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晶釉迎春瓶”中研究紫砂与水晶的多种可能性

[日期:2025-03-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来自连云港东海的天然水晶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宜兴传统紫砂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同样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传统紫砂工艺与传统水晶工艺之间有着潜移默化的内在联系。因此两者之间融合,拥有多少可能性。连云港东海水晶是国内最著名的天然水晶产地之一,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反观宜兴的紫砂,在国内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如何加强两者的联系,从而制作出不同于常规的紫砂器皿?如何利用两者的优势加强工艺之间的互相作用,为此我们通过本次作品《水晶釉迎春瓶》来进行探究。

  关键词:东海水晶文化内涵、宜兴紫砂文化内涵、传统紫砂器皿的发展,水晶与紫砂之间的文化联系。

  连云港东海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水晶之都”,是因为东海拥有着丰富优质的天然水晶资源,开采历史悠久,相关资料显示自从明清时代便开始开采。这与宜兴紫砂有着相似的历史地位,宜兴紫砂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如何将两者融合、发展可能性便具有很强的研究意义。

  在研究连云港东海的水晶时,发现其种类十分丰富,由于其庞大的矿产资源,使得可以实地考察到其各种水晶的不同点以及特殊性,其中无色水晶具有纯净透明之感,十分适合用作透明釉以及其他工艺品。其次是发晶,其内部蕴含金红石、绿帘石等针状矿物质包裹体,使得十分稀有。紧接着是包裹体水晶,由于形成条件的特殊,使其内部含有水、气泡或者相关矿物,从而使其具有非同一般的独特微景观。最后是各种彩色水晶,其内部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使得颜色各异,好不美丽。在对比其他水晶原产地中,发现东海水晶具有晶体完整度高以及高透明等优秀特点,再加上其内部多样化的矿物,使得其再加工会拥有更多可能性。

  东海水晶丰富多彩的品类,使得水晶发展迅速。那么东海水晶在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呢?

  通过对相关东海水晶的历史研究,发现东海水晶作为中国江苏省东海县的特产,它不仅仅是一种天然矿物资源。其更承载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自然界的矿物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首先连云港东海县的水晶开采与运用,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这与紫砂艺术发展的时间线类似。进入民国时期,东海水晶开采以及销售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化的产业,这一悠久发展历史,使东海水晶成为连云港特有的地域文化的标签。其次东海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水晶之都”的原因为,东海县的水晶储量占全国70%以上。而且在其开采与加工技艺的发展上,代代相传。逐渐的东海水晶产业已然成为地方的经济与文化的支柱,因此“水晶之乡”已逐渐变为东海的身份象征。更需要了解的是,东海水晶也在进行传统工艺与非遗技艺的工艺传承。其中东海水晶雕刻技法融合了南北两派的技法,其作品涵盖传统题材如佛像以及瑞兽等,同样也在尝试融入现代抽象设计。因此东海水晶雕刻技术被列入江苏省非遗名单之中,其独特的篆刻手法,充分展现了工匠的匠心精神。而且东海水晶的发展一直坚持“一石一世界”的文化理念。水晶工匠常常根据水晶天然形态的状态进行艺术创作,类似于玉石般的雕刻理念。通过雕刻匠人对每块原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得其逐渐形成独特生命力,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与思想。

  东海水晶的发展不仅存在雕刻技艺之中,更多的是去挖掘东海水晶蕴含的独特吉祥寓意以及精神象征。常被用作以辟邪纳福以及净化心灵等特殊内涵。根据水晶的外观特征,挖掘出水晶“至纯至美”的艺术追求。其中白水晶的剔透无瑕,象征着纯洁、正直的人格品格,逐渐成为文人雅士形容高洁志趣的物象表达。同时在道家自然观的认知中,天然水晶的形成于亿万年间,因此水晶又被称为“大地之泪”。侧面烘托出道家思想中,崇尚自然、敬畏天地的精神内涵。东海水晶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跨越了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思考,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创新的发展媒介,使得水晶承载了许多祈福文化、现代审美、内在信仰等多种传统人文价值。它如同一面穿梭时空的棱镜,通过历史的反馈,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文明相互融入的景象。

  不仅如此,在寓意上,连云港东海水晶也拥有着许多美好的寓意,更有辟邪纳福之意。因此更加使其贴合传统紫砂。

  在研究宜兴紫砂时,发现宜兴紫砂在矿物结构的多样性也非同一般。其中蕴含着大量石英、云母、赤铁矿等等,宜兴的紫砂在不同的矿区中所呈现的颜色也丰富多彩,常见以紫泥、朱泥、绿泥、段泥以及相关其他稀有泥料,通过不同的烧制方式,可以使各种泥料呈现不同的姿态特征。

  结合研究的连云港东海的水晶以及宜兴紫砂的特征,不难看出,两者有着非同一般的特征,如何融合便成为重中之重。

  本次创作的《水晶釉迎春瓶》便是将两者融合后的尝试,是将紫砂与天然水晶完美融合的作品之一。本件作品的胚体部分原理采用原矿紫砂料,通过紫砂匠人全手工制作而成,外观上借鉴中国传统迎春瓶为外观设计点,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器型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在釉水上的原料上采用连云港东海天然水晶为主要材料,加入长石、石英、高岭土、玉矿石等矿物材料进行精细研磨成细浆配制而成。结合用浸、喷、点等传统施釉工艺来进行对本次制作的迎春瓶精细施釉成型,通过1250度的高温进行对釉水的处理,采用氧化或者还原烧成,使得本次作品外观光泽温润,由于水晶以及紫砂的矿物质丰富,其烧制的变化也同样多种多样,其釉色在温度的促使下变化多端,层次丰富多样,整体呈现多样性,使得作品既有紫砂泥料的质感同样也有着水晶的特殊质感,温润如玉。不仅如此因为紫砂以及水晶的参与,使得本件作品具有唯一性。

  通过后续的烧制研究发现,每件物品的外观烧成皆不同,充满趣味性和唯一性,使得每件作品都具备特殊性。

  因此本次作品给予了很多创作灵感,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程中,存活下来的传统手工艺无不是融入文化特征以及相对的创新手法,因此便加强对传统紫砂器皿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如此,在外观的设计上同时融入陶瓷的设计,纵观历史的发展中,中国的传统瓷器、陶器同样拥有着很强的发展历史,因此回顾历代的瓷器陶瓷的外观,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原理不尽相同。所以传统美学的研究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在研究东海水晶和宜兴紫砂的可能性时,大多以紫砂制作胚体为主,水晶以釉水的形式加入其中。因此传统的紫砂制作工艺也同样重要,

  通过对紫砂工艺的研究,发现由于紫砂泥料的延展性够强,加上中国传统紫砂器皿多以全手工制作而成,因此器皿的多样性得以保证,在尝试对宜兴紫砂器皿的外观研究上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紫砂器皿的外观上呈现百花齐放之态,各种紫砂器皿涌入紫砂市场,为了使得连云港东海水晶与宜兴紫砂更好地融合,利用前期对两者的研究发现,其共点便是在历史发展悠远。因此在进行紫砂胚体的选择上,加强对传统器皿的研究以及学习,从而能够更好地搭配两者的关系。

  连云港东海的水晶与宜兴紫砂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发展的可能性还在不断地进行中,通过对东海水晶的研究以及对釉水的研究,去更好地发现两者之间的融入点,在矿料之间的不同特性中寻求共性的地方,从而更好地搭配出优秀且具有特点的水晶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连云港东海水晶与宜兴紫砂之间的相互融合点还有太多,任何进行对宜兴紫砂壶又或者是花盆、杂件等等,都在等着被探索,同样的如果水晶为胚体,紫砂为装饰又是如何的效果?这种种可能性都在等着被发觉以及实践,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我们将不断放慢脚步,进一步研究两者的可能性。


  作者:营林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