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花器"松柏之茂"的造型创新与文化象征研究

[日期:2025-03-0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紫砂壶以造型之分有素器、花器、筋纹器三大类,其中花器以自然万物为素材,其生动形象之姿、斑斓绚丽之色耀眼于世,让人们看到了紫砂泥质朴古雅之外的别样风韵。花器不仅在造型上与素器、筋纹器有着很大的不同,工艺技法上也有着迥异之别。作为典型的紫砂花器作品,“松柏之茂”以生动的形态与色彩、别致的造型与工艺演绎着紫砂花器的繁丽与斑斓。
  
  关键词:紫砂;花器;松柏
  

  中国的吉祥文化中,松柏文化可谓是根深叶茂。在中国,松柏不仅仅是四季常青的树木,更以其耐寒耐旱、枯缝可生、凌霜不凋的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国人心目中象征着长寿安康、繁衍昌盛的吉祥文化符号与永存不朽、毅力不屈的精神象征领袖。这种文化意义与精神渗透到国人的习性与意识中,“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成为民俗中的永恒祝福。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松柏成为艺术创作的常见素材,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书法绘画中,咏松赞柏,这种情怀从来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减弱,不因世代的更迭而有所松动。


  
  兴起于明代的紫砂壶艺术也早早就有了松柏为题材的壶艺作品,明·沈君用就已经以此为材创作了《三友壶》,松的古味与紫砂的古韵好似天生的契合,此后以松入壶成为紫砂壶艺创作的常见题材,世代均有松壶惊艳问世,璀璨了艺林。清朝紫砂泰斗陈鸣远的《松桩壶》、民国紫砂圣手裴石民的《松段壶》、当代紫砂大师何道洪的《松竹梅提梁壶》······通过历代大师的经典之作,我们发现,这些壶虽然都是以松入壶,造型上却各不相同,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这就是紫砂壶艺创作中个人创作思维与艺术风格的体现。正是因为前辈们创作中着重于强调个人风格,紫砂松题材的壶作才能避免了审美疲劳,使其成为一个常做常新的主流题材,紫砂壶艺之路也才能历经数百年依然如此繁茂多彩,前辈不仅给我们留下了造型丰富的壶式,也让我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这种精神的传承下,《松柏之茂》也是以松柏为主题的壶艺创作,延续了松柏的祥瑞之意与精神内涵,造型上却与此前问世的松柏题材壶作大相径庭,这件作品带有非常强烈且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及个人艺术风格,力求通过全新的演绎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关于松题材紫砂壶的视觉体验。
  

  紫砂壶式以造型之分有素器、花器、筋纹器三大类,以动植物为主题的壶艺作品常见于紫砂花器中,这是因为花器的形与色更能将动植物的自然生态与神韵呈现出来,《松柏之茂》就是一件典型的紫砂花器作品。紫砂花器的造型有整体花器化与局部花器化之分,我们常见的松桩、松段就是整体花器,而“松柏之茂”则是典型的局部花器。这种花器的造型特征是在素器的基础上通过贴花、雕塑等装饰艺术使其实现素器向花器的转化。“松柏之茂”的花器化处理的篇幅还是比较多的,壶把、壶钮、壶嘴均以松枝为形制,散布的瘿节、皲裂的树皮、伸展的细枝等都非常的逼真,除了贴塑的技法,为了更加丰满的呈现出松柏之茂的生机勃勃,还采用了泥绘的技法于盖面和壶身上绘制了很多松针,它们肆意生长,让人们感受到顽强的生命力。紫砂花器的颜色有同色器与异色器之分,“松柏之茂”就是典型的异色器。它在松枝与松针的塑造中,选用了与壶身不同的泥色进行艺术的表达,壶身选用了烧成后呈红润之色的清水泥制作,而包裹着质感的树皮选用了黑泥,而肆意生长着的松针则选用了绿泥,如此不仅形成了鲜明的视觉效果,同时营造了强力的艺术氛围,树皮斑驳苍劲,松枝蟠曲其上,针叶栩栩如生,形意兼备,意趣盎然。花器的制作不仅仅是制壶,壶上的装饰更是花器的突出特点,不仅体现了花器的造型之多姿多彩,同时彰显着花器制作工艺的繁复与精妙。让人们看到了紫砂花器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生动形象,还有它的斑斓绚丽帮助作品更丰富饱满的进行主题的表达。


  
  当然,“松柏之茂”的造型并不仅限于壶身表面的贴花装饰,它的壶身也并不简单。如果说壶上的松枝与松针让人们看到了花器的形象与斑斓,那么壶身的形制则让人们看到紫砂壶造型之丰富,无愧于“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誉,这种独特的壶身也是“松柏之茂”的另一大亮点。紫砂壶的器型除了有素器、花器、筋纹器之分,还有方器、圆器之别,比如仿古就是标准的圆器,传炉就是典型的方器,而“松柏之茂”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既圆又方。当然,方器中也经常有方圆相济的形式,比如混方器,是在方器的基础上利用镶接处的圆角处理达到方中有圆的艺术效果。但是,如图所示,“松柏之茂”壶身圆润饱满,壶肩至壶口处做了六边形的设计,构建了方器的视效。这样,这把壶横看是一把圆器,俯瞰是一把六方器,这种呈现效果还是非常独特的,在紫砂壶史上都是非常特别的存在。特别是六边形的融入,更是特别的设计,如果说方器的添加是为了造型上的创新,那么六边形的选择也有着传统文化的深意,寓意着六六大顺的祥瑞,这与作品的情感主题是非常契合的。
  
  由此可见,“松柏之茂”既不是纯粹的圆器,也不是常规的混方器,它是在圆器的基础上进行了方的融入,我们并不能用常规的方圆器去定义它,对比混方器的定义,这种器型我们可以称之为浑圆器。这种艺术效果,不仅是视觉上的全新体验,也是工艺上的巨大挑战。我们知道,方器难于圆器,混方更是难上加难,那么“松柏之茂”这种浑圆器也就注定了它的不易,需要于一器之中既保证圆器的圆润饱满,又要有方器的棱角分明,这对整体壶型的把握与细节上的处理都是极大的考验。可见,紫砂壶艺的创新不只是造型上的丰富多彩,也要深入工艺上进行探索挖掘,只有工艺技法上的支撑才能实现造型上的想法。
  
  总结,“松柏之茂”延续着松文化的主旋律,又以独特的造型设计体现了个人强烈且鲜明的艺术风格。紫砂松题材的壶艺作品,均以松入壶,创作风格上各有千秋,无论是老态龙钟、还是鲜活生机,都是作者将自己对松柏精神的顿悟、对紫砂创作的理解融入壶艺中,才有了松题材紫砂壶的丰富多彩,也正是因为这种常做常新的创新精神,避免了受众审美疲劳的主观不适,松题材才能历经数百年依然是紫砂花器创作的主流题材,这不仅仅是松题材的造型创新,也是紫砂花器的魅力呈现,更是紫砂壶艺发展的必要出路。
  
  参考文献
  
  [1]秦小仙. "谈紫砂花器的创作规律." 陶瓷科学与艺术 1(2013):2.

  [2]蒋曙明. "小议紫砂花货《松段壶》的创作意趣." 陶瓷科学与艺术 8(2012):1.


  作者:蒋正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