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器到收藏品的符号重构:紫砂"墨林壶"在文化记忆与技术创新中的双重转译

[日期:2025-03-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中国传统紫砂壶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正在迎来传统与创新的交织点,在这个时代中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与市场活力并存的特点。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紫砂壶,其内部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缩影。在发展飞快地今天,传统的紫砂制作工艺与外观设计都面临着一定的冲击。目前快节奏的文化传播,以及产品化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紫砂工艺这一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播紫砂文化?挑战和机遇往往都是共存的。如何完美地应对这一挑战,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至关重要,紫砂壶作为收藏器的一种,其独特的收藏内核便是我们创新需要抓住的重点。
  
  关键词:传统与创新的交织点 中国传统文化 挑战和机遇
  
  日益变化的今天,中国传统紫砂文化迎来了传统与创新的交织点。中国传统紫砂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瑰宝,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在于“泥、工、器、用、艺、文”的深度融合。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点上,我们传统紫砂文化一方面需要兼顾传统紫砂文化发展的传承,另一方面需要对现代时代需求给予新的创新回应。首先我们需要抓住紫砂泥料的特殊性,即原矿泥料的不可替代性。宜兴本地的黄龙山紫砂泥的稀缺性是中国传统紫砂文化得以稳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进行传统的选矿挑矿,再到炼泥的“古法”,如露天风化、手工捶打等等工序,一定需要严格的的传承与保护。以此来抗衡工业化泥料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美学的原材料破坏。坚持使用原矿泥料,以保证紫砂作品特有的质地以及相对应的盘玩包浆效果。其次在传统紫砂工艺的传承上,严格传承全手工制壶的创作技法。将“拍身筒”“镶身筒”等技法得以不断勤加练习,例如早期顾景舟在紫砂壶制作上提出的“形、神、气、态”四要素,需要通过师徒制进行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进行为后辈紫砂手艺人的培养。紧接着要注重紫砂壶作为文人器,需要传承这一文人精神,并且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以及运用新方式表达。例如明清时期陈曼生,他开启了书画陶刻这一艺术表达融入紫砂文化之中,使得传统紫砂发展得以更加进步。更具目前时代的发展可转化为与当代艺术家合作等等。例如当代艺术家徐秀棠将甲骨文与抽象雕塑结合,赋予传统紫砂器型融入新的哲学意涵。从而创新,突破了紫砂工艺发展的路径。最后需要利用现阶段的科学技术进行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例如对材料进行科学的谨慎革新。可以尝试在保留紫砂本质特性的前提下,研发耐高温复合泥料,从而加大紫砂器皿的使用场景。或开发新型的环保烧制技术,但在进行售卖时候必须明确标注为创新泥料,与传统紫砂作品做区分,找到合适的两者市场定位。不仅如此,传统紫砂工艺发展还可以借助
  
  3D打印技术,用于制作等比缩放模型。例如复刻历代优秀的紫砂作品为学习参考资料,辅助紫砂手艺人进行精准塑形学习。对新技术的运用来达到更好的发展,这何尝不是一种创新?何尝不是一种传承?当然在使用功能场景上,可以进行多方面融合,在了解紫砂特征的前提下,发现新的适合现代人需求的紫砂器皿,通过对不同使用场景,创作出各种适合且保留紫砂特征作品。从而加大紫砂器皿的曝光量,这样可以使得更多的现代人了解紫砂这一特殊材质,从而反哺与紫砂壶的发展。通过加大紫砂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入,来更好地使传统紫砂文化被发现,被认可,被广为流传,这样方可化解危机,将紫砂文化作为我们紫砂手艺人,进行顺应时代发展的机遇。
  
  本次创作的《墨林》壶,它的前身不仅是紫砂壶艺术的高峰点,更是文人紫砂壶传统器型的缩影。同样《墨林》壶的诞生,见证这紫砂器皿慢慢由实用器转变为文人器的转折,同样是走向收藏器的起点。
  
  那么在本次,我们将讨论如何去将发展紫砂壶作为收藏系的内核。首先通过
  
  通过研究紫砂传统器型中发现,在历代的紫砂壶发展中《墨林》壶这一传统器型在紫砂壶的外观以及价值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通过研究《墨林》壶这一传统器,发现其文化内涵浑厚,而且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设计融入了传统紫砂光素器制作工艺与文人的审美相互借鉴,标志着紫砂工艺与文人审美的首次深度融合。
  
  通过对《墨林》壶这一传统器型的历史研究发现,这一器型的外观造型和比例存在鲜明的特点,在壶身造型方面以简练的几何形为主,如扁圆形、筒形或六方形,强调线条的流畅与整体的稳重感,体现明代文人壶的素雅气质。整体沿用明代艺术风格,简单大气。在壶体的比例上匀称,同时注重重心偏低,注重视觉上的平衡,具有实用性同时又满足文人的艺术性需求。同时在壶嘴的设计上多设计为一弯流或三弯流,出水爽利的同时与壶身线条自然衔接。在壶把的外观设计上多呈耳形或倒耳形,线条圆润,持握舒适,极具实用性的同时与壶嘴形成对称呼应。在壶钮的外观设计上,其造型常以简洁为主,常见为桥形钮、珠钮或仿生钮等与壶身主题呼应。在壶盖与壶口部分多以契合严密,盖沿宽窄适中,从中体现传统手工艺人对待工艺的精准要求。紧接着在研究此类传统壶型在泥料的选择上以紫泥、朱泥或段泥为主。以全手工工艺高要求制作,其蕴含着文人雅趣的同时,常寄托文人情怀。
  
  通过对“墨林”二字的历史研究发现,“墨林”一词与明代文人项元汴(号墨林)密切相关。通过了解他的人物背景发现其家族曾富甲一方,而他本人毕生致力于书画、古籍、文玩的收藏。所藏历代名迹冠绝江南,是中国艺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收藏家、鉴赏家,其审美趣味与定制需求对紫砂壶的文人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相传明代的紫砂器中可见“墨林堂”“天籁阁”等款识,推测为项氏订制或收藏的器物(如“项子京款”紫砂壶),这类壶后被统称为“墨林壶”。以此可见在这一阶段,明代的文人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艺术追求,开始用自己的生命进行对实用器的进一步设计。
  
  那么何为文人器呢?文人气简单来讲,就是以文人为创作主体或服务对象的器皿,被称为文人器,因此在本次《墨林》壶的创作中,首先明确这一传统壶型源于明代的文人器,因此在制作时应当切记顺应明代工艺品的特点,简洁、大气线条感强等。
  
  因此本次制作的《墨林》壶在壶身方面为椭圆形,融入现代化时审美特点,由上往下过渡自然,整体壶身稳重,线条感强。在壶把的设计上沿用传统器型的倒耳形端把,利用手工工艺处理使其拿取自然舒适。在壶嘴上采用三弯流,出水爽利,壶盖与盖口严丝合缝,体现出现代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在壶底采用假底与壶盖相呼应,更显干练。壶钮为珠钮,拿取便捷的同时,与壶身相呼应,憨态可掬。整体壶型线条自然干净,既不脱离传统《墨林》壶的外观特征又一次融入了现代审美,同时加强整体的简约大气的特点,呼应明代设计特点。做到集传统与创新一壶之长。
  
  现代社会紫砂壶的外观发展日新月异,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械化和半手工等各种机器融入到紫砂行业,使得很多人慢慢地模糊了传统手工艺的概念。因此作为紫砂陶艺继承人的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设计,创新与艺术跨界。让更多的人去发现我们紫砂艺术之美。不被现代工艺反噬,而是加强对现代工艺的运用,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来推广传统全手工紫砂壶的魅力。可加强对现阶段的工艺的学习来进行对紫砂壶的辅助设计。例如3D打印、建模等等,可以减少试错时间,通过软件不断地进行设计推敲,创造出属于现代人的收藏器。
  

  目前现阶段的紫砂壶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是传统慢工艺对抗工业化快消费,作为紫砂技艺传承人,不仅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适应现阶段的发展,更应该利用好身边资源进行紫砂壶外观设计的再次进步。唯有此才能更好地去传播紫砂文化,要善于运用目前优秀的文化传媒途径,将属于现代化的紫砂壶收藏品更好地展示在大家的身边,从而推动紫砂文化与传统文化发展。


  作者:郭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