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薄浮雕在扬州漆器中的运用

[日期:2024-12-3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百宝嵌在扬州漆器工艺中有重要的作用,雕漆嵌玉工艺更是发展成一种名贵工艺。薄浮雕技艺作为一种技法,如何在工艺运用中凸显设计者的意图,呈现出艺术之美呢?
  
  关键词:薄浮雕 扬州漆器 雕漆嵌玉 百宝嵌
  
  骨石镶嵌工艺是扬州漆器十大类工艺之中的重要一种,由明嘉靖年间扬州漆器艺人周翥所创,故又名周著,为扬州漆器传统特点的主要品种。其装饰工艺采用象牙、牛骨、云母、珍珠贝、石决明、寿山石、青田石等各种材料,运用浮雕、圆雕、镂空、色镶、镶嵌、画金等技艺制作而成,产品具有色彩丰富,雕刻精致、图案优美、立体感强。清钱泳《履园丛话》载,周制之法,唯扬州有之。其法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 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 瓴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风、桌椅、窗格、书架,小则笔床、茶具、 砚匣、书箱,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
  
  二、开纹工种的作用
  
  薄浮雕在扬州漆器中俗称开纹,开纹是骨石镶嵌工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步骤,正是由于它的重要性,开纹脱离周著单独成为一个独立的班组,与周著相互配合,相辅相成。顾名思义,开纹工艺技法多样化,主要有平面撞逢浮雕、插缝叠雕、高浮雕、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等。在产品制作过程中镶嵌手法也有多种,采用了平面撞缝挖嵌,漆面搭嵌,多层次叠嵌等镶嵌手法。根据创作意图和设计图稿来选择不同的技法。根据远近次序来调节浮雕的厚薄,一般远处远山、飞鸟等采用薄浮雕,近处的房廊、花卉等采用高浮雕。部分博古花瓶雕刻后进行二次浮雕雕刻汉纹等采用浅浮雕技法,凸显出技艺的精湛和产品的档次。百宝嵌汇聚了多种材料,展现作品的美感,不同的材料镶嵌时也有多种手法,现阶段普通产品一般直接漆面搭嵌;具有收藏价值的作品会选择平面撞缝挖嵌,接近古法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精品类产品根据设计需要还会局部进行多层次叠嵌,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现百宝嵌工艺的高档。
  
  三、重要作品简介
  
  骨石镶嵌《金花舞乐》地屏,由工艺美术师李赖贤设计,贾金祥等数位高级技师精心制作而成。在1990年全国工艺美术行业评比中,曾荣获国家质量评定委员会颁发的金杯奖。作品选用多种天然色彩的名贵冻石、云母、夜光螺、珍珠、金银等高档材料,在工艺技法上综合运用了圆雕、高浮雕、浅雕、透雕镶嵌等高难技艺。其构图题材取自南唐后主宫嫔瑶娘纤丽而善舞的传说,画面人物形象饱满灵活、舞姿雅丽、色彩丰富协调。是一件极具民族特色和艺术水准的高档漆器工艺品。
  
  《唐宫戏乐图》地屏,由高级工艺美术师乔启迪设计。其画面反映了中国盛唐时期杨贵妃和宫娥在皇宫内与宠物戏玩的热闹场面。该作品选用各种名贵天然色质的玉石料和象牙,整幅画面构图完美,工艺精湛,是一幅品位很高的精品,于1990年初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作为当代国家珍品收藏。
  
  根据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扬州漆器厂创作了骨石镶嵌《牡丹亭》地屏。《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地屏正面描绘了贫寒书生柳梦梅与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场景。书生英俊潇洒、玉树临风,丽娘含羞俊俏、衣袂飘飘被制作人员刻画得惟妙惟肖;不远处的牡丹亭房廊结构细致,细节表现完整;近前盛开的牡丹花在太湖石的映衬下更点明了主题。该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人物衣襟、眉眼的勾画,书生的温文尔雅、丽娘的含羞俊俏,通过面部的表情凸显而来。地屏底座采用红木镂空雕刻,底座下方,三个云母雕刻的大字“牡丹亭”点明作品中心。
  
  宝螺镶嵌红木边《四季芬芳》四条屏,主体部分采用薄浮雕技法开纹,将选取的天然贝壳雕琢成的生机盎然的花卉和栩栩如生的昆虫,每种花卉的特征一览无余。上部十首咏叹十大名花的诗词运用刻漆贴银的技法刻于挂屏上方。
  
  “宝螺镶嵌”制作的工艺品全部真材实料,原材料都取自天然的贝类,四片挂屏的制作难度大。首先是材料的选取。制作人员选了黄云母、白云母、石决明、亮耳料、珍珠贝和大蚌壳。这些名贵贝壳表层都有很厚的石灰质,从外看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暇光。制作之前,必须去层,去层时也有技术要求,既需要把表面的石灰质打磨干净,还不能太薄,贝壳一般比较薄,雕刻时要做出立体感,必须有一定的厚度。去层后,看到了贝壳的光泽,下一步就是选料,这一环节对于制作人员的色感要求较高,同时需要足够的文化底蕴和经验。贝壳类天然的颜色和油画颜色不同,合理利用贝壳的暇光是制作精品的关键。这称为“俏色”或者“巧色”,即巧夺天工的意思。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工艺也在不断地变化,只有贴近市场才能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得到更长远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2]长北. 扬州漆器史[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韩锋,男,高级工艺美术师,任职于扬州漆器厂有限责任公司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