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非遗项目如何融入现代会展经济 ——以无锡惠山泥人为例

[日期:2025-01-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相对于繁荣的现代会展经济,传统非遗在其中的出现一直扮演配角,虽为会展氛围进行烘托,吸引人流,但并未为非遗项目自身带来可持续的“流量”。本文立足惠山泥人分析,无论惠山泥人还是其他的传统非遗项目,一旦融入现代会展经济,需要明确融合目标,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展示方式,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宣传推广;注重可持续性,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如同独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惠山泥人,融入现代会展经济后实现深远的“放大效应”和价值升华。
  
  关键词:传统非遗、惠山泥人、融入、会展经济
  
  一、研究背景
  
  多年来,在各类重大的国内国际会展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直穿插其间,竞相折射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亮色”。
  
  然后,相对于繁荣的现代会展经济,传统非遗在其中的出现一直扮演配角,虽为会展氛围进行一定的烘托,吸引了人流,但并未为非遗项目自身带来可持续的“流量”。
  
  将传统非遗项目融入现代会展经济,需要经过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历练过程,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的展示与创新,促进会展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会展经济持续火热,反过来应该带动传统非遗项目在更广阔的领域推广。参加会展的非遗传承人,除了自身技艺得到充分呈现外,还要善于将“流量”升级为“留量”,让走过路过停过的观众,“心”留下来,共促非遗走进更为广阔的领域。
  
  本文立足惠山泥人项目这个参加会展的“老演员”,来探索它融入现代会展经济的路径。
  
  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无锡惠山泥人,被称为“大运河的明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成立惠山泥人厂(创建于1954年),经过七十年风云变幻,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技艺人才,厂址位于无锡市城西惠山古镇中,是我国最大的设计、展示、生产、销售泥人的企业。2006年惠山泥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惠山泥人厂的《大阿福》牌惠山泥人又获“江苏省名牌产品 ”称号。2012年惠山泥人厂又被商务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七十多年以来,惠山泥人厂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接待外国元首、总统级的外国友人多达24位。接待境内外参观者数百万人次。非遗传承人在奥运会、世博会、进博会等国内国际重大会展上,应邀出演,传播泥塑技艺的魅力,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受到普遍关注,也引起更多人鉴赏这项艺术的兴趣。
  
  惠山泥人项目尽管名声在外,不可多得,但在市场经济趋利、逐利的浪潮奔涌中,以崇尚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的泥人,颇有泥菩萨过河之风险。尽管传承人奋力求变,深入产改,曾近千人的大厂如今只有区数十人在苦苦支撑。笔者在参与多种探索后发现,若是能结合现代会展经济,搭船渡河,草船借箭,就能将现状大为改观。
  
  二、寻找非遗项目融入会展的突破口
  
  事实上,惠山泥人从开始与其他非遗项目“一起演出”的配角,向与会展主角“呈现一起”格局悄然转变。
  
  传统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若要在会展中得到有效运作,必须融入现代元素进行创新,使其增加吸引力和生命力。惠山泥人在会展通过项目展示与观众体验,吸引更多参与者,从而提升会展经济效益和品牌影响力,也让会展成为惠山泥人的“舞台”。这是一条共生共赢的路径。
  
  然而,要打开融入会展的突破口,殊非易事。
  
  首先,从非遗传承角度去追溯,惠山泥人自古至今的艺术文化传承之路,都不是在类似人头攒动和电光绚烂的喧闹会展中呈现的。它如同安静的处子,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工匠师傅的手把手指教,让徒弟在宁静的心灵中寻找到作品艺术的真正归宿。如:粗货,简洁粗犷,其代表形象大阿福寄予大众祝福。细货,其代表手捏戏文,靠手工艺捏制而成,体现时间记忆这一概念。
  
  其次,惠山泥人在现代背景中存在传承的缺失,加上产业链不完整,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必须从惠山泥人走非遗现代化转型角度出发,消除发展困境,走创新发展路径。
  
  其三,在惠山泥人传承人的培养路径、扩大其受众群体、完善泥人产业链中数字化智能化运用缓慢,必须尽快利用现代数字媒体融合相关新兴文化产业,增强其艺术影响力和引导力,培育非遗界的新质生产力,进而展现惠山泥人绚丽多彩的艺术之美,激发更多人的审美情趣,为惠山泥人走进会展、融入会展创造丰富条件。
  
  大凡会展都是“群星璀璨”的场合,惠山泥人在其中“弹眼落睛”,必须照应历史传承、顺应时代浪潮,甚至超越参观者的审美预期,给予人们最美的心灵呼唤。不同会展的主题和特色,都能成为惠山泥人融入的突破口,便于它寻找到融入目标。会展经济的接连不断,也是惠山泥人生生不息的机遇。
  
  三、找准提升参观者鉴赏力的契合点
  
  发掘传统非遗项目资源,需要从适合参观者鉴赏趣味的历史故事、风俗、民情、传统手工艺等方面找到契合点,必须寻找其中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内容展示,而非一味“自拉自唱”甚至“王婆卖瓜”。只有针对参观者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对传统非遗整理和提炼,才能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展示内容。
  
  譬如,笔者作为惠山泥人的非遗传承人,在近期会展中推出了两款新品《小福喜蓝牙音箱》《有凤来仪加湿器》,一下打通了原来非遗项目表演与会展经济“各表一方”的格局,列入会展新品行列。
  
  《小福喜蓝牙音箱》这款新品,以手办、萌娃、卡通之类的时尚潮玩格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泥塑作品配以复古造型的小福喜蓝牙音箱,给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不忍释手之感。
  
  阿福阿喜是惠山泥人吉祥物,两个可爱的大眼娃置于体积轻巧音箱,笑眯眯地娴静端坐,如一幅写意画像,凸显地方特色,外加透明保护罩,给予人风调雨顺、趋利避害的踏实感。
  
  音箱有绿色、白色、紫色、粉色多种,满足偏爱不同色系的朋友个性化拥有。音箱设内存卡、无线蓝牙,各类定制音乐和语音可用无线高速传输,内置可充电,续航10多个小时,使传统泥人作品更具观赏、携带、赠予、把玩等实用价值。作为兼具环保、节能、实用品质的工艺品,还能用于亲友、同学、同事、商客间的礼尚往来。平日放于餐桌、办公台、梳妆台、野营帐篷、活动现场……佳音绕耳,环境增添祥和、喜乐的趣点。
  
  《有凤来仪加湿器》这款新品,让有的参观者表示“实现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清新、水润世界的梦想”。这是一件足以招凤栖息的作品,可以抵御空间的干燥、视觉的干涩、深喉的干哑,给予人宁静歇息的沉浸感。
  
  有凤来仪,心旷神怡。团阿福怀抱无锡地标玉飞凤,身上彩绘着无锡的市花梅花,寓意吉祥,团圆和美,赏心悦目。白色底座是一个旋转的八音盒,内存多首金曲,令人心旷神怡。底座暗藏小夜灯,还是附载加湿器,充电后至少持续工作6小时,随手触碰,惬意自来。
  
  首次把泥人和雾水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在传统匠人的眼里确实是一种冒险。但泥塑作品密闭在玻璃罩里巧妙隔绝,险中求稳,稳中显静。艺术的创新在于挑战风险,营造新景。泥菩萨过江自身能保,只因与人共情共度。
  
  惠山泥人一旦找准了能提升参观者鉴赏力的契合点,必然成为会展经济中的新成员,甚至是一个“最靓的仔”。这些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作品一经投放市场,即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好评。
  
  四、拓展非遗项目融入会展的价值链
  
  中国的非遗源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精神信仰等传统文化体现出多样性和地域性。譬如:传统农耕生产经验,游牧生产经验,渔猎生产经验以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民间医学、民间故事、天文地理等民间知识和经验艺术价值,通过非遗在帮助人们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区域间审美规律、演变规律等表现出来的价值。
  
  惠山泥人是一项极具江南特色的手工艺,制作灵感源于吴越本土文化,制作材料取自惠山脚下本土黑泥。这一独特性加上传承人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使其进入会展后更能体现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魅力,迅速与大型会展合拍、与观者互动,由此形成一条坚不可摧的价值链。
  
  从惠山泥人而言,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指非遗在帮助人类认识自身历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为证史、正史和补史。文化价值是非遗帮助人们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价值。科学价值指非遗在帮助人类再现所创造各种科技成就,并利用这些成就来创造新科技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独特认识价值和借鉴价值。[1]当然非遗被会展筹办者看好,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鲜明以及对会展经济的赋能,竟来自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大雅于凡的魅力,令人翘楚。
  
  鉴赏无锡惠山泥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一是造型分析,可以从逼真程度、细节处理、比例协调、变形夸张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表现形式,如手捏、拼接、彩绘、装銮等这些技法的运用,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必须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二是题材与寓意,惠山泥人题材广泛,隐含着历史、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必须引导观众通过了解作品的题材背景,更好地发掘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包括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三是历史与文化背景,通过鉴赏泥人作品可以领略无锡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和魄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主自豪感。四是情感与体验,鉴赏泥塑作品实则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成功的泥塑作品应与众共情,在欣赏中欢愉。当然,在会展的背景下,惠山泥人作品更需整体把握,不仅要关注其造型题材等外在因素,还要深入理解内在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更要联系会展经济、眼球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范式,综合考量,由此才能真正领略泥塑艺术的魅力所在。
  
  五、结语或延伸
  
  无锡惠山泥人等传统非遗,融入会展经济,必须借力、合力、巧力等多力汇聚。尤其在传播和展示中,可以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如VR、AR技术、互动触摸屏、人工智能等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数字媒介所构成的新场景,在给人们带来对非遗艺术的新体验,也较为精确地给予创作者非遗市场的需求走势和契机。[2]
  
  在会展中,传承人出演的情景再现即通过场景布置、角色扮演等沉浸方式再现传统文化经典场景和故事。观众身临其境,感受魅力。设置互动体验区,让观众通过参与手工制作传统泥塑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和内涵。组织方可以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根据会展人群和会展的特征,惠山泥人厂方加紧设计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纪念品,提供传统文化体验课程,为未来的传统文化推广进行引流,将传统文化与会展相结合的故事进行生动传播,由此吸引中央媒体等各级媒体进行推广。
  
  总之,无论惠山泥人还是其他的传统非遗项目,一旦融入现代会展经济,需要明确融合目标,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展示方式,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宣传推广;注重可持续性,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如同独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惠山泥人,融入现代会展经济后以实现深远的“放大效应”和价值升华。
  
  参考文献
  
  [1]吴媛媛.惠山泥人技艺传承与文化再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
  

  [2] 周小康.用数字媒介拓展文艺创作和欣赏的新空间[J].无锡文艺界.


  作者:周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