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竹刻艺术;博物馆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引言
传统工艺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所关联的当代文化元素、展现的手工技艺智慧、传承的匠心精神,是铸造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石,也成为现代生活汲取灵感的源头之一。南京是一座“六朝古都”,也是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内坐落着诸多和非遗技艺紧密相连的博物馆,诸如,云锦博物馆、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等。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往往被认为是“经验”的传承,是动态的“活”的文化,这类非遗艺术的传承更应打破原有的文物静态保护收藏方式,积极探索文化链的传承与现代教育性传播。
竹,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意象与表达,对竹的追求表现着人们的自然情趣、审美趋向。明代中期竹刻成为一门专业性的工艺美术,以南京竹刻为代表的“金陵派”,成为中国竹雕艺术的璀璨奇葩。2009年6月,金陵竹刻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是一家以金陵竹刻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自肇建伊始,便肩负着守护江南文脉精魂的使命。这座以刀为笔的文化之馆,承载着五百多年金陵竹刻的艺术基因,更在新时代语境下探索着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范式。作为与嘉定竹刻双峰并峙的竹艺流派,金陵竹刻以“刀痕淡入青筠肌理”的浅刻技法而闻名,其简逸空灵的美学品格,彰显着中国传统造物“大道至简”的哲学智慧,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正在前人之路上,以金陵竹刻艺术活态传承为重任,努力探索新的传承路径。
在实践中, 如何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以博物馆为载体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也不断被涉及。本研究是基于对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的调研展开,通过实地走访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馆长谷正宏,在搜集、记录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获取了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手工艺传承路径与方式,在此基础上梳理和分析其发展路径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在当下强调文化自信建设和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深入研究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的发展策略,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陵竹刻的艺术特质
(一)技法体系与审美特色
金陵竹刻以浅刻、简刻风格著称于世,不追求精雕细琢,讲究自然情趣,极简雕琢。同时,金陵竹刻对圆雕运用颇为讲究,材质选择甚严,雕刻时善于因形取势,不多做人工修饰而古朴淡雅。金陵派擅长竹刻书法,使中国传统竹刻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金陵竹刻以“删繁就简”的审美自觉,在竹材与刀锋的对话中构筑起独特的艺术哲学,简刻的意象表达与简约的线条营造出言简意赅的艺术意境;留青技艺的应用,使得竹皮氧化后产生了色彩差异,构建出富有节奏感的视觉效果。
(二)多元文化价值内涵
从文化意象的表达层面看,金陵竹刻承载着丰富的意涵。一方面,它是文人精神的物质化呈现,作品中的山水题材常常体现出文人对“林泉之志”的审美向往;另一方面,它也是工艺伦理的具象化表达,如“节”纹样的运用,蕴含着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金陵竹刻的“金陵”更是地域文化的空间叙事的表达,竹刻艺术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手工艺中保留着南京地区特有的文化脉络与工匠智慧。
三、博物馆的创新实践
(一)党建引领下的传承机制构建
2023年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基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框架,创新构建“党建+非遗”协同发展模式。博物馆负责人以民间文化志愿者的身份,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播活动。走进党建机构、高校和中小学、社区等场所,开展系列讲座和文化体验活动。通过传授竹刻技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竹刻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引导青年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这种将党建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为竹刻文化的弘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依托馆内党建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双重平台,系统构建跨领域组织联建机制,形成“三维联动”实践体系:
在校馆合作维度,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经贸职业学院等高校建立常态化组织生活共建机制,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实现组织建设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政社联动层面,联合省市政企、高校、社区乡村等党支部开展主题联学,将竹刻技艺研习纳入党员干部传统文化素养实践行动;在社区协作方面,与扬州市江都区文化志愿组织建立党建联盟,探索非遗文化传播的网格化路径。通过这些共建活动,金陵竹刻博物馆与社区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了党建工作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同时,这种共建模式也促进了合作主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二)文化传承,提升品牌形象
博物馆着力打造“大美民间”这一文化品牌,策划并举办了诸多极具影响力的展览,“大美民间·刻意江南”江苏艺术名家系列展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展览以竹刻为纽带,将江苏竹刻与金陵竹刻紧密相连,有力地推动了两者的融合发展,为不同地区竹刻艺术搭建起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促进了竹刻艺术多元风格的碰撞与交融。
为推动竹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博物馆构建了多元的平台体系。成立“工艺传习所”,聚焦竹刻技艺的教学与培训,为传承竹刻技艺培养专业人才;打造“生活体验馆”,让观众能亲身参与竹刻制作,沉浸式感受竹刻艺术的独特魅力;积极拓展竹刻艺术传播实践平台,成立了金陵竹刻名家工作室、金陵竹刻传习所、金陵竹刻名家馆、金陵竹刻定山馆、吴门竹刻保护中心、扬州竹刻保护中心等机构。这些平台从硬件设施到专业资源,都为竹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在人才培养方面,博物馆构建起老、中、青“传帮带”的传承机制。馆内划分出青年竹刻作品、金陵竹刻名家作品、江苏竹刻名家及当代竹刻名家作品、当代金陵竹刻青年名家作品四个展览区域,重点展示江苏青年竹刻人才的创作成果,积极为新一代竹刻艺术家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鼓励和扶持他们成长。这一机制不仅确保了竹刻技艺的薪火相传,还充分激发了青年艺术家的创新潜能,为竹刻艺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助力节日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本地实践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促进优秀传统节日和民俗艺术融入基层社会,实现相关活动常态化、大众化、社会化,提升基层群众的参与度与获得感,成为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任务。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以及江宁区东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三方,基于对文化传承责任的深刻认知,经充分调研与协商,整合各方在文化资源、专业人才、社区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协同探索社区教育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模式。2023年度,“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围绕多个传统节日展开精心策划与实施《博物馆里过小年-春暖元宵团圆﹒幸福东山》《南农大民俗学研究所“二月二”传统节俗体验活动》《探索非遗,巧手庆祝——江宁区东山天环路幼儿园“三八节”活动》等一系列节日活动,为节日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在地化实践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与乡村发展紧密相连,博物馆探索非遗活化的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博物馆党支部联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扬州市江都吴桥镇志愿者协会联合党支部,在当地开展“基层党建与乡村文化治理、乡村人才与产业振兴党建共建”活动。活动双方共同建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站,搭建了传统文化教育平台。通过举办江苏省民间文艺志愿者艺术节展演体验活动,为乡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
四、发展成果与影响
在文化传承方面,2015年,2016年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先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和金陵竹刻非物质文化保护责任单位“金陵竹刻课程班”被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实践案例,为其他地区的非遗传承提供了借鉴经验。
博物馆的老、中、青“传帮带”传承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名青年竹刻艺术家在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连续多年在“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展及江苏省文艺大奖·民间文艺奖赛中斩获奖项,青年竹刻艺术家的作品分别荣获金奖、银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展示了青年艺术家的才华,也证明了博物馆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博物馆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活动以及参与非遗展演,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关注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成为宣传金陵竹刻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社会服务和乡村振兴方面,博物馆的公益活动和党建共建活动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通过社区和校园公益活动,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地传播,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在乡村振兴方面,博物馆的努力促进了乡村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了贡献。
参考同类博物馆运作经验与学术界相关研究来看,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项目的核心,在企业以商养文,以文促商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公益性与文化产业性并举的办馆理念,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企业支撑的发展路径。”蔡瑞勇等以开封博物馆为案例,论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博物馆的重要性归纳、总结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文化消费品方面做出的努力。刘守柔等在《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博物馆展示》中着重探讨历史类、艺术类博物馆传统手工艺展陈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展品应该同传统手工艺结合展示和传统手工艺在展现博物馆特色、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区域文化资源相结合。
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应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创新传承模式。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展示、线上教学等,拓宽竹刻文化的传播渠道。在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大公益活动的力度,同时,要深入挖掘竹刻文化的现代价值,将竹刻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开发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竹刻产品。
参考文献:
[1] 马建军.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7, (1) :11-14, 36.
[2]王彬.民办博物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的探索——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4,(01):54-59.
[3] 蔡瑞勇,郑海涛.浅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开封博物馆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为例[J].新闻传媒,2013(10):115-117.
[4] 刘守柔,俞蕙.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博物馆展示[J].博物馆研究,2009(4):13-16.
作者:谷正宏 张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