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晶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改变,对水晶艺术创作也有了新的认识。现代审美下的水晶艺术创作体现出色彩缤纷、造型多元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本研究立足实际,对现代审美下的水晶创作展开系统讨论,以期推动水晶艺术创作事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审美;水晶艺术;创作
一、从雕刻制作上展现艺术魅力
水晶雕刻对原料的要求较高,常见的水晶原料有青金石、电气石、玛瑙、白水晶等,材料的选择是水晶雕刻师审美的直接体现。在设计上,水晶雕刻师目的在用雕琢打磨体现人文审美情趣,强调自然和谐。雕刻过程中,应遵循设计规律,尽可能发挥水晶的内在价值,体现其本质魅力。水晶具体雕刻流程分为审料、构思、画草稿、上石、开坯、打磨调整等,在水晶雕刻的全过程中,应按照水晶原料的实际情况进行构思,按照水晶的颜色分布、形状等调整设计方案。同时,水晶雕刻是一个细致的工作,水晶硬度较高,容易碎裂,一旦出现差错会很难纠正,这也要求水晶雕刻者应细心、耐心,具备独特审美,为观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
二、从形式审美上体现思想情感
水晶艺术伴随人类文明出现,富有灵性,用工艺手段展现自然美,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古往今来,水晶艺术雕刻者在水晶艺术作品中赋予深厚、浓烈的情感,透过水晶的不同造型体现出来。同时,水晶作品蕴含一定的文化意蕴,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晶的造型与色彩美。观者在欣赏水晶作品时,会因水晶作品的视觉冲击程度高而驻足,用缤纷的色彩、多样化的造型给人较大的感官震撼,强调审美价值;二是水晶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水晶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直观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人文故事、宗教习俗等,蕴含着雕刻者的思想,并在步入现代后被水晶雕刻者赋予新的思想。例如,在创作理念上,雕刻者借鉴现代艺术流派与多种表现手法,从水晶作品中体现时代精神、社会热点事件等,更加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1]。还有的水晶作品体现出雕刻者的艺术追求,并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辅助,增强水晶作品的表现力与层次感;三是水晶作品的艺术交流功能。水晶石是有生命的,通过雕琢展现出来,现代背景下,水晶艺术成为一种艺术交流的媒介,可以从形式上引发观者情感共鸣。
三、从自然审美上追求真实表达
根据水晶原料中矿物质的不同,水晶呈现出多种颜色,如含有铝元素的水晶偏茶色,含有铁元素的水晶偏紫色等,含量越高,颜色越重,部分水晶原料同时带有两种以上的颜色,异彩纷呈。现代的人们精神生活丰富,对水晶的审美从追求繁复工艺到追求自然朴质。这也使部分水晶雕刻者会遵循水晶的自然形态,简单调整或不做改动,按照色彩造型直接完成雕刻,展现水晶之美。还有的水晶雕刻者会在自然的基础上融入其他艺术形式,例如,将绘画与水晶艺术创作相结合,将陶瓷艺术与水晶艺术相结合,体现个性,贴合生活,为水晶艺术创作注入新活力。
四、从传统审美上彰显历史厚重
我国水晶艺术源远流长,有着规范、严格的制作工艺。在《山海经》中,水晶又被称作“水玉”,蕴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因此,在现代水晶艺术创作中,水晶雕刻者应从传统审美中汲取灵感,在作品上加入文化元素,继承与发扬传统技艺,把握并提炼水晶雕刻中的文化价值。同时,从文化内涵上看,水晶雕刻者可以深入研究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关注时代变迁对水晶艺术形式的影响,使其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也为雕刻者提供一个倾诉情感的渠道。例如,在东海水晶雕刻中,涵盖人物、动物、花鸟等题材,形式上有首饰、摆件、装饰画等,从多样化、精巧的造型与晶莹剔透的材质上展现民族传统风格,体现审美价值[2]。新时代的水晶雕刻者应继承并发展传统技艺,发扬工匠精神,助力水晶艺术事业发展。
五、水晶创作在个性化上的创新
在科技与审美需求的影响下,水晶雕刻工艺呈现出创新发展趋势。一方面,跨界合作。在艺术交流中,水晶雕刻师转变传统艺术理念,开始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例如运用雕塑的表现手法、绘画的色彩搭配、陶艺的制作工艺等,提高水晶作品的艺术价值,在交流中不断进步,在合作中获得新思考。另一方面,强调个性化,开设定制服务。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各不相同,为了贴合消费者的需求,水晶雕刻者在艺术创作时,会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对水晶原料进行精细化加工,或者由人工完成一系列工作,体现自然美,最终达到提高作品附加值与经济利益的目的。此外,部分水晶雕刻者尝试运用数字化技术完成水晶艺术创作,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水晶艺术作品,更具直观性,能够给消费者较好的交互体验,还有的雕刻者使用智能化加工手段,由机器人完成重复性的前期步骤,有效提高水晶艺术作品的加工效率,为水晶艺术推广提供帮助。
六、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水晶艺术创作应遵循现代审美,要求水晶雕刻者在传统技艺上继承创新,体现水晶的形式美、自然美、个性美,彰显水晶的灵透与韵味。
参考文献
[1]张绍轩,程小骄,贝金兰.东海水晶雕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今古文创,2024,(03):83-85.
[2]刘凌峰.浅谈水晶佛造型雕刻艺术[J].东方收藏,2021,(02):52-53.
作者:董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