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紫砂文化的发展中,常以融入文人雅客对美学的研究来加强整体的文人器。而中式园林设计中所蕴含的道法自然、虚实相生、诗画意境等等核心哲学与美学,同样充满着神秘色彩。为此本次创作的作品《龙吟壶》是对两者的相互融合创新,不仅在外观上加以特殊的中式园林设计元素,同样地融入紫砂材质本身材质之美以及全手工工艺之美、烘托其独特内涵之美。
关键词:中国传统紫砂文化 文人器 中式园林设计 融合创新
中国传统紫砂文化是以江苏宜兴为中心发源地,历经千年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体系和紫砂文化内涵。首先,紫砂是非常具有地域性文化属性的材料,以丁蜀黄龙山一脉的紫砂矿为最佳。其次宜兴紫砂泥是由紫砂矿研磨后,进行陈腐而成,因此其有着特殊的稀缺性。其中包含的天然矿物成分,使得紫砂泥呈现独特的“双气孔结构”,透气不透水,因此紫砂壶又被誉为“茶器之王”的称号。还有便是紫砂特有的质感以及天然的光泽感(尤其是泡养后),极具老物件般的珠光宝气,十分惹人喜欢。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紫砂壶的制作为全手工制作而成,其制作过程十分考验紫砂技艺师的制作工艺,以及后期紫砂壶的烧制,同样蕴含着独特的紫砂韵味。一把真正的全手工紫砂壶的制作,无疑是考验紫砂艺人的造型能力、美学修养、制壶经验等等。
中国传统紫砂艺术的造型艺术的多样性,最常见的三种为光素器、花器、方器,其外观设计不仅融入匠人对实用器的理解,更多的是融入对美学的理解以及制作落地。其次传统紫砂艺术,逐渐迎来了装饰技法的融合。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便是集篆刻、书法、绘画、雕塑于一体的“曼生壶”,曼生壶又有文人壶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将其书画印艺术留在紫砂壶的装饰上,逐渐使得紫砂开始从简单的实用器,转变为文人雅客案头的文人器,逐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寓意的词汇、金文与壶体完美结合。
随着紫砂壶外观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紫砂壶的功能进行深度融合,逐渐的紫砂壶演变为茶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紫砂壶有着“发茶”的优越性,不仅如此,用紫砂器皿泡茶还能不断激发茶香、同时保持茶汤原味,这使得紫砂壶成为茶道精神的物化表现。由于不断有文人雅士的参与。明清以来,陈曼生、董其昌等文人参与设计,赋予紫砂器诗书画印的文人意趣,形成“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传统。并且成为争相收藏的独特器皿。
紫砂壶的发展离不开生活哲学与养生内涵,其中离不开对“天人合一”的造物观,也得力于工匠,其顺应泥料特性以及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的手艺人,壶体常体现方圆、虚实等传统哲学理念!
健康行业的发展,同样使得紫砂制品得以生存的特点,便是会吸引客人的第二次来此,这以同样离不开养生文化属性的同时。这几哑巴,紫砂壶的保温性、吸附茶香特性,以及长期使用后形成的“包浆”养护传统,也同样契合中国传统养生理念。同时紫砂壶在历代的国际器物中,被西方誉为“红色瓷器”的美誉,逐渐的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符号。
总结而言,紫砂文化是其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以及茶文化的结合,其中融入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独特审美以及相对的哲学思想的艺术结晶。当然其核心在于以紫砂矿为天然材质十分健康,取自大自然。在紫砂壶传统器型的技艺传承里,看到了紫砂艺人对极致工艺与人文精神的内在追求,从而创造出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生命力的象征文化符号。
中式园林设计中,一般常用设计流程是先进行前期场地调研,再进行本次设计元素点的相关提炼,从而才开始进行方案设计以及后续的融入相关设计美学以及理念。因此本次的作品《龙吟壶》的设计手法沿用中式园林设计的流程。根据紫砂艺术的发展来看,紫砂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文人的美学修养,根据这一特点,在意向园林上,选择了国内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园林进行前期场地调研。
根据考察发现,北京大学别称燕园,其内部最大的建筑群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林徽因和她的丈夫梁思成。这两位先生是以“和谐、对称、比例、平衡”为燕园的设计原则,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创造了这一独特的校园建筑风格。因此在本次作品《龙吟壶》中,在壶身部分采用正方形壶体,其代表的平和、安宁、稳固、安全和平等,其方正的形态,与燕园的设计原则相吻合。其次正方形更具有北大的精神,其内涵为端庄、正直的人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人要光明,做事要磊落;心有正气,胸有信念,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同时方正又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发展,在北大校园中,走出了许多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他们刚正不阿、心怀大志、才华横溢、品行正直,方正不苟,正气凛然的精神始终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和一种传承。因此在壶身上敲定以正方形为基准。
在设计元素上,首先是以“龙”元素为首进行考察研究,在提梁的设计上,以二条壶体边出水的蛟龙龙首为提梁根部造型,相对而望,夸大的龙角似一道彩虹又似一条星轨向上托举起一颗明珠,犹如二龙戏珠般显得活泼自然。
同时在北大校园中发现未名湖中的翻尾石鱼,其艺术地位犹如是中西艺术时空中的一枚璀璨明珠,从圆明园到北京大学,它见证了二百多年中国近现代史的变迁。凝视这条石鱼,其身雕鳞状花纹,头部鱼鳃边的优美纹路与龙之霸气鬓角极为相似,显现一副龙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此在壶钮的设计上以翻尾石鱼为原型。同时壶钮与壶的提梁遥相呼应,可寓为鱼跃龙门之意
在壶嘴的设计上采用经典三弯流,运用壶身正方形的特征,在壶嘴方面沿用方器的制作手法,使得壶嘴更加贴合整体气质。
在整体壶身的装饰上,首先在背面运用传统泥绘堆绘工艺,将北京代表景点长城烽火墙作为参考点,同时长城烽火墙也可以对应弘扬北大校园中出来的革命历史。在正面部分融入刻绘元素,将海闻先生所提“万树争颜色、南枝更有花”镌刻于壶身,对本次作品主题升华。
作品《龙吟壶》在名字的选取上也颇有一番寓意,其中“龙吟”既表达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龙的精神,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通过本次作品《龙吟壶》,不仅仅在设计制作中,融入中式园林设计的美学表达,既运用对比以及节奏等手法加强整体的视觉效果,其次融入紫砂器皿尤其是紫砂壶作为实用器,要注重实用性,因此呼应中式园林设计的功能优先这一特点。整体作品的比例以及使用体验感大大加强。其次加入中式园林设计的文化融合属性,将紫砂文化与北大校园里的中式园林文化、精神相融合,加以紫砂壶全手工制作的独特艺术表达,将作品完美呈现。同时融入国人对精神层面的艺术追求,加入了许多美好寓意的表达。
整体来讲本次作品不仅是一次紫砂文化与中式园林设计的融合,更多的是紫砂文化这以中国传统手工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各种设计手法不断地涌入,但是经典的中式审美依旧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从中式园林设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的园林设计将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以及低调以实体化的效果表达出来。而紫砂器,尤其是紫砂壶,方寸之间蕴含着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
这对我们紫砂技艺传承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播者,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美学修养,加强对美的追求,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在紫砂的发展中,我们可以运用的元素不仅仅是紫砂相关的文化,正如本次紫砂文化与中式园林设计元素的融合,一定程度上进行的破圈。中式园林多是以大面积的造景以及相关设计点,来表达中式韵味,而紫砂文化中的紫砂壶,作为实用器,更多时候考虑到流通和材料属性以及使用属性,尺寸在方寸之间,因此更加考验我们紫砂技艺传承人。
希望我们作为紫砂传承人,能够更加深入研究紫砂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将优秀的紫砂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将中国传统紫砂文化以及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营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