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雕塑艺术在小学美育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日期:2025-03-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 本文基于新时代美育浸润行动的政策导向,以雕塑艺术在小学美育中的实践应用为研究核心,通过为期一年的《雕塑艺术基础》校本课程实证研究,探讨三维造型艺术对小学生审美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路径。课程实践突破传统美术教育范式,以非限定性主题创作引导学生在泥塑创作中实现手脑协同发展,通过材料探索、空间构建与情感表达等多元维度,验证雕塑艺术对三维思维培养、劳动技能提升及艺术疗愈功能的独特价值。研究发现,雕塑创作中自由的材料运用与多维空间体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触觉感知与立体造型过程不仅强化了动手实践能力,更成为情感外化与心理调适的重要载体。课程实施过程中呈现的个性化创作特征与问题解决策略,印证了美育浸润对学生认知重构与人格完善的积极作用,为数字化时代小学美育课程创新提供了具有实操价值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 雕塑艺术;小学美育;三维思维训练;艺术疗愈;课程创新;手工创作

  
  教育部在教体艺〔2023〕5号的文件中提出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强调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所提出的“美育代宗教”的理念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对于先生的理念,我个人的理解是以艺术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建立完整的个体人格及认知体系。在现如今的知识爆炸的当下,小学生的知识获得渠道除了在学校获得以外,最大的获得路径便是网络,网络游戏、交友软件都可以成为小学生的沟通工具。因此,信息的优良好坏也就影响着小朋友的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形成。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在关于美育的文章中曾经提出“推进全民美育,提升人口素质”。其中,在“全民美育的实施策略”中阐述了“通过优质美育资源占领网络高地,实现网络净化”的理念。因此,在小朋友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样需要优秀的美育资源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及净化。反观目前小朋友们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正是课后生活的单调及美育生活的缺失而形成的现状。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美育浸润在学生生活中的实践性缺乏普遍的社会基础,在学生生活中的美育普及具备长远发展的空间。
  
  雕塑艺术作为艺术门类中的重工业,工艺流程中涵盖泥塑、翻制、铸造、锻造、石雕、木工、电焊等多工种,因此一件雕塑艺术作品的完成是由多工种综合作业支撑所完成。从劳动技能的角度而言,雕塑课程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从艺术创造中完成的,与单单的劳动课程而言更具乐趣和创造性。在视觉呈现上而言,雕塑作品以三维空间,多角度可触摸的形式展现,相较于平面绘画作品而言,对作品的理解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究,雕塑由于以面和体积的塑造而立体呈现的缘由,其作品尺度大小的空间概念有助于学生将实际的纸面尺寸在实际物体中的认识和感受,更是对于空间概念和三维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通过雕塑课程的学习与体验,有利于学生将平面性的视觉图形在三维空间中的解读和理解。从材料运用的方式而言,雕塑可以运用多种材料以手工形式(包含3D技术)在现实空间及虚拟空间进行创作完成。因此,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能够有助于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在生活当中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探索。同时,在对材料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学会对于工具的认识和使用也是促进和培养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当下电子产品在学生生活当中的普及,雕塑艺术手工方式的塑造形式,有助于填充学生的课外娱乐生活,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更多的一种可能性,也是对于建立思维创造和手动能力培养的有利途径。
  
  2022年,受一所私立小学的邀请,为学校的3~6年级小朋友们开设了《雕塑艺术基础》课程。在前期的备课阶段,准备以长期作业的形式教授小朋友们完成一件作品,由于每节课的时长为一个半小时,并且在非雕塑专业教室上课,另外由于工具安全使用的管控,限制了部分工具的使用,因此授课条件受到相应的约束和限制。也正因为以上条件的限制,课程变得更加的纯粹和直接,上课材料为雕塑泥,工具是小朋友们的双手和木制雕塑工具等等。
  
  课程前后持续一年共两个学期的时长,课程的教学是完全开放性的,雕塑的主题、尺寸等都未作限定。但是在开课的第一节课上,小朋友们的实操表现完全超出了我的设想。以专业的角度而言,雕塑的尺度会直接影响雕塑的体量及视觉空间感,但是小朋友们雕塑作品的大小都是在手掌大小之间。另外,由于小朋友们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对于工具的使用也未掌握,因此,课堂上大家使用最多的就是他们的小手。由于工具的限定,小朋友们会用他们的学习用品作为工具使用:有用三角尺切泥条的,有用笔帽压动物眼睛的,有用书本当雕塑底座的等等,这些都是小朋友们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发生和运用的,也是小朋友们在出现问题时多途径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
  
  同时,在课程中,由于雕塑材料为雕塑泥,在缺乏专业训练基础的情况下,创作过程反而是脱离专业约束和理论框架的。小朋友们用手指直接塑造体验,所完成的雕塑作品却是充满了奇妙的色彩。他们对于表达的形体会非常认真和专注地去塑造,却会忽略雕塑的重心问题,往往是雕塑做完了才发现雕塑站不住,但是他们对于雕塑成品的颜色使用又是非常的自信。由于课时短,课堂上未完成的雕塑作品,小朋友们会课后完成,当成品提交时你绝对会惊叹和感动。另外,在雕塑作品的形式上,有小朋友是单件制作表达,也有小朋友是以“四季”为主题用徽章的形式进行塑造刻画。他们会以他们自身“小世界”的感受和视角投射到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当中。技法虽然笨拙但又有灵巧,在他们的课堂氛围中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和童真情感的趣味。
  
  在课堂上,小朋友的塑造过程有时也会让我产生技法和情感在作品中孰重孰轻的疑问。小朋友完成的雕塑作品体量都不大,有做得粗糙的,但是却充满感情和趣味;有做地掉地上砸变形的,但是又让小朋友如发现新大陆般兴奋和开心;也有默不作声低头蛮干的,但是作品真的是出奇的工整和干净;更有大呼小叫要完成巨作的,但是却虎头蛇尾到我面前哭诉完不成的。课程中小朋友们的手指和泥巴的对话是对于“十指连心”的最形象的具体表现,也是体现个性差异以及情感交流和输出流露的媒介,更是美育意识在个体中的集中体现。
  
  随着当下艺术疗愈的理念和课程的发展,已经深入医疗行业,对于解决心理问题、失眠、焦虑甚至肺结核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美育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更为重要和突出。小学生手部动作结合三维思维的综合训练,加深了学生对于平面图形立体化的思维转化,同时指尖与泥土或者其他雕塑材料的对话,也是一种内心世界的释放和表达。
  

  近年来,为了丰富和传承国家传统技艺的发展和传播,有了更多的传统非遗项目课程以及其他的工艺美术课程进入了小学的校园和课堂,为小朋友们的文艺视野打开了更多的窗口。同时,这些课程作为文化精神的载体,将为现代美育的创新和发展走出更多色彩绚烂的不同路径,也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并在每位学生的心中种下“求真、求善、求美”的种子,在学习之余能够在电子产品之外有更多陪伴的选择,在他们的人生中开出鲜亮的花朵。


  作者:江安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