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佛竹”的造型艺术解析

[日期:2025-02-1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纵观紫砂壶史,佛、竹都是常见的创作题材,以佛、竹为主题的壶艺作品还是非常多的,比如佛文化主题的僧帽壶,竹文化主题的竹段等,都是流传至今的紫砂名壶。不过,像“佛竹”这样将佛与竹融于一体的紫砂壶艺作品还是不多的,“佛竹”不仅将这两种文化进行了合适的结合,造型设计上更是别出心裁,特别是“苏轼”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
  
  关键词:紫砂;佛文化;竹文化;僧帽壶;苏轼
  
  佛,是紫砂壶艺术的缘起之一。首先,佛文化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推动了紫砂壶艺术的发展,这是紫砂壶艺术兴起及发展的根本原因。佛文化与紫砂文化,这二者在本质上存在很多相近的地方,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不谋而合,在后来的禅宗文化中,以紫砂壶为茶器的茶道成为其仪式感的表现之一。其次,第一把真正意义的紫砂壶诞生于佛家圣地。供春,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把紫砂壶,它的创作者名叫龚春,龚春在金沙寺陪读的时候,跟着寺里的和尚学捏壶,从而有了这把以金沙寺旁的银杏树为灵感的供春壶。自此,才开始了真正的紫砂壶艺术。由此可见,佛文化对紫砂壶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以佛为题材的紫砂壶作品是非常多的,特别是作为佛教圣花的莲更是紫砂壶作品中常用的造型元素。在众多的佛题材紫砂壶中,僧帽壶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不仅体现了紫砂壶的造型之美与工艺之魅,还是佛文化与紫砂壶艺术的结合,同时可以看出中国佛教本土化的历史进程。
  
  竹,是紫砂壶艺术的参与者与推动者。竹对中国人有着不一样的情怀,它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是清新脱俗的精神寄托,是高洁坚毅的品性象征。所以,文人墨客经常将竹融入艺术作品中,使其成为常见的创作题材。对于紫砂壶艺来说,文人起到了大力地推动作用,特别是紫砂壶艺的装饰艺术,更是在文人的参与下才兴盛起来。在陶刻兴起之初,瞿子冶刻满了竹的子冶石瓢成为丰碑式的代表作品,后来参与紫砂壶创作的文人也常将竹题材融入作品中,竹也就成为最常见的装饰素材。对于紫砂艺人来说,竹不仅是丰富了造型的灵感源泉,更是制作紫砂壶不可缺少的工具,我们日日抟砂塑器必用的竹拍子、竹篦子、竹尖刀等都是竹制品,所以,紫砂艺人对竹的情怀更加的深切。竹自然也就成为紫砂壶中最常见到的题材了,竹段、竹节、竹鼓等如雨后春笋,演绎着紫砂与竹不解的情缘。
  
  虽然佛元素与竹元素都是紫砂壶中常见的创作素材,但是,一把壶中,既有佛的元素又有竹的元素,这种结合是不多见的,如何将这两者组合起来,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工艺技法来说都是较大的考验。如果将过往的佛题材壶与竹题材壶生搬硬套地组合在一起,不仅没有新意,反之画蛇添足、杂乱无章,所以,如何将这二者进行有效、恰当且又有新意的结合,是设计上的重中之重。紫砂壶的设计难点在于,创意是一种想法与追求,而基本的结构特征是必不可少的,也就说紫砂壶一定要具备的足够茶叶翻滚的壶身、便于端握的壶把、出水爽利的壶嘴、方便拿捏的壶钮,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结构,无论什么创意都要以这无结构为基础,所以,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有着必须遵守的规则。同时,设计实行还要考虑,工艺技法水平是否能够实现这种创意。紫砂壶艺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有着极其繁杂的制作过程,紫砂艺人的意义在于通过自己的双手充分发挥紫砂泥的可塑性与延展性,使其为自己所用,实现造型上的设计。“佛竹”为了将佛文化与竹文化既有新意又更加恰当地结合起来做了很大的努力,几经易稿后有了这样一件品相突出、风貌独特的壶艺作品,不仅将佛文化与竹文化进行了罕见的融合,在造型设计上更是别出心裁,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
  
  “佛竹”的初印象应该就会让人深刻记住,完全不同于传统壶式的造型让人眼前一亮。高大粗壮的圆柱形壶身、独特别致的提梁把,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壶钮,竹节状的壶嘴贴附于壶身上以及从壶把上自然胥出在壶身上的竹枝竹叶,每一个局部都足够的独特,组合在一起更是非同一般的视觉震撼。单看壶身与壶嘴,就是一截竹段;壶身与提梁,就像是古代人们用的水桶;壶钮、盖面与提梁,就像是一个屋舍,人在中间席地而坐,后面是屏风;而这五部分组合在一起,显然,这是一把拥有较大容量的紫砂壶艺作品,也是一件紫砂重器,已经不仅局限于作为茶器的使用性,它是可以作为紫砂摆件的工艺美术品,具有足够的观赏性。
  
  作为佛文化与竹文化结合的紫砂壶艺术作品,“佛竹”怎么来体现这两种文化的呢?首先,就佛文化来说,“佛竹”做了两个层次的设计,第一层次为“意象”。走进“佛竹”的造型之源,其实这把壶的形制上借鉴了佛文化的代表作“僧帽壶”,取其僧帽创意,不过在具体的造型上进行了极大的改良,使之呈现了完全不同的风貌,并不能一眼看出来。不过在设计的时候,确实参考了僧帽壶的创意,竖立起来的壶把这个特别的造型就来源于僧帽壶口沿上立起来的僧帽。第二层次为“意境”。佛文化,无论是僧帽还是我们常用的莲元素,其实都只是物象,究其本源,佛文化是一种修为与心境,儒雅、不争、随心等等,这些都是佛文化真正要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内涵。“佛竹”的壶钮,以一具完整的人物雕塑为形制,不仅是出于引人注目的观赏角度出发,更多的是出于佛文化精神的表达,通过这个人的服帽可以看出,这个人并不是出家的佛家人,而是世俗中的人,但是他的坐姿和身形又像极了弥勒佛给我们的印象,慈眉善目、豁达爽朗。细看他的帽子和手中的酒坛子,我想熟悉苏轼的人也就看出来了,这是以苏轼为原型的人物雕塑。苏轼学佛,与佛印的故事更是千古美谈。这个具象化的人物给了我们抽象化的意境的传递,是佛家的精神内涵的体现。此为“佛竹”中的佛文化体现。就竹文化来说,和佛文化的呈现一样,“佛竹”也做了三个方面的设计,第一个层次是“形象”。“佛竹”中的竹元素是非常明显的,整个壶身就是一个粗大的竹段,壶嘴的竹枝就更清晰了,壶嘴上自然胥出的小的竹节伸展在壶身上,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这样来看,是为“形象”。第二个层次为“意象”。在爱竹的诗人中,苏轼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他一生为竹吟诗作文多达二百余首,甚至有“一枝一叶一东坡”的说法。他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成为有名的咏竹诗句,竹子不仅是他的生活伴侣与追求,也是他的情感寄托与化身。上文我们有解析,“佛竹”的壶钮正是以苏轼为原型的人物雕塑创作,就是因为这个人不仅学佛,更是爱竹,纵观其洒脱不羁的一生,可是说是竹精神的具象化体现,以苏轼这个人物来体现竹文化,再适合不过了。
  

  总结,“佛竹”将佛与竹这两个常见的创作元素进行新的造型整合,特别是“苏轼”这个人物形象的融入,不仅通过雕塑的艺术形式增加了作品的欣赏性与工艺性,更是将这一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赋予在作品中,以意象为镜面,来映照文化意境,耐人寻味,蕴藉隽永。


  作者:吴勤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