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紫砂艺术组合“授·受”之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辨

[日期:2025-03-1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紫砂壶其实就是一种“教授”和“接受”的过程,紫砂艺术的造型变化万千,不同的工艺技巧有着不同的师傅来教授从整体上来看这组紫砂艺术作品《授·受》,我们能够看到在作者的创意之中,非常迫切地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教授知识、接受知识的这样一个过程通过紫砂的创意形态来诠释明白,但是这样的探索无疑需要很大的勇气,最终能够呈现出这样具有人文传承的艺术作品,也能够看到作者精湛的技艺水准,以及对于紫砂文化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紫砂艺术;授·受;传统文化;哲学思辨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这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所记载的一种品茶的境界,其中的紫瓯,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紫砂壶,所以能够从其中看到紫砂壶自古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文人雅士有着不解之缘,同时也让我们广大的紫砂壶友们在使用的过程之中感受到浓郁的书卷气息和人文韵味。回归到紫砂艺术本身,许多紫砂巨匠们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独立的想法,希望自己设计抟制的艺术作品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之中起到很好的艺术鉴赏效果。

  这组紫砂艺术作品《授·受》采用了我们并不是常见的造型设计,融合了中国历史上其他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古典气息,又有着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可谓是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氛围感。这组作品由一壶和两杯组合而成,其中的设计理念来自明式紫砂的那种简约和优雅,再加入中国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文内涵,让我们清新地感受到这样的创意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壶身可以分为明确的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下面比较圆融宽阔的腹部,非常符合传统紫砂的审美,尤其是在弧度的处理方面做到了游刃有余,第二部分则是中间的壶颈部,紫砂壶一般情况下颈部没有这么的修长,但是这件作品在设计的时候,参考了诸多的陶器和瓷器,从而更好地把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著名经典器型的元素融合在其中,第三部分就是壶口的位置则是嵌入式,其实它的象征意义要更多一些。回到壶嘴的设计之中,修长婉约又灵动自然,与之相呼应的壶把则是如同鹅颈一般优雅,和壶嘴形成了良好的呼应。在“授·受”的主题之中,它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把壶中蕴藏的东西传授给和它相匹配的两个杯子。而杯子的设计也非常具有仪式感,杯托形态结合同款的把手,再加上非常实用的容量,让这样的组合具有实用的意义。从整体上来看这组紫砂艺术作品《授·受》,我们能够看到在作者的创意之中,非常迫切地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教授知识、接受知识的这样一个过程通过紫砂的创意形态来诠释明白,但是这样的探索无疑需要很大的勇气,最终能够呈现出这样具有人文传承的艺术作品,也能够看到作者精湛的技艺水准,以及对于紫砂文化的深入理解。



  我们能够理解到,紫砂壶其实就是一种“教授”和“接受”的过程,紫砂艺术的造型变化万千,不同的工艺技巧有着不同的师傅来教授,擅长圆器就专修圆器,方器的入门和圆器迥然不同,还有着花器的装饰等等,除了理念的不同之外在具体的上手抟制的过程之中感受也不一样,所以传授紫砂壶技巧看起来和其他的行业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相较于言传,身教的成分更加的多,但是徒弟能够接受多少,则是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天生的悟性。所以好的紫砂艺术作品并不是匠人的工艺,而是能够反映出师傅和徒弟之间的联系,能够一眼就看到这是不同门派的典型代表,唯有如此,才能够看到紫砂艺术发展的真正意义之所在,也让我们更加的能够厘清传授和接受的秘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之中的论述,也是我们传统教育之中最早的关于老师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受”字为通假字,也就是教授的“授”,本来的意思就是老师把知识传递教授给我们。回到今天,“受”的意思则是接受。也就是说老师把知识教授给你,然后你接受知识的这样一个过程。但是老师在这一过程之中也和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正所谓教学相长。所以其中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而是辩证地相互融合交流的一个过程。所以,这样的理念其实非常具有前瞻性,能够通过紫砂这样的载体传递出来,也是非常的具有挑战性。这组紫砂艺术作品《授·受》就是参考了中国古代瓷器的造型艺术特征,同时兼顾了明代那种简约流畅的紫砂造型之美,特别是在壶把、壶嘴的处理方面,能够凸显出我们古代非常注重艺术审美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和启迪意义,才能够让广大紫砂匠人们在坚守初心的背景之下,不断地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从而设计创作出更多的具有中国传统思辨思维的艺术作品,使得紫砂器脱离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匠气之风,升华到一个人文内涵和文化传承得更高境界,满足我们不断提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紫砂艺术的传承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们薪火相传之中走到了今天。从有记载的龚春开始,他也是在金沙寺内僧人的指点之下完成了紫砂壶树瘿的创作,恰巧被他的主人吴颐山记录下来并且大力地在文人雅士之间广泛地宣传开来,但是那位默默无闻的僧人更是扫地僧一般的存在。在后来的时鹏、时大彬等等世世代代相传的匠心独运之下,紫砂的有序传承成为它今天能够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元素。正是在“授和”受这样不断地轮回的一个过程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紫砂艺术的发展来之不易,紫砂匠人们为了坚守初心,十年泥凳坐穿的精神在今天的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具备着可以成功的条件。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之下,紫砂艺术的发展可谓是水到渠成,也值得其他艺术形式广泛地去宣传和学习。

  结语:在紫砂艺术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传统文化的滋养,也能够看到更多的紫砂艺人在经过不断地尝试和学习之后,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并不仅仅是围绕着紫砂的实用性展开,而是希望能够系列化、艺术性地阐释它的内在美和整体美,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一系列的组合作品,带来中国传统艺术的东方之韵,除了能够满足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之中饮茶的使用之外,也可以陈列在客厅之内,供更多的朋友们欣赏把玩,也是自身艺术审美水准的提升和文化修养的彰显。

  参考文献

  [1吴季舟.浅论明代紫砂器发展中的人文因素[J].江苏陶瓷.2008.

  [2]顾平.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论明代紫砂设计承载的道家朴素美学思想[J].艺术百家.2019.

  作者:姚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