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传统器型“若清”的骨相与皮相之美骨相与皮相之美

[日期:2025-03-0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若清”是一把看似极简的素器,有着素器的简约与纯净。正是这份简约与纯净,营造了宁静简美的氛围,散发隐身于低调外表下幽幽的迷人魅力,构筑了独属于自己的骨相与皮相之美。其壶身借鉴了传统名器“潘壶”,延续了“潘壶”的祥瑞与美好之意。而壶身上的砂粒营造了多重意境,可以是波光粼粼的湖面,阳光照耀,一片祥和;可以是星光熠熠,让人看到了寂静的星空,给人沉静的思考空间;可以是金光闪闪,简约透着神秘与高贵。无论是哪种层面的意境,它都是可以让人静下来的存在,这是紫砂素器的极致追求,也是“若清”带给人的身心享受。
  
  关键词:紫砂壶;素器;若清;潘壶;铺砂
  
  一眼望去,素,是“若清”这把壶最直接的外观感受。是的,这把“若清”是非常典型的素器作品。素器,是紫砂壶三大器型之一,与紫砂花器、筋纹器平分秋色。素器,顾名思义,没有任何的装饰与遮瑕,以素面朝天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是清水出芙蓉的天然之美还是浓妆淡抹下的后天加补一目了然。品素器,正如读人之貌,有骨相与皮相之论。
  

  人有骨相美与皮相美之论,骨相美更注重脸部骨骼线条的流畅和立体感,比例协调,甚是耐看,能经受住岁月的洗礼;皮相美则注重皮肤和五官的美感,通常表现为皮肤白皙、细腻、有光泽,给人更加直观的面部感受。紫砂素器,就是让你一眼看得到它最真实的骨相与皮相。骨相与皮相涉及紫砂创作中的多种要素,既暴露着紫砂泥的真实质地,也考验着制作者的真实水平。在紫砂壶中,骨相是指壶的形制,比如仿古就是饱满的圆润骨相、石瓢就是凌厉的三角骨相、汉方就是棱角分明的四方骨相。可见,骨相取决于创作者对作品的整体构思以及点线面的把控能力。皮相是壶的肌理,这取决于紫砂泥自身的泥质,同时也受到制作者制作水平的影响。紫砂泥种类多样,不同的泥含砂量是不一样的,成品的触感也不一样,素器最是能将紫砂泥的天然质感呈现出来。而紫砂壶肌理的呈现,也受到制作者工艺水平的影响。在紫砂壶的制作接近尾声的时候,有一个步骤是用明针进行光缮,这就是对肌理的打磨,纯熟的明针技法可以让紫砂壶的肌肤更加的温润如玉。可见,紫砂素器不仅更加真实的呈现了紫砂泥的质感、紫砂壶的质朴,也最是能看得出制作者的真实水平。“若清”正是这样一件把自己的骨相与皮相都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素器,它不仅有着素器的简约、直率、纯净的美好品质,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骨相与皮相之美。


  
  一、骨相
  
  就骨相来说,“若清”是一把圆器,腹部圆润饱满,向上渐收至壶口,近似扁梨形,这样就有了一些变化与动感。整器的体型不大,就显得更加的玲珑秀气,适合二三好友品茶论道。深入剖析,“若清”的这种骨相给我们一种熟悉的亲切感,这是因为它借鉴了传统的经典茗壶——“潘壶”的形制。紫砂壶艺术从供春至今有六百年了,其间诞生了很多经典的壶型,我们称其为传统经典茗壶,其中就有“潘壶”的身影。在传统的经典名壶中,“潘壶”是非常特殊的一款,它并不是哪位紫砂大师的独创,而是源于一位叫作潘仕成的富商。潘仕成官商皆通达,在广东地区颇有名望,因喜爱饮茶,便特意到宜兴定制了这么一款实用性极强又很有观赏性的紫砂壶式,用于自用及送人,因此被人们称之为“潘壶”。“潘壶”是潘氏家族荣耀的象征,流行甚广,在闽南地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仅是方便实用的紫砂壶,更是风俗文化的象征。出嫁前,潘壶常被置于梳妆台上作为发油容器,体现了女子对美的追求;出嫁时,潘壶是嫁妆之一,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祝福;女主人离世后,陪嫁的潘壶也会被深埋地下,以此表达对逝者娘家养育之恩的缅怀。小小的一只潘壶,伴随了女子的一生,体现了闽南地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可见,潘壶不仅是便于泡茶,更承载着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若清”借鉴了潘壶的形制,也延续了这种美好与祥瑞。当然,“若清”并不是对“潘壶”进行简单的描葫芦画瓢,而是有着自己的线条语言,所以,既能看到“潘壶”的身影,也透着自己的美感。“若清”这种骨相是非常优越的,注重线条的流畅性,追求简单自然不造作的舒适美感,形成了和谐均衡的比例。体现了创作者对作品成熟的整体构思以及纯熟的点线面的把控能力。
  
  二、皮相
  
  就皮相来说,“若清”与“潘壶”就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了,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我们看“若清”,首先,它采用了非常优质的原矿清水泥,这种泥是质地较纯的紫泥矿经过多年的陈腐而炼制的泥。选择这款泥一方面是因为其烧成后呈红色,日久愈加红润,易包浆,触感极佳;一方面是因为其气质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厚,特别是包浆后更加的温润如玉;一方面,这款叫作泥“清水泥”也呼应了“若清”之名。其次,“若清”这把壶,它的肌肤光洁润滑,可见制作过程中深厚的明针修缮功夫。上文我们有提到,皮相不仅取决于泥质,也受制作者技法水平的影响。明针环节是传统制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极其需要耐心的一步,反复打磨直至将壶坯上的微小瑕疵消磨不见。再次 ,在光亮的肌肤中布满金色的点点,这是一种铺砂的装饰技法。铺砂是紫砂装饰艺术中的一种,指得是将研磨好的沙砾采用铺、点、撒等方法嵌入已经成型的尚且湿润的紫砂胚体中,从而形成别样的视效。“若清”上的铺砂,疏密均匀,触感光滑,好似浑然一体,体现了纯熟精妙的手法。“若清”选择了金色的沙砾铺嵌,金砂闪烁,灿若繁星,又似水面上的波光粼粼,不仅大大增加了紫砂壶的观赏性,也与“若清”之水呼应。“若清”这种皮相是非常独特的,它既最大可能地保留了紫砂泥原本的泥质泥色,又增加了铺砂的装饰,这种装饰既没有掩盖紫砂泥的本色风华,又增加了作品的欣赏性,甚至构筑起独特的意境之美。体现了创作者较高的紫砂泥的掌控能力与紫砂壶整体的创作水平。
  

  “若清”之名,取自郭周藩的《谭子池》:“金出继灵泉,湛若清琉璃”,以若清二字形容水的清澈,寓意内心的纯净与美好。这不仅有着较高的欣赏性,更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它是一把素器,也是一份对于从艺初心的坚守。“若清”是匠心的信仰,也是人生的态度,在这个繁杂的世界,守住内心的宁静,奔赴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我想,这句话就是这把壶最好的注释。


  作者:吴水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