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核雕;文艺创作;红色记忆;革命精神;传承创新
核雕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开辟新的表达路径。母亲和我先后创作的核雕《红色记忆》系列作品,通过手中紧握的刻刀和创新的艺术手法,生动再现了抗战与长征时期的历史画面,诠释了长征精神与革命精神的不朽价值。在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红色记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一、文艺创作歌颂红色精神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传承历史记忆至关重要。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文艺创作中融入这些红色精神,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延续下去,增强人们的历史认同感。
第二,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红色精神中蕴含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能够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欣赏红色文艺精品,能够培育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三,红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能引领社会价值导向。奉献、团结、廉洁等红色精神品质,对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大有裨益。传统工艺美术与红色精神结合,能够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
总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弘扬红色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文艺精品创作歌颂红色精神,能够在新时代更好地凝聚力量、引领方向,是推动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核雕《红色记忆》系列的创作背景与意义
核雕《红色记忆》系列的创作源于母亲和我对革命历史的深刻感悟。《红色记忆·心灯照梦》以央视纪录片《大抗战》中新中国成立前书桌场景为核心,再现了毛泽东同志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为抗击日军、解放全中国而奋斗的感人画面。《红色记忆·长征印记》则以红军长征为背景,通过草鞋、军帽、军装、军号、水壶等器物集群来再现红军长征史诗。这两件作品不仅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核雕《红色记忆》系列作品的创作,突破传统核雕的单一叙事方式,将微观核雕与宏观历史相融合来展现大场面。每件器物既是独立成品,又构成完整的精神谱系。这些作品浸润着红色记忆历史,不仅传承着传统非遗技艺,更架起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桥梁。当观者用现代目光透过这玲珑方寸来重读长征抗战革命史诗,正是红色基因在当代最生动的延续。
三、《红色记忆·心灯照梦》的艺术特色与精神内涵
《红色记忆·心灯照梦》是我和母亲金云玲在早年前共同创作完成核雕作品。巧妙利用橄榄核的自然形态,运用精细的雕刻技艺,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在油灯下奋笔疾书的场景。画面的中心为书桌上的煤油灯,周围环绕着书籍、笔墨和搪瓷杯等元素,通过多盏煤油灯参差不一地排列,营造出高低大小等对比的视觉效果。当一束灯光照射在作品上时,仿佛能看到毛泽东同志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为革命事业日夜操劳的身影。
这件作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精湛的雕刻技艺,来制作出抗战时期一个平常夜晚的感人画面,从而表达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多盏煤油灯作为作品的主心,不仅是当时的照明工具,更是抗战精神和长征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环境中坚持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寓意着革命同志不忘初心、心中有梦的高尚情怀。作品将观众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革命先烈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提醒我们铭记这段红色历史,不忘初心、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四、《红色记忆·长征印记》的艺术创新与历史再现
核雕《红色记忆·长征印记》是系列中近期创作的作品,通过创新的艺术手法,容纳了丰富的历史元素,来再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在原先雕刻的《草鞋》作品基础上,我进行了大胆扩充,加入了红军军帽、军服、军号、水壶等元素,让作品更具层次感。充分利用橄榄核的天然形态,将最长的核雕刻成军号,最宽的核雕刻成军服,最圆的核雕刻成水壶,最扁的核雕刻成军帽。这些元素都是长征历史的见证,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革命先烈的鲜血和汗水。特别是在军号地吹嘴接管和草鞋上的草绳两处细节上,我对不足半毫米的地方都进行了精雕细琢,手抖刻偏半毫米,整个核将废掉从头再来。
《红色记忆·长征印记》是通过核雕艺术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伟大史诗,以细腻的苏工雕刻技艺还原了长征路上红军使用过的物件。作品不仅展现了红军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的艰难历程,也着重对破损的军装草鞋、简陋的水壶装备进行细腻刻画,生动传达了长征路途的艰苦卓绝。在作品展示布景时,我特地选用了一块斑驳的青石作为底座,旁边配有一棵常绿的松柏,寓意红军将士革命意志坚如磐石、红军精神如松柏常青。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感受到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的艰辛和坚韧,体会到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大无畏精神。通过这种艺术再现,我们得以不断重温这段红色历史,从中汲取力量,激励新时代的我们继续发扬长征精神,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五、结论
核雕《红色记忆》系列作品通过我们手中的刻刀,生动再现了抗战与长征时期的历史画面,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亲身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诠释着革命同志不忘初心、心中有梦的崇高使命。作品突破传统核雕的单一叙事方式,将微观核雕与宏观历史相融合来展现大场面。这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一种大胆尝试。
核雕工艺的创新,开辟了文艺作品创作的新道路。通过巧妙构思将革命精神和时代风貌体现在核雕作品之中,既能让观众感受新时代的工艺雕刻之美,也能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才能焕发出红色基因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文艺作品通过融入红色精神,更富有深刻教育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红色基因始终是中华儿女前行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 罗国锦.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其继承发展[N].贵州政协报.2020(3)
[2] 王全良.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培育时代新人[J].红旗文稿.2024(7)
作者:顾静丽,苏州舟山村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吴中区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