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雕塑创作中留白的认识和运用

[日期:2025-03-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雕塑创作中留白的艺术理念及其运用技巧。通过对留白的定义、心理影响以及在不同雕塑作品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阐述了留白如何增强雕塑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文章首先回顾了留白在东方艺术中的传统应用,然后分析了其在现代雕塑中的创新实践,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留白在雕塑作品中既是艺术哲学思想的体现,更是引导观众与作品产生共鸣,增强观众想象力和体验感的塑造方法。
  
  关键词:雕塑创作;留白;虚实;视觉艺术;空间
  
  留白的概念最早源于东方艺术,特别是在中国绘画中,留白被用来营造空间感和表达意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具体表现,更是中国艺术“实”和“虚”的辩证哲学思想的体现。如国画中对于“水”和“云”的表现,常以留白的艺术处理手法将绘画对象在画面中有意地“空缺”处理,以体现对象的深远及空灵。雕塑作为一种三维艺术形式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创作过程涉及对空间、形态和材质的深刻理解和运用。雕塑作品中的留白,即在雕塑中留出未被塑造的空间或者对塑造对象中的部分形体进行弱化塑造,同样具备中国绘画当中“留白”的特性和艺术精神。留白的作用是将作品和观众之间形成桥梁的间隔,既是距离感的边界作用,而这间隔更是观众和作品产生共鸣和互动的双向空间,同时也是美感诞生的通道和表现方式,更是作品灵魂产生和形成的空间。正如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所论“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来。”
  
  雕塑作品中体积的堆叠减少形成了其中的光影的交织和转化。转化间形成了素描关系中的黑白灰的层次关系,留白的表现方式,使得作品中的黑白灰素描关系达到了完整和统一并且形成光影关系的协调和融合。罗丹通过光照检查雕塑表面的形体关系和高低点的空间位置以达到作品的完整协调,也是以此塑造作品律动感的一种方式。因此,在罗丹的作品中形成了流动性的视觉体验和审美观感。从心理学角度看,留白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观众面对一个留有空白的雕塑时,他们的大脑会自动填补这些空白,从而与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格式塔效应”,即人们倾向于将分散的元素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留白通过这种方式引导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活动,使他们参与到作品的创作当中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在雕塑创作中,留白可以用来平衡空间与形态的关系。通过合理地安排留白区域,雕塑家可以增强作品的立体感和动态感。例如,亨利·摩尔的作品中常常利用孔洞、负空间与自然留白来表现人体的轮廓和内部结构,使作品既具有实体感又不失空灵之美。摩尔通过在人体的腹部和腿部等位置留出空白,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还赋予了作品一种神秘和梦幻的氛围。这些留白区域仿佛是人体内部的“呼吸空间”,使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尽管摩尔从未刻意借鉴东方美学,但其虚空观念与道家思想存在深层共鸣。《道德经》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论述,恰可诠释摩尔雕塑中孔洞的功能性——实体为“器”,虚空为“用”。
  
  不同的材质对留白的表现有着不同的影响。光滑的表面可以使留白区域更加突出,而粗糙的表面则可以增加留白的质感。此外,光影的变化也会影响留白的效果。在阳光或灯光的照射下,留白区域会产生明暗对比,从而增强雕塑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留白在雕塑创作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心理意义。通过对留白的合理运用,雕塑家可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引导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活动,使他们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留白的历史渊源、心理影响以及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技巧的分析,展示了留白在雕塑艺术中的独特魅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雕塑创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激发更多的艺术创新。
  
  雕塑创作中“留白”的处理方法,我在不断地创作中逐渐理解为“负空间”的塑造,概念上可以理解为塑造对象轮廓以外的空间留白,另一种是对于塑造形体的局部形体留白处理。两者发生的空间是在形体之内和形体之外,但是都在为最终所完成的形体塑造所服务。关于形体之外的留白,是塑造形体和塑造对象轮廓之外的虚实对比,对比的产生强化了形体在空间中的视觉关系,两者在空间中不断围绕塑造的形体进行空间的增减、多少、前后、上下的辩证关系的处理。而形体内的留白,是塑造实体之中对于塑造对象多个局部形体做出选择性的塑造,有面面俱到的“实话实说”,也有三言两语的“欲言又止”,使得塑造对象更具戏剧性,同时也增加了作品整体的韵律和穿透性。
  
  雕塑作品在表达上除了要能打动观众,同时作品由于本身呈现方式的特殊性,更需要与周围空间形成互动和穿透性。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作品所体现的穿透性,是作品尺度、材质、形体、色彩和周围环境的融合及呼应关系。而塑造对象形体之外的“留白”,则是作品本身对周围环境对话的空间,留白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周围的环境引入到雕塑作品中,同时“留白”成为塑造作品的手段,可以调节作品和空间的形体关系以及两者的强弱呼应关系。在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留白”的运用和强化,其中“留白”的概念更是对于负空间的强化和运用,作品中的孔洞元素的塑造和留白,将雕塑作品中形体的虚实对比做出了极好的引申和体现。作品中的“留白”是对于“空”的形象化的阐述和表达,同时负空间也被作品中的正空间包裹形成了作品本身形体的空间内容,内容不再以实际形体展现,而是以“空”的形式出现。在其作品中,雕塑作品更像是空间捕捉器,雕塑作品总是以辩证关系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雕塑作品中“留白”的表现手法除了表现在雕塑形体轮廓以外,也表现在对于大的空间关系的运用和留白。1967年由著名雕塑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设计建造的《祖国母亲在召唤》在俄罗斯伏尔加格勒的马马耶夫高地建造完成并成为该地标志性的雕塑作品。作品塑造了祖国母亲昂首高呼的女性形象,右手高举持利剑,左手呈现召唤姿势,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作品充分利用了现场地理的高低落差,将雕塑屹立在了高岗之上,其中由于高度落差的视觉效果,结合雕塑的手势,将雕塑背后的空间充分地发挥出来,强化表达了雕塑作品塑造的母亲召唤人民的场景,意象地塑造了祖国母亲背后的千军万马,形成了磅礴的军民气势。
  
  “留白” 的塑造表现,都是在空间上解决雕塑与空间的虚实辩证关系。与作品中负空间“留白”相比较,作品中实体塑造中的“留白”的表现确是作者的个人主观表达并成为个人艺术语言的象征。在意大利雕塑家贾科莫·曼祖的浮雕作品中,“留白”的运用和表现尤为明显。其创作的雕塑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语言属性,在他所创作的浅浮雕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对于光线和空间的主观安排和塑造。浅浮雕中由于受压缩空间的限制,在狭小的平面空间中表现出形体的体积和空间关系难度具备极强的挑战性,同时也是对于雕塑艺术家个人专业素养的考验。而贾科莫·曼祖在浅浮雕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流畅性的线条和体积关系的塑造,正是其本人对空间的解读,其作品中并没有强化高点的塑造,而是在有限的平面空间中以简练的体积关系塑造表达出充满吸引力的塑造对象的空间感。这种作品中的能力体现依托于“留白”在作品中艺术性的表达和主观塑造。在其代表作《死亡之门》中,衣纹的处理是其个人语言的代表,在衣纹的表达中,并没有以传统的塑造方式将所有衣纹都一一表达,而是在人物关节转折点的衣纹作了深刻的塑造,而这当中的“塑造”也并不是面面俱到,用加减叠加的塑造方式对衣纹的每一个面进行细致刻画,而是在线的叠加下完成体积的表达,在其所塑造的人物衣袖口的表现和刻画较为典型。其中,在繁杂的衣纹褶皱中“留白”的表现塑造,优化了塑造对象的形体因素,同时也是将留白的空间还给观众,让观众的视线和视觉在雕塑作品里能够停留和产生互动形成共鸣。
  

  在近年的雕塑创作中,不断地在自我的雕塑语言中进行探索和实践,深刻体会到无论是从实体塑造到“留白”空间的构造,从形体保留到空间的延伸,雕塑艺术中的“留白”哲学不断突破传统造型的边界,使得雕塑艺术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存在更多的可能。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留白已超越形式技法的范畴,成为连接物质与精神、空间与时间、存在与消逝的跨维度语言,在形体的虚实转换中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对"空"的创造性运用,使得艺术表现中的“虚”更加的形象化和可视化,不仅重塑了雕塑的形态语境,更在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中,揭示出艺术创作的本质——在有限的塑造对象的形体中,开掘无限的精神可能。当3D扫描技术可以完美复现实体对象,当虚拟现实能够模拟任何形态,雕塑艺术对留白的持续探索,或许正是对艺术创作中精神空间的塑造提出更多元的探索,这种追寻将继续引领雕塑艺术在虚实之间开辟新的认知空间。


  作者:江安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