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梁壶的匠心传承:无尘提梁的造型美学与文化哲思

[日期:2025-03-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历代传统紫砂器的发展中,值得一提的便是提梁类的紫砂壶。其在整个传统紫砂壶的艺术发展中,具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象征和艺术价值。历史中苏东坡与宜兴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渊源,他在此对宜兴紫砂壶的外观设计发展有着很大的带动作用。在本次的紫砂壶《无尘提梁》中既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美学的思考,同时打破常规紫砂光素器的特征,融入了相关花器与神话美丽传说美学。
  
  关键词:提梁类紫砂壶、传统文化美学、紫砂光素器、花器与神话美丽传说美学
  
  设计本次作品前夕,通过对传统紫砂壶的发展历史进行探索研究,在传统紫砂器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传统紫砂器分别为光素器、花器、方器、筋纹器等等,在制作技法上多有变化,但传统紫砂器皿的制作方式都以全手工制作而成。在不同的紫砂器外观设计发展中,发现壶把的制作有着显而易见的区别,紫砂壶在历史的发展中,在最开始是作为实用器发展,因此在壶把的设计中,前提便是方便使用以及不烫手既隔热的效果。因此更具这一条件,在紫砂器的发展历程中,壶把逐渐形成以端把、提梁、横把以及其他特殊把式(通过加厚两边等等),但随着时代以及文人雅客对紫砂器物审美要求的加强,壶把逐渐融入了很多独特的艺术审美以及不同的艺术表现,在历代文人雅士对传统文化的艺术追求不断加深,使得紫砂壶在外观设计上也被融入了相对应的文人雅士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哲学理念。
  
  通过在历代紫砂壶拿取方式的推敲中,敲定制作的紫砂壶为提梁把。更因为宜兴苏轼的历史渊源,更加明确这样选择。因此对提梁类紫砂壶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首先提梁类紫砂壶是对历史发展的传承以及文人雅趣的物化体现。在紫砂壶外观的历史发展中,提到紫砂提梁类紫砂壶,便会想起苏轼(苏东坡)的传说。苏轼对提梁紫砂壶的设计有着独特的贡献,因为苏轼对紫砂壶的使用频率极高,因此对其外观有着自己的审美要求,这无疑为当时的紫砂壶添加了许多文人气,更具由苏轼为首的文人对茶文化的欢喜,对煮茶方式的研究,以及对器物欣赏的独特雅趣,使得北宋时期的紫砂器的发展逐渐转变为文人器。明清时期以后,紫砂匠人与文人墨客将苏轼的形象融入紫砂文化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历史传说。
  
  首先便是相传苏轼在宜兴讲学的时候,为了自身煮茶好用,设计了一款以竹枝为提梁,壶身饱满圆滑的煮茶器,以此可以轻松挂在松枝上进行煮茶方便使用,后由当时的紫砂艺人改良为紫砂提梁壶。虽然只是传说无史料记载,但这无疑是紫砂外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梁壶便成为文人的一种符号性的表现。同时高挑的提梁造型与壶身的比例,契合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清雅”“空灵”之美,侧面烘托出历代“器以载道”的文化哲学思想。因此更具这一历史渊源,使得后期的文人墨客多以提梁为拿取方式,进行对紫砂壶外观的设计。同时提梁壶的工艺难度较大,在制作提梁壶时,提梁需要与壶身分开制作后进行衔接处理,既要考虑其整体的协调性又要考虑力学的稳定性。不仅如此要保障壶身与壶把的线条感流畅自然。对泥料本身的选择上难度加大,不仅要考虑其收缩率,而且对烧制温度的要求也极高。因此一把优秀的提梁壶,是对紫砂匠人的一大考验,渐渐的能够做出一把优秀的提梁壶,通常会被视为紫砂匠人技艺高超的证明。提梁壶在空间上自然形成虚实对比,将提梁与壶身之间的留白为虚空间,壶身为实空间,十分考验紫砂匠人对造型的把控,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计白当黑”的美学理念。如何处理虚实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其达到内在平衡,这也无疑是对紫砂匠人的考验。
  
  提梁的形式多样,本次的提梁为何以圆形提梁,这无外与对中华传统文化美学的进一步认知以及寄托相关设计美学。首先圆形提梁在提梁类紫砂壶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圆形提梁以流畅自然的闭合形弧线构成,与壶身的几何形态相呼应,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在工艺难度上,圆形提梁更是非同一般,这要求紫砂匠人在制作时要精准泥料的收缩比,这无疑是考验紫砂匠人对紫砂泥料的了解以及对工艺的了解,因此一件圆形提梁通常被称为紫砂匠人制壶技艺的试金石。同时“圆”又代表着圆满的哲学隐喻,圆形提梁的闭合状态恰似象征“周而复始”,契合儒家的“中和”之道。同时也是文人雅士对美好生活的意向,具有一定的文人雅士的符号感。同时在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讲,圆形的提梁更加方便拿取,实用性极高。同时圆形提梁的重心稳固,贴合文人的处事不惊之感。圆形提梁因其形制的纯粹性以及相对应的哲学,更加贴切“大道至简”的东方智慧。
  
  在壶身部分采用传统的紫砂光素器的制作手法,为此在制作前期对紫砂光素器进行研究。紫砂光素器作为紫砂艺术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其纯粹、简约的造型设计语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传统紫砂光素器的工艺智慧,首先传统紫砂光素器中的“光”字,代表的是紫砂传统制作技艺中的明针技艺便是在紫砂壶制作后期使用牛角片以及其他物体进行反复刮压胚体的行为,可以使得坯体光润如玉,从而更好地体现出紫砂泥原料之美以及其独特的天然肌理与光泽。其次是“素”字,素指的是器型本身的独特美感来替代前提的装饰语言,将紫砂原本的美通过拍打成型的方式,将紫砂壶形成的线条张力以及独特美感体现出来,追求紫砂最原始的美感既大巧若拙的审美境界。同时传统紫砂光素器在历代的发展力暗合众多相关文人雅士的精神内核,既处事不争、宁朴勿巧等文化特点。
  
  在壶嘴的设计上,本次设计融入对花器的制作的理解与神话传说美学。中国传统紫砂花器在外形设计上多以大自然中的万物相联系,做到从现实中来的同时加入紫砂匠人的艺术修饰。在设计上,融入凤凰元素的融入。首先凤凰在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象征阴阳调和,被视为阴阳两气的化身。其次,在历代文人雅士的文学作品中,凤凰常为文人风骨的物象标志。文人多以凤凰比喻高洁的志向,例如李白“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自比凤凰非俗物可养;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以凤凰翅喻精神共鸣。更多的是在民间文化中,凤凰被誉为吉祥之物。在许多饰品以及古代图腾中也相继表现,被奉为祈福、辟邪之物。因此凤凰这一形象,无疑是中国文明精神史的缩影。从先秦的“天命使者”到儒家的“道德图腾”,从皇权的“性别符号”到民间的“吉祥瑞鸟”,其形象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但是最终还是表现出中国人对和平,以及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回归本次设计的提梁壶,名为《无尘提梁》。在壶身的处理上以传统椭圆形的光素器壶身为主,通过全手工拍打成型,张力十足。在壶盖的设计上暗合壶身饱满雅趣,壶盖与壶口之间严丝合缝,体现出工艺的精益求精。在壶钮为传统滴钮,在方便拿取的同时,与壶身遥相呼应,壶把为圆形壶把,与壶身的线条相互连接,两者衔接处过渡自然的同时,提梁与壶身之间形成的虚空间与壶主题实空间,相互对照,充满意境之美。在壶嘴的处理上,将凤凰元素加入其中,更显趣味性。整体光感十足,壶型沉稳大气,暗合文人风骨。
  
  《无尘提梁》中的“无尘”二字,一方面为字面意思,指的是在制作过程中一尘不染,既在制作流程中以纯粹的紫砂壶技艺进行创作,在烧制中采用传统烧制方式。另一方面指的是其内在的精神追求,极简主义的运用呼应“无尘”概念的纯净感,其次暗合制作期间的内心是很纯洁很平静,契合文人之气。
  

  通过本次设计的《无尘提梁》,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探索。在做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作为紫砂匠人的我们,更应当去深入探究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目光转移到历史发展当中,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紫砂创作中,从而刚好地推动紫砂文化的发展。


  作者:江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