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手艺 传承途径
20世纪初期,在我国最初出现了“工艺美术”这个名词。1920年,蔡元培先生在《美术的起源》一文中最早使用了这个新名词,文中说:“美术有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像(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包装饰品等)等。”以后,陈之佛、张光宇、庞薰琹先生都曾将这一名词加以沿用。到了1949年以后,工艺美术开始与建筑、绘画、雕塑、设计等学科分离开来,逐步单独成为美术学中的一个专业分科。
在20世纪以前漫长的中国农耕时代,手工劳动是大部分先民获得物质生活来源的主要手段,除农民以外的手工业劳动者都被称为“匠人”“工匠”或“手艺人”,匠人所从事的活计包括许多工种:木工、石工、窑工、冶金工、造纸工、纺织娘、绣娘、裁缝、建筑营造师、泥瓦匠、塑像艺人、雕刻艺人、染坊师傅、厨师……甚至连未入仕流或画院而鬻艺为生的江湖书画者也归属匠人之列。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有“巫医药师百工之人”的称谓,“百工之人”也就是指手工匠人这一个社会群落,其中从事与美术有关的手工匠人被称为手工艺人或手艺人。
在我国历史上,从唐代开始,就出现了“匠户”这一阶层,自元代到明代这数百年间,官府都实行严格的“匠籍”制度,被编入匠籍的工匠由官府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自由脱籍改业,且必须世代相袭,定期承担官府制定的工役,社会地位极低。这种严酷的制度直至清初顺治二年(1645)才宣告废除(注1)。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七十五年中,手工匠人的社会地位焕然一新,从事与传统工艺美术相关职业的手工艺人被称为“传统工艺美术专业技艺人员”,其中技艺高超、成就卓著者更被政府授予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古往今来,手工艺人这一社会群体的专业技艺传承、赓续的传统方式大体上可分为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化传承这三种。
1.家族传承
传统工艺美术的家族传承形式由来已久,除了农耕时代匠籍制度中“世代相袭”规定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外,手工艺人出于对切身生存利益的保护,往往对赖以为生的家传绝技、绝艺奉行秘不外传的法则,行业中甚至还盛行“传子不传女”“传子不传婿”的规矩,这也可以理解为手工艺人出自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合乎情理,无可厚非。
传统手工艺的家族传承方式有其优点,这就是比之于“师徒传承”和“社会化传承”而言,传承关系和效果比较稳固,这也跟中国家庭中“子承父业”的传统理念紧密相通。在许多家族传承手工艺人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着一种强烈而不易动摇的信念,这就是列祖列宗遗留下来的家传手艺不能在我这一代湮灭。如若不是到了万般无奈的境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会轻易放弃家传手艺。此外,由于家族传承的手工艺人自幼生长在艺匠家庭里,家庭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长辈们孜孜不倦劳作状态的耳濡目染,使得他们对家学技艺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和熟稔感,在长辈们贴身附耳、言传身教之下,新生代长大后入门成才的速度较快。在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史册中,工艺世家薪火相传五六代,名家辈出的实例屡见不鲜。家族传承方式对赓续传统手工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手工艺家族传承方式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点和风险。在农耕时代匠籍制度被废除之后,手工艺人的后代不必被强制执行“世代相袭”的律条,从而获得了个人选择职业的自由,尤其在当今高速发展的工业革命新时代,年轻人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就业岗位。加上我国社会在一段时期内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传统手工艺的家族传承方式因此也受到较严重的冲击。在传统手工艺人家庭里,一旦独生子女不喜欢或不愿意继承家学,那么这个家族的技艺传承将就此终结。
2.师徒传承
传统手工艺的第二种传承方式是师徒传承,这也是我国当代传统手工艺行业最为常见的技艺传承方式。
早先的手工艺人多以家庭为生产作坊兼产品销售店铺,家人或亲属既是工人,也可能是合伙人 ,自产自销的“前店铺后作坊”生产经营样式普遍存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作坊也会从家族成员之外聘用技艺优良、经验丰富的中老年艺人担任当家师傅,并在社会上招收青少年学徒交由师傅传带。在劳动关系上,师傅是作坊雇员,学徒进入作坊则须有保人担保,签订三年学艺契约,注明“学艺三年,帮做三年”的条款。学徒只跟作坊主订有契约,师傅对其并无严格的传艺责任。学徒学艺三年期满后,须留在作坊“帮做”三年,作为“见习伙计”,可得到微薄的津贴。帮做三年后,视其手艺水平优劣和作坊的经营状况,由作坊主决定其去留。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进行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先的手工艺私营作坊都合并成集体所有制的手工生产合作社,后来又合并发展成工艺美术工厂,手工艺人们也都成为集体企业的职工。生产体制的根本性变化,也使得传统手工艺的师徒传承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徒一般都由企业领导人分派给师傅传带,师傅在接收学徒时可提出某些己见,但基本不能拒绝传带,拒绝传带学徒在当时被认为是自私保守的落后思想和行为。在工艺美术企业中,师徒之间一般都会签订为期三年的“师徒合同”,三年授徒学艺期满,学徒出师,即转正成为企业正式员工,也就成为师傅的同事,师徒之间的地位和权益基本平等,这种新颖的师徒关系与旧时私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具有本质性区别。由企业领导层制订和管理的授徒制度,使得传统手工艺的师徒传承制度化、规范化。正因为具备了这种制度保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传统手工艺行业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技艺力量雄厚、门类齐全的艺人队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大多数集体所有制的传统手工艺企业逐渐演变为以艺人工作室为主体的民营作坊,在这些艺人工作室里,技艺传承方式呈现出多样化,有家族传承,有师徒传承,也从社会上招收具有一定技艺基础的雇工。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动和数控工具在手工艺行业被广泛引进和流行,许多原来全由人力手工操作的工艺流程,正逐步被电动机械和数控机械所替代。通晓计算机技术和机械加工技术的专业人员加入传统手工艺行业中来,使产品的加工速度和精准效果大大优于以前的纯手工,而且也使得产品的量化生产成为现实。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了生产力,但也对传统手工艺造成冲击,包括对它的技艺传承方式。计算机和机械技术人员大多受过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或专业技能培训,他们的技能来源已突破了纯粹手工艺的传统传授形式。
3.社会化传承
近年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潮流的兴起,又带来了传统手工艺的第三种传承方式——社会化传承。社会化传承比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范围更为宽泛,模式更为多样。
社会化传承的第一种模式是“非遗进校园”。传统美术类和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数属于传统手工艺范畴,由于它们的可操作性,特别受到学校管理层和青年学生的欢迎喜爱,镌刻、剪纸、泥塑、刺绣等项目率先被引进校园,在学校共青团委、学生工作部等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以学生社团的形式举办课余手工艺传习班或兴趣班,聘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手工艺人担任授课老师,每个传习班可容纳20位学生参加,每周授课一次,课时为2小时。经过数年教学实践,我觉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手工艺传习班状态最为稳固,教学成果也最为良好。
作为传统手工艺社会化传承的重要模式,手工艺进校园 的传授对象是15—18岁的青年学生,也正是早先手工艺作坊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招收学徒的最佳年龄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动画专业的学生造型基础好,对传统手工艺的领悟和吸收程度较高,他们进入传习班后,入门进度较快。凡是学习态度认真并能持之以恒的学生,一般经过2个学期的课余训练,就已能制作出初级产品,参加本校和教育界举办的大学生艺术展览,成绩斐然,优秀者也屡获奖项。
我是一名从事传统手工艺多年的中年艺人,自2015年就开始积极参与到“非遗进校园”的授艺实践中,从最初的1所学校发展到现今的10所学校,每所学校的手工艺传习班大约都有20名学生,在10所学校内就有约200名学生跟随我和我的团队学习手工技艺,这是一个人数较多的承传群体。在授艺实践中,我近距离接触到2005年以后出生的青年学生,我和学生之间由于年龄差距形成的代沟客观存在,起先我对他们的审美取向和追求的认知比较模糊。最初我还是以自己长期设计制作手工艺收藏品的固有理念去指导他们,不久,年轻人就对这些老套路感到腻味和疲乏,他们喜好用手工艺的传统技法来制作自己设计的作品,把自己在学校专业课上学得的设计知识、技能与我教授给他们的传统手工艺技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制作出来的手工艺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新颖简洁,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年轻一代是当今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也是传统手工艺的主要传承群体,传统手工艺进校园举办技艺传习班这一崭新的传承模式,通过师生之间的近距离身手相授,很可能会培养出一批掌握先进技艺手段、适合当代生活需求和新颖审美潮流的新生代手工艺设计师和制作师。


传统手工艺社会化传承的第三种模式是市民体验活动。这种传承模式的对象比“非遗进校园”更为宽泛,我们常常应邀进入街道社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配合相关单位的政治宣传和企业文化需求,举办专题内容(如党建活动、廉政活动、精神文明活动等)的手工艺体验,参加者为社区居民、机关公务人员、企业员工等,都是成年市民。每场体验活动的参与人数约在20—30名,活动的内容往往包括通俗易懂的简短手艺讲座和参与者在老师指导下亲自动手制作一件简单的小手工艺品。每年我们常会举办约30场这样的市民体验活动,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和推广传播传统手工艺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

节假日期间,我经常会到博物馆和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举办亲子形式的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家长和孩子结对,在我指导下动手制作一件技艺难度较低的手工艺品,这项活动的参与者人数相当火爆。在1个多小时内,技艺零基础的家长握着孩子稚嫩的小手共同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手工制作,带着对传统手工艺项目的切身了解和亲手制作的成品心满意足地离开。这是一种充盈着亲情温暖和传统手艺情趣的文化艺术传承形式。


作者简介:
乔瑜,女,汉族,1974年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双大专学历,无锡双契轩竹刻世家第四代传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锡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
乔筠然,女,汉族,2001年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无锡双契轩竹刻世家第五代传人,南京传媒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艺术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