣的发展,特别是陶瓷、织锦、玉器等。其中,发展最为迅猛、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宜兴紫砂壶艺术了。
紫砂艺术艺兴起于明朝,发展至清朝的时候,文人墨客踊跃参与创作,他们将自己擅长的诗书绘画以陶刻、泥绘等形融入到紫砂壶的创作中,还有一部分做瓷的匠人转行到紫砂行业,这部分人将瓷器上的装饰比如珐琅彩、彩绘、开片等工融入到紫砂壶的创作中,在这种氛围下,多种艺术领域的装饰工艺被越来越多的借鉴到紫砂壶的创作中,比如青铜器上的镶嵌工艺等,由此诞生了陶刻、泥绘、彩绘、珐琅彩、金银错、镶嵌等数十种紫砂装饰艺术。装饰艺术的融入,拓宽了紫砂壶艺术的创作之路,紫砂壶的外观在装饰的点缀下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别有风情,吸引了更多领域的加入到紫砂壶艺的创作中,可以说,正是有了紫砂装饰艺术的加入,紫砂壶艺才有了这长盛不衰的数百年辉煌。
自清代以来,诞生了很多装饰艺术与紫砂壶艺结合的佳话之作,比如陈曼生的“曼生十八式”、瞿子冶的“子冶石瓢”、杨季初的“五彩堆泥绘花盆”等,在装饰的点缀下,成为艺术价值极高的紫砂作品。紫砂装饰艺术自清代兴起以来直至今天都是一路繁华,早已成为紫砂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当代这样一个审美多元且审美水平普遍较高的特殊时代,一方面社会进入全球化与商品化,一方面国潮复苏再次崛起,紫砂壶艺遇到挑战也迎来了生机,紫砂壶艺的造型在创新,壶上的装饰艺术也在寻求新的突破,无论是工艺还是表现形式都在传承传统文化与弘扬传统手工艺,又在打破传统印象,力求全新的视觉体验与艺术的盛宴,这点在“玉锦”这把壶上体现的漓淋尽致。

除了上述两种装饰艺术,壶钮是“玉锦”这件作品的另一个亮点。作为一把壶的点睛之笔,壶钮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紫砂壶的壶钮有传统与非传统之别,传统的有仿古、西施等一粒珠式、石瓢等桥形钮,非传统的壶钮就是根据壶型需要由作者自创。显然,“玉锦”的壶钮就是根据这把壶的造型及主题而自创的特殊壶钮,造型上借鉴了我国古代的玉璧,玉璧是“六瑞”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象征着圆满、美好、尊贵等祥瑞的意义。“玉锦”的壶钮以玉璧为形制,挺立在壶盖上,造型别致,提升了作品的立体感与设计感,寓意祥瑞美好,内蕴着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且为之着色,外环为墨绿色、内壁为黄色,不仅更加的醒目突出,还与壶身上的装饰上下呼应,营造了和谐均衡之美。
当然,装饰艺术应用于紫砂,目的在于成为一个或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佳话,是彼此的融合与成就,而不是画蛇添足、事倍功半,这实际上是需不需要与合不合适的创作课题。并不是所有的紫砂壶都需要装饰,也不是所有的装饰都适合当下的紫砂作品。“玉锦”这把壶是典型的素器,形体上圆润饱满,又带有一定的设计感,如果没有任何的装饰,就未免过于单调了。而如果用我们常见的陶刻等装饰,也是可以的,不过整体的艺术性就只能算中规中矩了,传统有余而创新不足,远不是这种彩饰能成就如今的这般光彩闪耀,夺人眼球。而这种彩饰也是很挑壶的,并不是所有的壶都适合,如果用在一把造型纷繁复杂的壶上,那就是过于花哨了,如果用在传统经典器型石瓢等壶上,反而是事倍功半,破坏了传统壶式在我们印象中的原始之美。这样的装饰用在有一些设计感的“玉锦”身上正合适,而这样的“玉锦”饰如此比斑斓的点缀亦是锦上添花,相得益彰。
总结,玉璧形制的壶钮,彩锦装饰的壶身,正是“玉锦”之名的由来。原创的壶型配以创新的装饰艺术,这不仅是一把极具欣赏性的紫砂壶作,体现了当代紫砂艺人较高的壶艺创作水平,彰显了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创作精神。
作者: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