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圆”中探索的紫砂工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日期:2025-03-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中国传统紫砂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星。传统紫砂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而《汉圆》壶更是如此。作为传统紫砂光素器的代表作,它既是对历代传统器物美学的致敬学习,同时可以体现出紫砂陶艺家勇于创新的创造力。通过本次的探索研究,从传统器型《汉圆》壶中发掘更多紫砂工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紫砂工艺 汉字文化  器物美学
  
  中国传统紫砂工艺,是中国工艺美术体系中十分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整个传统紫砂工艺发展史,离不开历代紫砂技艺传承人的研究与创新。在紫砂文化的发展中,江苏宜兴的紫砂陶艺最为著名。紫砂文化的发展以紫砂壶的创新发展为核心载体。在传统紫砂工艺的发展中,融合了各种工艺美术的制作工艺,以及相关文学内涵与史料。通过历代文人墨客的书画、篆刻等艺术形式的加入,使得传统紫砂工艺日益完善。在传统紫砂工艺的发展中,不难看出不同时代的紫砂艺术作品,体现了属于当时哪个时代的文化的底蕴和独特审美。通过对中国传统紫砂工艺的历史研究可以发现,紫砂工艺起源和发展以宋代雏形紫砂器,初现于宋代。那时的紫砂壶工艺较为粗糙,只用作实用器,常用于煮水或者用于储物功能。到了明代,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日益成熟。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壶的制作,被称为紫砂壶作为一种单独的工艺品类被发现,因此供春壶也被称为紫砂壶的鼻祖,它的制作,开创了全手工制壶的历史先河。后由紫砂艺人的参与,如时大彬、李仲芳等,推动了传统紫砂壶由单纯的实用器慢慢转化为具有艺术性表达器物。到了清代,传统紫砂工艺来到了鼎盛时期。陈鸣远、邵大亨等名家辈出,他们制作的紫砂壶器型多样且各有特色。不仅如此不少文人雅士将诗、书、画、印等元素与紫砂壶相结合,逐渐地紫砂壶成为文人案头实用雅玩的文人器。到了近现代后,传统紫砂工艺迎来了新的传承,顾景舟、蒋蓉等大师通过对紫砂制作技艺的完善以及对紫砂工艺的深入研究,将传统紫砂工艺推向工艺美术的新高度,那个时期的作品,百花齐放,制作出来的紫砂壶作品兼具传统工艺的前提下,融入了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设计。
  
  探究完中国传统紫砂工艺的发展,来进行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历史研究。
  
  首先中国传统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承担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元素,传统的汉字文化从甲骨文到简化字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起源和早期的文字形态为甲骨文,始于商代,为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汉字体系,那时的文字多刻于龟甲兽骨,用于占卜记事。到了西周至春秋时期,文字逐渐转变为金文,常铸刻于青铜器,代表性的为毛公鼎、大盂鼎,字形庄重,笔画粗犷。到了秦代,文字逐渐转变为小篆,秦始皇开始推崇“书同文”的政策,统一文字,由李斯创小篆字体,线条圆润对称,统一文字的这一政策,极大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到了汉代,文字逐渐转笔为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来。笔画平直方折,代表作为《曹全碑》,奠定现代汉字基本结构。到了魏晋至今,文字逐渐转变为楷书,钟繇、王羲之等推动楷书定型,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到了20世纪,简体字敲定并改革,在历代的文字的发展中,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哲学与审美。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
  
  汉字的演变,标志着我国的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且汉字蕴含的意义也非同一般。作为传统器型中的经典作品,《汉圆》壶。其中内部蕴含的内涵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实用器功能,更多的是其中凝聚了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趣与人文精神。
  
  研究《汉圆》壶,避不开研究中国传统汉字文化。首先不得不去研究其中“汉”“圆”两字的内涵,通过对历史哲学的探索,发现“汉”的文化寓意非同一般,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汉”并不是特指汉代,而是借汉代工艺下的器物之美,既大气简练,来表达作品对质朴质感的追求,这与紫砂泥料的特征相得益彰,紫砂泥料自带的古拙之气刚好呼应此特点,古朴雄浑,返璞归真。不仅如此,汉代作为礼制文化的成熟器,可以暗喻《汉圆》壶中的秩序感以及稳重感,体现出儒家“器以载道”之内涵。其次是“圆”的含义,在说文解字中讲到,“圆”的哲学代表着“天圆地方,道法自然”,因此传统紫砂光素器《汉圆》壶以“圆”为创作基础,呼应历代王朝“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将圆象征着天道的循环发展,其内涵包罗万象之大气运。同时暗含道家理法“道法自然”,因此在其壶身多以浑圆为主。同时“圆”又代表着圆满、和谐等中庸之道,在儒家思想中“中庸”是十分重要的内心需求,讲究一个不偏不倚的平衡,因此在此壶中多以对称均衡的设计手法。同时“圆”代表的佛家思想的禅意,表现为大圆满等等,因此汉圆壶多以简洁的造型与相对的实用功能来进行外观设计。
  
  研究传统器型的发展中,可以得出在传统光素器中,汉圆壶属于标杆之一。首先汉圆壶的雏形追溯至明代紫砂初创期,成熟于清代,历经数百年演变,始终未被时代审美淘汰。算得上是经受过历史洪流考验过的传统壶型,其制作工艺既拍打成型,沿用至今。其中汉圆壶中要求紫砂技艺制作者要做到壶身饱满,这也是紫砂制作者入门的第一步,对线条的把控和重心的把控十分严格,在传统汉圆壶的身上体现了紫砂光素器的“圆、稳、匀、正”这四大审美要求,这四大要求同时为后面传统紫砂光素器的发展提供了技艺标准,因此根据史料记载,后世许多创新壶型(如“莲子”“掇只”)均以它为造型基础演变而来。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汉圆壶属于一个文化审美的浓缩产物,其中蕴含着“儒家礼制”既“君子比德于玉”的伦理观,因此常见的壶身并无过多装饰,以紫砂本身的材质美以及全手工的线条美来传达。同时蕴含着“道家道法自然”之内在品质,壶体浑然天成,呼应道家“大巧若拙”的哲学,也是文人墨客道法自然的物化象征。而且蕴含着“雅俗共赏”的优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汉圆壶既可用于市井茶肆,也可置于文人案头,其简洁造型跨越阶层与时代,成为紫砂“雅俗共赏”特性的最佳注解。
  
  通过以上对传统汉圆壶的研究,回归本次创作的《汉圆》壶,在原料上采用原矿紫砂泥全是手工制作而成,壶身顺应传统汉圆壶的壶身特点,饱满圆润,同时加入对现代线条主义美学,壶身更显饱满立体,线条感加强。在壶把的外观设计上采用传统耳型端把,实用性强,拿取融入人体工程学原理,更加方便使用。在壶嘴方面与壶把遥相呼应,采用圆柱形三弯流,出水爽利的同时,加强与壶把的协调性,更显整体。壶盖与壶口严丝合缝,体现传统紫砂工艺的精致特点,壶钮为传统的桥钮,与整体壶身相得益彰十分自然。整体看起来线条明确、流畅、自然。这使得汉圆壶既是饮茶工具的同时,也具备艺术品的独特魅力,在本次的创新设计中加强了对 “实用”以及“审美”两方面要求。壶嘴出水流畅、壶把持握舒适,表达出对技艺的“知行合一”的实践理论。
  
  通过本次对汉圆壶的研究以及再创作,发现作为紫砂陶艺家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优秀的文化内涵。汉圆壶的造型便是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来的,借鉴青铜器、陶器等古代工艺美术类器物外观特征,做到大道至简的理想状态。同时融入对紫砂材质认知以及对传统紫砂手工艺再次创作,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紫砂工艺制作技艺的结合下,更好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因此在目前的时代发展中,我们作为紫砂技艺的创作者、继承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文化自信,尽管现代生活中,各种国外的价值观以及审美不断地冲击的大众审美,我们更应当拿出作为传统手工艺制作者的那颗进取心,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紫砂创作之中,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者:郭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