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趣壶:紫砂筋纹器的田园意象与文人归隐

[日期:2025-03-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紫砂壶作为宜兴丁蜀镇的一张闪耀的名片,它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停地更新迭代,历代传统紫砂手艺者都在于运用对美学的想法,对自己的紫砂作品进行创新创作。但在行类总体可分光货、方货、花货三大类,而本次创作的《瓜趣》便是属于经典的筋纹花货作品。紫砂花货大部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以及模仿,蕴含着陶艺家向往回归自然质感。通过作品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与自然内在联系。通过本次《瓜趣》的赏析,我们来探讨本次作品与历代文人墨客回归田野之心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紫砂筋纹器 贴花工艺 文人归隐
  
  中国传统紫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代表,其内在的发展与创新创作密不可分。在当代这一时代发展洪流中,创新创作不但是对传统紫砂文化传承的必经之路,更是将紫砂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抓住现代科技进步这一特点,要学会利用现代这个时代的高科技,例如利用网络进行对传统紫砂器物的考察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为自己的设计作草图,用现有的建模软件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图纸的推敲,减少创作时间的浪费。通过对历代紫砂文化资料的网上搜集,进行便利地学习。
  
  中国传统紫砂壶的分类中,将紫砂器型总共分为三大类,即光素器、筋纹器花器。而本次创作的是筋纹花器这一品类,在严格意义上来讲其不是独立分类,而是传统紫砂筋纹器与传统紫砂花器的艺术融合,既表达了紫砂花器工艺中所蕴含的自然意象,同时也是对筋纹器当中几何美学的艺术表达。可想而筋纹花器在中国传统紫砂器中的历史地位。首先传统紫砂花器的创作,是以大自然中的物体为创作点,例如竹、梅、瓜果等,为核心设计点。紫砂花器强调对自然界器物的提炼与细节的把控。而传统紫砂筋纹器的外观,则是多方寸之间几何形的空间分割。例如菱花、菊瓣、瓜棱等器型,其追求制作时对线条的对称性与韵律的掌控。两者在分类上本应该是属于平行类别,但本次创作的《瓜趣》壶,因具备筋纹器的秩序感以及与紫砂花器的自然意象之美,因此被称为筋纹花器,成为紫砂届跨类别的艺术存在。“筋纹花器”的出现,代表着的是对两者融合性创作的代表。例如《菱花壶》以六瓣菱花为设计亮点,加以筋纹器制作出壶身的骨架。而在壶钮、壶把上辅以写意花卉的紫砂花器制作方式,进行装饰。此类作品既遵循筋纹器的设计制作规则,又融入花器的自然审美,模糊了传统分类边界。这使得其工艺难度极大增加,筋纹花器对传统紫砂匠人的技术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在泥片拼接时保证筋纹线条的连贯性,同时兼顾仿生细节部分对其生长方向的生动性。例如明代著名陶艺家时大彬,他的《玉兰花六瓣壶》便是以六方筋纹器的制作方式为壶身基础。壶嘴以花器的制作方法,陶塑为花苞形状。壶身浮雕花瓣的肌理感,在中国紫砂器的发展历程中,被誉为“形理双绝”的作品。
  
  根据对紫砂花器以及紫砂筋纹器的发展历史研究,首先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参与紫砂外观设计后,筋纹花器变成了一种对 “以器载道”思想的传播物化物。如著名紫砂匠人陈鸣远的《束柴三友壶》将松、竹、梅枝干以筋纹形式捆束,既含“岁寒三友”的内涵象征意义,同时又展现几何分割的秩序美,符合文人对“道法自然”的哲学观认同观。其次筋纹花器的文化价值,便是沟通了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桥梁。加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筋纹花器是紫砂史上最早的创新实验之一。宋代茶器已有葵瓣、莲瓣等筋纹雏形,至明清发展为成熟体系。当代作品如顾景舟的《松鼠葡萄十头套组》,以葡萄藤筋纹串联写实松鼠雕塑,延续了这一传统。逐渐地变为现代紫砂匠人的设计灵感来源,当代匠人通过解构筋纹逻辑,赋予花器新生命。
  
  为此本次《瓜趣》也是对此的新理解。在设计过程中去了解传统的紫砂花器,首先在形态上,大部分是以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为主。纵观历代制作紫砂花器的陶艺家,他们以不同的创作手法进行对紫砂花器的制作。为后人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紫砂花器作品。因此紫砂花器在中国传统紫砂创作中,拥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创作前期通过对历代紫砂花器陶艺家的研究,清楚地认识到紫砂花器的创作,大多来自田野也出自田野。因此十分考验紫砂陶艺家,对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的观察和捕捉能力。更加考验紫砂陶艺家的塑造能力。为此在本次创作《瓜趣》时,更多的时间是进入充满野趣的田野中寻找灵感。当我们置身于大自然时,我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阵阵虫鸣、鸟叫,阳光洒在大地上呈现一片金黄,不由得内心升起一阵暖意。而南瓜作为中国传统可食性植物,遍布广,出现在各种文人墨客的笔下。南瓜自然质朴的这一特点,与历代文人墨客的精神内涵相吻合,常常被冠以淡泊、隐逸、坚韧等艺术特征。逐渐成为文人心境的物化的代表性物体。
  
  通过对南瓜内涵的研究发现,南瓜代表着田园雅趣既回归山野、归隐山野的这一意向。南瓜其藤蔓的肆意生长和果实的饱满圆润无不表现其不拘小节,再加以南瓜大多以生在篱笆院的角落,在文人的纸笔之下,南瓜是“归去来兮”的代表符号,因此表达其返璞归真这一特点。在清代文人郑板桥笔下的 “一畦菜甲雨中绿,半架南瓜霜后红。”更是将南瓜入诗,将在田园劳作升华为淡泊名利超脱物外的美学意境。同样的南瓜外观的朴实,更是吻合外拙内秀这一特点,同时暗喻才华收敛、处事不惊的做事之道。其次南瓜更是秋实的代表,成为文人笔下“岁寒守拙”的象征。更有意思的是南瓜藤看似柔弱,却能攀岩附壁、蜿蜒生长,文人借此隐喻逆境中的韧性。
  
  因此本次创作的《瓜趣》以“南瓜”为主要设计元素,在紫砂泥料的选择上,同样选择更贴近于南瓜本身的色彩的黄金段泥,为本次创作的原材料。同时在制作前期,通过对不同紫砂泥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呈现效果,最终敲定本次烧制的温度带来的紫砂泥发色,从而更好地表达本次作品。
  
  在本次全手工制作《瓜趣》时,沿用了对传统紫砂花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另一方面加入了自己对紫砂花器制作的理解,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花器的制作工艺。本次作品《瓜趣》在壶身方面加入禅意哲学,便是“圆满之境”,壶身为饱满的“南瓜”状,采用筋囊器的紫砂全手工制作法,将其拍打得圆润饱满。壶把为自然舒展的藤蔓状的端把,不仅使用效果佳而且象征坚忍不拔的精神,与南瓜主题更加贴切。壶嘴为南瓜叶包裹状,十分雅致。壶钮为南瓜蒂状与自然界的相似,十分生动形象。在壶身部分融入贴花工艺,将南瓜叶与藤蔓自然贴在壶身上,宛如自然生长一般,其中手工贴制的七星瓢虫最为可爱,有趣且自然地落在壶身上,使得整体更加充满野趣,使得《瓜趣》更加赋予生机。
  
  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有着归隐田园之心,为了寻求内心的真谛和感悟,通常多以在大自然中寻找生命的哲学。本次的紫砂作品《瓜趣》同样如此,通过本次的紫砂作品的创作,更多地让大家能够通过本次作品,了解到我们美丽大自然,从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脚步。在自然界中驻足,去欣赏去了解真正的大自然。寄情于物,本次作品也同样将我的内心想法寄予其上,希望通过本次作品,来使得使用者感受那份属于方寸之间的田园雅趣。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回归于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内心的那份田园雅趣,去寻找自己内心所向往的生活,为此努力而奋斗。
  

  作为紫砂陶艺家,尤其是作为紫砂花器全手工制作者的我们,更应当去加强观察能力,更应当走出工作室,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进入大自然中寻找灵感,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发现,寻找灵感。最终用感悟到的灵感反哺于我们的紫砂作品之中。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有趣味,更加有生机。因此希望我们作为传统紫砂陶艺的传承人,更应当加强自己的创作能力,善于挖掘自然界事物背后的哲学,去感悟其表达的内在含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作品,融入到自己的紫砂制作技艺之中,将我们的紫砂作品注入灵魂。


  作者:吴飞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