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品《石瓢竹》的造型设计取自石瓢和竹,石瓢朴实无华的经典造型与竹子完美融合,形成了艺术与文化上的双重碰撞。笔者在作品《石瓢竹》的创作中,将竹叶通过贴花的方式与作品完美融合,使其既具有传统韵味,又有自然之灵动之美。此壶从构思到创作,充分体现了笔者对传统工艺与自然元素的深刻理解与融合。在造型上此壶取自石瓢壶,无论是其三角形态还是刚柔并济的气质都给此作品增色不少。本文笔者将从作品《石瓢竹》的造型设计与意蕴内涵等多个角度展开,梳理此壶的创作。
关键词:紫砂艺术;石瓢竹;造型;意义
紫砂艺术的发展从来离不开茶文化的发展。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紫砂壶的崛起,正是茶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明代初期,朱元璋废除团茶的传统,提倡散茶,也正是此引发了茶叶种植与加工方式的变革,也使得茶的饮用方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朱权在《茶谱》中明确指出,叶茶比团茶更能保留茶的“色、香、形、味”,这为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种新的茶叶饮用方式的推动下,茶的品质得到了更精细的追求,茶具的选择也因此迎来了变革,紫砂壶应运而生。
而散茶的盛行,要求茶具不仅要能够更好地体现茶叶的原味,还要具备更高的泡茶性能。而紫砂壶的独特泥质与工艺技巧恰如其分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紫砂泥的双气孔结构能很好地保留茶的香气与滋味,正如《阳羡茗壶系》所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泡茶不夺香,贮茶不易馊,说的正是紫砂壶,其物理性功能使其逐渐取代了银壶、瓷壶等传统茶具,成为人们饮茶的不二之选。自此,紫砂壶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从最初的简约造型到后来的百态千姿,每一把壶都开始蕴含着不同的意境与匠心。文人雅士们不仅追求壶的泡茶性能,更在壶身题刻诗文、镌刻画意,使紫砂壶成为文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志趣与品位。石瓢壶、西施壶、井栏壶等众多壶形也成了传世的经典。
作品《石瓢竹》的创作还是有经典的痕迹可寻的,笔者采用紫砂创作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作为创作基础。一直以来,不管出现怎样的造型变化,石瓢壶都以其独特的三角结构和流畅的线条,承载着紫砂壶的一种阳刚之美,散发出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在石瓢壶的造型演变中,无论是高石瓢、矮石瓢,它们的结构都呈现出一种刚柔并济,壶中的每一个结构都巧妙地融合了阴柔的气质,展现出柔中带刚的独特韵味。也正是这种刚柔并济的美学特征使得石瓢在几百年的传承中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石瓢壶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更是对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与道家“致虚极,守静笃”哲学的深刻回应。每一处细节都值得人们去思考。
在作品《石瓢竹》的创作中,笔者仔细布局,重新思考了壶身的结构和细节,使其呈现出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美学,既有力道,又有温润,既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又展现出一种内敛的静谧。从造型上来看,作品《石瓢竹》线条圆润优雅,但是形制却铿锵有力,给人一种刚柔并济之感。柔和的线条让壶身显得温暖且亲切,石瓢的造型却展现出谦谦君子本应该有的气魄。此壶在造型上对石瓢壶进行了一定的改良,石瓢壶的基础形状通常强调平衡与稳定,而此壶则进一步突显了自然界中的柔韧与生动,让人不由得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壶身流线型的设计使得整件作品充满了动感,也使其在总体造型上十分和谐。壶嘴与壶把都从壶身自然地延展而来,壶嘴细长而曲线柔和,微微上扬的角度能保证茶水的正常倾倒。壶嘴与壶身采用暗接的方式,没有任何突兀感,就仿佛一个竹枝从泥土中顺理成章地延展出来。壶把采用的是倒耳的设计,仿佛一个三角的形态,既符合人体工学的需要,又避免了过于生硬的直线条,使得其在视觉和使用感上都十分舒适。壶盖则延续了简洁的设计美学,顶部微微凸起,呈现出一种低调的优雅。巧钮设计与壶身的流线型结构相吻合,恰到好处的镂空设计简洁却充满细节,既具有实用性,更有几分传统的韵味。直流、倒耳、桥钮,这几个典型元素也让此壶的石瓢风味尽显。
艺术的创作是要感知力与冲击力的,因此在作品《石瓢竹》的创作中,笔者不仅仅是要呈现出一件完整的紫砂壶作品,而是要创作出一件拥有生命张力的紫砂作品。在总体设计上,此壶造型简约,将石瓢的三角造型诠释得淋漓尽致,而竹子则以其生动的线条和灵动的质感增添了几分活力。
一直以来,竹在中国文化中就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说到竹子,人们或许可以想到正直谦虚、坚韧不拔等赞美的词汇,也确实如此,自古以来竹子就在文人心中占据了一番重要的地位。竹子的形态与石瓢完美融合,如同一股清风,温柔地包围住每一寸陶土的曲线。壶身主要采用的是贴花的方式,以竹叶的形态装点其表面,赋予了整件作品一种自然与清新之感。壶身的竹叶每一片都凸显出不同的形态,每一片竹叶都宛如自然生长,弯曲的叶尖和纤细的叶脉,笔者通过精湛的细节设计将竹子的生动与灵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贴花的浮雕质感使得竹叶的形态不再局限于静态的表现,而是赋予了它一种流动感,仿佛一阵微风吹过,竹叶轻轻摇曳,透露出清幽的韵味。
关于贴花的设计也非常考究,十分考验一个工艺师的审美素养与工艺水准。在每一片竹叶上笔者都进行了精细的雕刻,如同真实的竹叶,细腻的纹理与壶体的紫砂质感完美融合。从整体上来看,叶脉的雕刻精致如同真实的竹叶,细腻的纹理与壶体的紫砂质感完美融合。这些竹叶的分布也并不单调,而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时疏时密,或微微弯曲,或舒展自如,动静相宜,给人一种恬静自然的氛围。
结语:在当代的紫砂艺术创作中,融合二字非常重要,融合、破圈,才能让紫砂艺术这门传统艺术焕发出更多的光彩。作品《石瓢竹》将竹文化与经典的石瓢壶巧妙结合,在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基础上,融入自然元素与人文精神,让作品更加充满生命色彩。竹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也是古代文人墨客们的寄情之物。自古以来竹就出现在许多诗词歌赋、文人艺术当中。石瓢与竹的融合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作品将高洁、坚韧的元素相融合,既能紫砂壶的实用功能,也使其成为一件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艺术品。除此之外,贴花的设计也让此壶增色不少,贴花使作品更为精致灵动,壶身的叶片深深浅浅流露出动感与生命力,让这件简约的作品更加充满诗意与哲理。
作者:周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