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砂壶外观造型的发展,在时代的发展中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迭代之中,而紫砂其独特的自然属性,为紫砂壶,以及相关由紫砂制作而成的作品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紫砂泥料的特殊双气孔结构,让其延展性得到很大提升,使得紫砂泥在制作过程中更加容易成型,为紫砂制品的外观造型发展提供材料基础,加上传统紫砂壶的制作多以全手工制作而成,因此极大加强整体紫砂作品的外观可变性,可根据全手工紫砂制作者的想法,进行多方面的创新设计改动。
关键词:紫砂壶外观造型的发展、紫砂的自然属性、传统紫砂全手工工艺、创新设计。
中国传统紫砂壶外观造型的发展经历了从实用性转变为增加艺术性、从朴素的制作元素转变为多元化外观演变。在这样的紫砂壶外观造型的发展中,融合了紫砂创作者的智慧以及对技艺的成熟、融入了文人审美与当代时代文化的特征。在紫砂壶的外观造型的发展上,共经历四个阶段。既宋元至明初的紫砂发展萌芽期,其特点为造型粗犷,常以模仿历代日用陶罐或金属器皿的外观造型,讲究作品的实用性,从挖出宋元时期的紫砂残片便可看出这一特点。到了明中后期,紫砂壶的外观设计文人开始介入设计,推动紫砂壶从“单纯的器”到“含义艺术表达”的转型,其中经典器型为时大彬改良制壶工艺,创圆器制作风格,整体比例严谨,线条流畅。还有便是开启紫砂壶仿生造型开始的供春壶。到了清代,紫砂壶的外观造型设计迎来了鼎盛期与多元期,其三大流派的出现,有仿生写实为设计点的陈鸣远,还有融入文人书法篆刻艺术的陈曼生,他的曼生十八式,造型简洁如文人画,充满文人风骨。还有的便是注重筋纹对称构成的邵大亨,其创作的“八卦龙头一捆竹”,壶身的处理上如同瓜棱一般,工整精美。紧接着在紫砂壶的外观造型发展中,逐渐进行工艺突破,常见的以薄胎技术、泥绘装饰等等,都十分广泛地应用在设计之上,其中壶钮、壶盖设计更精致。到了20世纪至今,现代美学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大批影响紫砂壶外观造型设计的紫砂艺人,顾景舟的提梁壶、吕尧臣的“绞泥壶”、蒋蓉的“荷花壶”都是融入自身对紫砂壶的理解。在紫砂壶的外观造型设计上,其核心造型类别分别为光素器、花器、筋纹器为主,目前又添加了现代器这一突破,既在紫砂创作中融合抽象艺术或者相关装置艺术,例如在本次设计的《星际壶》中便是属于现代器,融入了自身设计理念。随着文人审美的不断进步,使紫砂赋予了“雅器”的特殊身份,通过对紫砂工艺的革新发展,将制作出的紫砂充分区别于常规的紫砂器,不仅满足时代需求,到茶方便同时融入现代文化,推动现代年轻人爱上紫砂文化。因此我可以看出紫砂壶的造型宛若一部历史,一部“通过泥土与人文内涵对话”的历史。其魅力在于既扎根传统工艺,又不断吸收时代养分,逐渐形成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载体。
研究紫砂壶造型的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就必须得加强了解紫砂的自然属性和其制作工艺。
在研究紫砂的自然属性上,我们可以看到其蕴含的大量矿物成分,且结构复杂。首先便是其多元化的结构,紫砂泥本质上是铁质黏土质粉砂岩,其中蕴含石英、高岭土、云母、赤铁矿等结构元素,富含各种铁、硅、铝等微量元素,再加上不同矿区的紫砂泥料的自然成分不同,使得宜兴本地拥有独特的泥料种类,为紫砂器皿的制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研究紫砂的烧成外观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泥料在烧制前后的外观色泽是不同的。这便是紫砂为“五色土”的来源,紫砂泥主要分紫泥、红泥、绿泥等等,在不同的紫砂泥料搭配不同的烧制条件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以及不同的自然纹理。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烧制温度得以很大程度的控制,使得紫砂制作者可以更具进行紫砂泥试片的烧制实验,来加强为未来烧制成果的预期的判断,可以更好地贴切作品的外观设计。
在研究紫砂的制作工艺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传统紫砂以全手工制作而成,主要以手工拍打、镶接等传统技法。传统紫砂工艺一般都是以手工为成型方式,讲究以手塑形,以心传神的这一观点。通过打泥片、围身筒、拍身筒、明针、细节雕琢不断地完善中国传统紫砂外观设计,使得方寸之地的细节。在进行壶嘴与壶把的创作时,要注重对细节以及外部的信息进行明确。在传统紫砂工艺的全手工制作之中。首先,便是手工搓制泥条,塑出“三弯流”或者“一弯流”等造型,壶嘴通常根部较为粗而壶嘴尖端细,这样便可保证出水流畅。其次,壶把需与壶嘴进行对称设计,同时需要比例遵循“壶嘴、壶把、壶钮三点一线”既三山齐这一设计要求。紧接着是壶盖的测试以及与气密性的研究,观察盖板与壶口,观察师傅如何纹丝不动,但是旋转时阻力均匀,倒水不溢。在壶钮的设计上讲究实用性如桥钮以及具有美观性的。又因为由于紫砂泥其特殊的物理特征,使紫砂泥料可塑性高,因此在紫砂壶的外观设计上具有极大的优势。
回归本次设计的紫砂作品《星际壶》,采用原矿紫砂泥全手工制作而成,在制作方式上采用镶接手法为主,整体以星辰为主要设计元素。在设计前期抓住以星辰为思考点,加上五角星本身在我国也一直有着别样的意义,因此利用头脑风暴法,加强整体外观设计的可行方案的敲定。遵循实际的制作工艺以及紫砂泥料的特征,在以长期紫砂壶的使用体验的研究,最终敲定《星际壶》的作品落地方案。
在壶身部分,以五角星作为参照物,壶身上下以两片五角星形状的泥片为上下底,上下呈现递减姿态,在视觉上更加拉长整体的协调感以及趣味性,而四周以十片相同的泥片镶接,整体再以全手工制作方式进行创作处理,使其镶接处过渡自然,整体呈现近大远小之势,壶身处在以拍打的方式,加强壶身的线条感以及肉感,使壶身更加饱满。
在壶嘴的设计上沿用相同的元素点,以五片泥片进行拼接呈现五角星之态,采用一弯流的壶嘴,使出水爽利的同时呼应整体壶型。壶把在设计上与壶嘴遥相呼应,以五角姿态呈现端把,但是在设计上加上飞檐的设计手法,加强整体的线条感,使得整体器型稳重的同时加以舒展感,观感更为舒适。在壶盖的设计上,顺应主题,以五角星为装饰点均匀的装饰于壶盖之上,在口盖的处理上为圆形,加强其实用性,投茶便捷。而壶钮则以雕塑创作手法,以五角星的形态置于壶盖之上,呼应上下,相得益彰。纵观整体壶型,在外观上不仅兼顾了传统紫砂的创作手法,在设计上打破了传统器型的常规性,以“五角星”为整体的中心设计元素贯穿整个壶身的每一处细节。在设计中,并没有忽略紫砂壶作为实用器的这一特点,在设计中加强其实用性以及相对的协调性。因此本次紫砂作品《星际壶》在外观上勇于打破常规传统紫砂壶的外观特征,同时又融入本人对紫砂实用器的理解,使得整体壶型既充满雅趣又充满实用性。
因此在进行紫砂器皿的外观设计之时,要加强对紫砂泥料特征的学习研究,进行有关的泥料特性实验,从而加强对紫砂泥料特征的理解。不仅如此,加强对传统紫砂制作工艺的研究练习,可以更好地将设计的紫砂作品呈现出来。
紫砂壶外观的造型发展的主要特点便是要兼顾其作为茶器的实用性以及文人气,紫砂壶能从众多紫砂作品中脱颖而出,一定程度上是结合了历代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因此在现如今的经济快速发展,让许多年轻人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因此如何结合自身的美学理解以及对紫砂的了解,创作出新的作品至关重要。
最终结合紫砂这一材质具有的独特传统文化气息,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研究,艺术都是相通的,纵观中华文化历史,每一个时期都有其显著的作品特征,作为传统紫砂技艺传承者的我们,更应该肩负起责任,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为紫砂器皿的外观发展增添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创新力量。从传统工艺以及传统文化中来,但不拘泥传统,勇于发展新观点、新想法,这样方能将紫砂壶外观造型发展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作者:营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