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核雕;时代奋进印记;红色文化;艺术创作;时代价值
核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微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以其精巧细腻、意境深远而著称。在新时代背景下,核雕艺术创作应走出传统与时俱进,以微观视角展现宏大历史主题。我创作的核雕《时代奋进印记》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浓缩于方寸之间,走出核雕艺术现实题材的创作新路。让核雕艺术在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方面发挥独特价值,为新时代核雕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核雕《时代奋进印记》的作品解析
这套核雕《时代奋进印记》作品,先以嘉兴南湖的一叶红船为起点,通过刻画一系列标志性历史事件,勾勒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壮丽画卷。集抗美援朝、两弹一星、南京长江大桥、杂交水稻、深圳特区、三峡大坝、香港回归、神舟飞天、青藏铁路、航母下水、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党史为脉,将这一个个意蕴深邃的故事浓缩于微小的橄榄果核之上。
作品运用高浮雕与镂空雕技艺进行创作,力求将人、物、景进行最贴切最细腻的刻画。每一幅画面既展现了历史事件的宏大场面,又凝结着手艺人的温度与情感。在进行雕刻《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这枚核时,特别深有感触。小时候村上参加过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老战士老爷爷与父母的闲谈,就烙下战争残酷的记忆;中学时读过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英勇反击美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更令我印象深刻。今天自己来还原这个经典场面,在雕刻过程中,结合了透视原理,由近到远刻画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近处的战士面容雕刻清晰、神态坚定,远处的战士则逐渐虚化渐渐掩入天际线,营造出千军万马跨过鸭绿江的磅礴气势。通过“苏工”刀法细腻的特质来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将志愿军战士的青春朝气、坚定信念和必胜决心表现出来,让观者能从战士们眉眼神情里看见活生生的青春。
二、核雕《时代奋进印记》的创作故事
其中最费心思的是《香港回归》这枚核的创作:经典的画面就是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降旗与升旗瞬间。英国的“米字旗”和香港旗缓缓降下,象征着殖民时代的终结;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紫荆花区旗一同冉冉升起,则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但是这个宏大场景过于辽阔、人物过于众多,在果核有限的面积上完成不了整体布局。在反复斟酌和思虑后,不得不忍痛割舍了这个经典画面,转而用紫荆花广场升国旗的仪式作为“香港回归”的替代。在果核的中央,紫荆花雕塑巍然矗立,象征着香港的繁荣与祖国的紧密相连,驻足观看升旗仪式的人们紧紧围绕,庄严肃穆的场景更具视觉冲击力与历史代表性。
创作过程中,我还面临了诸多空间限制、画面选取和技艺选择的挑战。在极为有限的核雕空间内,将这十多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场景再现,需要做出何种取舍,用何种雕刻技艺,更能传达深刻的情感内涵,都是需要克服的难题。通过反复斟酌尝试,运用素描中的透视原理、国画中的“三远法”和摄影中的虚实结合光影效果等手法,在方寸之间营造出深远的历史空间感。这些技艺融合展现出传统核雕工艺创新后的无限可能,也为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核雕《时代奋进印记》的时代价值
1.核雕《时代奋进印记》作为一套以党史、新中国史及改革开放史为题材的核雕作品,开创了核雕艺术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先河,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微观视角呈现宏大历史,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认知方式,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2.作品还原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场景,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其所展现出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继续奋勇前进。
3.核雕《时代奋进印记》的创作,让传统工艺焕发时代光彩、让传统工艺传承红色基因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传统工艺不仅可以传承历史文化,更可以成为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为新时代核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结论
核雕《时代奋进印记》这套作品融合了传统工艺与时代精神的作品,在题材选择上耳目一新,在雕刻技艺上海纳百川,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选取一个个微观视角呈现出磅礴宏大的历史画面,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内涵,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为新时代核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工艺创作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独特的力量。
作者:顾静丽,苏州舟山村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吴中区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