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艺术;供春壶;花器;造型
一、前言
紫砂艺术自从诞生之日起便秉持着“美而实用”的创作理念,每一件紫砂壶作品都是美学与实用主义的交织。紫砂艺术发展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其文化积淀却远不止于此,似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都可以聚焦在一把小小的紫砂壶之中,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紫砂壶的创作不仅讲究造型上的精湛,更强调与人之间的活动关系。一把壶不是一件死物,而是在经久的岁月中慢慢形成岁月的积淀,壶随茶养,历久弥新,养壶的乐趣由此可见。时间赋予紫砂艺术温润与变化,这才是紫砂艺术最具有生命力的特质。因此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之下,紫砂创作不仅仅停留于器物的物理呈现,更希望通过紫砂作品,探索人与自然、人与器物、人与时间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本文笔者创作的作品《供春壶》也将融合传统工艺的精髓,借鉴自然形态的灵感,在细节之中雕琢灵动的韵律,使作品在质感、造型、意境三者之间达到和谐共生。本文笔者所创作的作品《供春壶》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应运而生,笔者将从其泥料、造型和传承意义这几个角度,揭示紫砂艺术在当代创作中的价值。
二、作品《供春壶》的泥料选择
作品《供春壶》为了还原树瘿的视觉效果,精心挑选段泥来进行创作。段泥的泥料微黄,如晨曦映照大地,温润静雅,自带一份含蓄而悠远的气韵。紫砂段泥中铁元素含量较少,因此呈现出独特的鹅黄色。其土质细腻坚实,富含矿物精华,赋予壶身独特的肌理与质感。紫砂段泥源自大地深处,历经岁月沉积,泥性稳定而透气,经过高温淬炼后,呈现出如秋叶初染的淡雅色泽,朴素宁静,却又暗藏温润光华,宛如沉淀千年的古陶,低调中透出深邃的美感。除此之外,段泥壶体表面隐隐浮现细微砂斑,触手温润,既有细腻如玉的质感,又带着砂岩般的微妙粗粝,与自然纹理相互交融,形成别具一格的视觉层次。因此段泥非常贴合《供春壶》的纹理造型,许多紫砂艺人们也都选择用段泥来演绎供春壶这样的作品。窑火的锤炼赋予段泥独特的光泽,在不同光影下展现细腻而生动的韵律,仿佛一抹被时光雕刻的温暖色调,令人爱不释手。茶汤滋养之下,壶身愈加温润,岁月的浸润让其更添风韵,展现出“壶养人、茶养壶”的妙趣,时光沉淀之美尽显无遗。
三、作品《供春壶》的造型设计
《供春壶》是紫砂艺术史上最早有记载的一件作品。它的造型非常独特,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意义,整器是对自然生命力的深刻诠释。相传供春仿照金沙寺旁千年银杏树的树瘿形状精心制作,壶表布满自然生长的褶皱纹理,斑驳层叠,缭绕成章。其形制敦厚周正,气质沉稳古雅,历来为世人所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供春壶的创作使得紫砂壶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器物,更是一件雅俗共赏的艺术品。
《供春壶》是一件典型的花器作品,壶上的每一寸纹理都体现出自然的无穷奥妙。从造型上来看,作品供春壶以自然树瘿为创作原型,整件作品就仿佛是自然的果实,经过紫砂的演绎更有一种经时光雕琢而成的韵味。壶体表面纵横交错的树纹褶皱仿佛岁月的沉积,呈现出独特的肌理美感。此壶采用紫砂段泥创作而成,微黄,在阳光的折射下更是展现出古朴的光泽感,在茶水的泡养之下更能展现出时光积淀的魅力。壶盖略微隆起,与壶身的树瘿肌理相互呼应,仿佛浑然天成一般。盖钮巧妙地塑造成嫩芽初绽的形态,也寓意着春日的希望。壶嘴短促而略带弯曲,从壶身自然伸出,如树枝自然生长而成。壶把自壶身上部自然延展而出,并在底部分叉成两枝,如同古树盘根错节的姿态,极具生命张力。壶身的树纹褶皱自然而随性,与树木纹理形成天然的契合,使整器仿佛是大自然孕育而成,毫无雕琢之感。藉外物之形,供春壶巧妙地诠释了人与天地、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整件作品的细节均取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给人以灵动之感。从整体上来看,《供春壶》既保证了紫砂壶严谨的造型工艺,又在视觉上给人以新鲜之感,完美实现了“赏用俱佳”的创作理念。
当代茶席文化的精髓,既非独饮时的寂寥,也非宴席上的喧哗,而是在“小”与“大”的和谐平衡中,映照出现代人对生活美学的深刻追求。现代茶席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小”能容纳亲密的陪伴,在于它的“大”能映照精神的共鸣。茶,不必盛宴之奢,只需一方小壶,便可生出温润绵长的情谊;茶席,不必繁杂铺陈,一席一器,便可沉浸于清雅之境,品味四季流转。作品《供春壶》以不大不小的体量,契合了当代人对“小而美”生活方式的向往,让一壶茶成为人与人之间恰到好处的纽带。
四、作品《供春壶》的传承意义
《供春壶》的创作本就是紫砂艺术中的一个奇迹。相传供春只是金沙寺中一位官员的书童,在闲暇之余偷偷和寺中的僧人学习做壶。供春凭借着一颗炽热而执着的匠心,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创作出了传世之作——供春壶。供春的创作精神为紫砂艺术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启了紫砂创作从自然中汲取灵感的先河。《供春壶》完全突破了当时茶具的造型,它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寺旁千年古银杏树的树瘿化作茶具,别出心裁。壶身的起伏、凹凸,仿若真实的树瘿,每一处凹凸的纹理都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蕴含着岁月静默流转的痕迹。根据现有资料记载,供春壶是紫砂壶发展史上的首件有记载之作,它不仅意味着紫砂技艺的开端,更在于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延续。因此对于今天来说,《供春壶》还是有着很强的传承意义。
笔者在作品《供春壶》的创作中,严格遵守了供春严谨的创作态度,壶身上的每一处肌理纹理都力求自然,以仿生之法展现自然之美。并且笔者深知,这件以自然为灵感的作品它还浸透着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崇尚与追求,因此在此壶的创作中,笔者还怀揣着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生动地诠释出来。对于当代的紫砂艺人而言,《供春壶》并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紫砂壶作品,它还积淀着紫砂创作中最重要的精神——道法自然、开拓创新。对于这件经典作品的再创不仅仅是对紫砂艺术的传承,更是在传统的目光下重新审视创新的意义。供春特立独行,将紫砂与自然形态结合,创作出供春壶。我们当代的紫砂艺人也应当将创作的目光诉诸紫砂之外,去探索更广阔的创作天地,让紫砂艺术能够持续地焕发出新的光芒。
五、结语
《供春壶》的造型追溯古法,摹古而不泥古,形神兼备,既承袭了自然的原生美,又赋予其新的韵律,使之跃然案端。《供春壶》的整体造型质朴无华,原始自然,宛如天地间一棵静静伫立的古木,既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哲思,也传递出一种宁静、内敛、禅意悠远的意境。笔者在作品《供春》的创作中,也深刻地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件紫砂壶,更是一种对自然、生命、时间的深沉思考。从造型上来看,其外形苍古厚重,充满历史感,其神韵含蓄隽永,流露出东方美学的深远意境。正是这一份不事雕琢、回归本真的造型设计,使《供春壶》成为紫砂壶艺术的经典之作,在千百年的岁月流转中,依旧散发着隽永的魅力。它既是茶器,也是修心之物,让人在品茗之余,感受到天地的辽阔、时光的沉静,进而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体悟“意在言外、形神兼备”的东方美学。
作者:葛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