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作品“竹下听禅”艺术特色之解析

[日期:2025-03-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竹下听禅”,是一首诗,是“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是一幅画,是一幅静谧绝美的“竹下洗心,静坐听禅”图;是一种境,一种淡泊闲适、超凡脱俗的人生大境;是一把壶,是一把我们今天要说的“竹林听禅”壶。
  
  关键词:紫砂壶;竹文化;禅文化;竹林听禅
  
  “竹林听禅”这把壶繁荣创作源于钱起的《与赵莒茶宴》这首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诗中有竹、有茶、有禅,清风竹影,清茶一壶,疏影一片,蝉鸣一树,以白描的手法写竹下品茗听蝉的情景,读来却是“竹下洗心,静坐听禅”的高远情境,这就是诗歌艺术的力量。这首诗是这把壶的创作之源,也为这把壶的造型设计提供了的灵感。
  
  初见“竹林听禅”这把壶,很难不被它新颖独特又极具趣味性的外观所吸引,纵观紫砂壶的六百年艺术史,这样造型的壶也是不多见的,它的艺术特色强烈而鲜明,主要体现在多重文化意象的完美融合与当代形态的艺术表达和审美情趣的契合,本文将以此壶为例对这两点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的解读,进而探讨当代紫砂壶艺的创作特点,希望对当代的紫砂壶艺术的创作发展起到一定的研究作用。
  
  一、竹、禅、茶的三重文化意象
  
  “竹林听禅”,顾名思义,是以竹与禅为主题的壶艺作品,这两个主题在作品中的体现都是非常明显的,这就形成了于一把壶中有竹、禅、茶三重文化意象的局面。一件作品中若想体现多文化主题,关键在于挖掘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通过艺术的取舍进行有效的调和,放在紫砂壶的创作中,就是要通过造型的巧妙设计将不同元素进行完美的融合,使之融为一体,成为天作之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身在破岩中”的坚毅;是“袅袅孤生竹,独立山中雪”的高洁;是“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的风雅。禅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清静;是“竟日焚香坐,无心与是非”的出尘;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淡泊。茶是“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的闲适,是“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的满足;是“品茗谈天地,赏花语人生”的雅致。在中国的社会进程中,竹、禅、茶早已成为极具象征性与典型性的文化符号,虽是不同文化的承载,体现的却都是清静、雅淡、高远、豁达、自得的精神指引与人生境界。这便是它们精神内涵上的共性,这种共性让它们一起出现在“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中,出现在“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中,出现在“石碾轻飞瑟瑟,,乳香烹出建溪春”中,也出现在“竹林听禅”这把壶中。
  
  “竹林听禅”这把壶深入挖掘出竹、禅、茶三者的共性,将它们融于一壶之中,用造型的设计弥合不同元素之间不同的形态特点,达到和谐共生的效果,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并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二、探索契合当代形态的艺术表达和审美情趣
  

  在紫砂壶史上,竹与禅都是壶艺创作中常见到的素材。竹是非常具象的存在,以竹为主题的传统茗壶的脉络非常清晰,有竹段壶、竹节壶、竹鼎壶、斑竹壶等,禅更多的是比较抽象的文化体现,以禅为主题的传统名壶有非常直观的僧帽壶,也有以佛元素为灵感设计的莲子壶、荷花壶等,这些作品自问世便备受推崇,经世代流传至今,成为家喻户晓的紫砂传统名壶。众多的珠玉在前,再以竹或禅为主题的壶艺创作对外观的造型设计将是极大的挑战,因为这就要求作品既要能突出主题又要有自己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在当下这样一个审美水平普遍较高,追求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新时代下,只有让作品跳脱出以往的造型习惯,才能让人们有一个全新的视觉体验。这种常做常新的艺术追求是在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基础,,使壶艺造型体现创新性、富有创造性,也就是紫砂壶艺术发展之路上必要的传承与创新。


  
  “竹林听禅”这把壶不是简单的融入竹元素或者禅元素,而是于一壶之中融合竹、禅、茶的三重文化意象,将这三重文化意象都表现出来,且既新颖独特又具有较高的欣赏性与趣味性,就要满足人们审美意识中的共性认可与个性追求,契合当代形态的艺术表达和审美情趣,这对造型设计水平是极大的挑战。如图所示,“竹林听禅”这把壶既带着传统壶型的影子,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壶身呈圆柱形,壶嘴细长,均以竹为形制,壶身上还贴有一些竹枝竹叶,这样的壶身有借鉴到竹段壶的形制。整器成黄色,壶身上零地的散落着竹斑,这样的表面又有着斑竹壶的样子。壶把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端把或提梁,而是一种不规则的测把壶。说起侧把壶,人们一般会想到唐羽壶,不过“竹林听禅”这把壶的侧把也迥异于唐羽壶,它弯成一个直角并高悬于壶上,就像竹子的枝杈。这样已经比较独特的壶身上还有两个非常大的亮点:一是壶钮,二是壶把上的那只蝉。壶钮以两位佛者为形制,这两位佛者形态还不同,一位弯腰拜佛、一位跪地拜佛,简单的体态勾勒却是无声胜有声的虔诚,单是这壶钮就已经一幅禅意浓厚的画卷了。壶把上的那只蝉,有神的眼睛,轻薄的羽翼,栩栩如生,它在竹枝上向下探着头,我们在听蝉,它也在听禅。既是对“一树蝉声片影斜”之景的白描,又是以“蝉”通“禅”,以“蝉”听“禅”的写意,禅具象化了,禅意也出来了,“竹林听禅”的深远意境就有了。
  
  总结
  
  “竹林听禅”这把壶将竹、禅、茶这三重文化意象完美地集于一壶之中,带领我们进入“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的诗意之境,在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同时也给人们带去精神的指引与参悟。这件作品在借鉴传统名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穿插自己的创作思维与艺术风格,这壶有着我们熟悉的传统经典的影子,更多的是新鲜的艺术语言与视觉观感,契合当代形态的艺术表达和审美情趣。在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底蕴中,打造富有创造性的造型,体现当代壶艺的创新性思维,体现了当代紫砂艺人在壶艺造型上的深耕与探索。
  
  作者:季光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