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仙馆高寒地,孤梅石罅生”,十个字就将梅的坚毅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心生敬意,这就是诗文的艺术力量。以此为灵感创作的紫砂壶“石梅”,以一壶之力再现了这句诗的情境。其壶身借鉴了传统经典名壶“柱础”的形制,以此呈现“石”之情景,壶身上配以梅花的陶刻,形制与装饰的结合生动形象地打造出了“石梅”的诗意之境,给人“孤梅石罅生”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紫砂壶;石梅;柱础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这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写着梅的美、咏着梅的洁,带着我们走进寒冬腊月中梅依然傲然绽放的情境中,感受着梅的美丽、高洁、坚韧、不屈。这种通过艺术作品,带给人精神力量,这就是艺术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自古以来,梅以其高洁的姿态、坚毅的品质成为我们的精神象征,常常出现在艺术作品中以自喻或赞人。以梅为题材进行创作的紫砂壶不少,比如梅桩壶、梅报春、梅花周盘壶等。正如那一首首写梅的诗,都是写梅,却有其独特的韵味与意境,同样以梅为素材的壶作,“石梅”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诉说着梅的清雅之形、幽远之香,也演绎着紫砂壶形态之丰,造型之美,这是“石梅”的艺术感染力,也是紫砂壶艺术创作的魅力。
作为以梅为题材的紫砂壶艺作品,目前有梅桩壶、梅报春、梅花周盘壶等经典名器,“石梅”在延续着梅之精神的同时在造型上另辟蹊径,以元素的拆解再融合这种艺术方法进行创作,这种方式不仅新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极富意趣。“石梅”之石,象征着坚定和坚固,“石梅”之梅则象征美丽和坚韧,通过这个壶名,我们便能感受到这把壶所要传达的“仙馆高寒地,孤梅石罅生”的坚毅。那么怎么样才能把这一意境通过意象生动又形象地表达出来?“石梅”这把壶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答案。
一、壶体形制——石
初看“石梅”,这把壶的壶体的形制显然并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传统经典名器,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结构,是作者的创新设计,给人们较为新鲜的视觉体验。不过细细观之,又有着一些熟悉的亲切感,这是因为“石梅”的壶身的灵感取源于我们常见的一款经典传统壶——“柱础”。柱础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其独特的造型灵感来源于古代建筑中用来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这种垫基石被称为柱础,俗称磉盘。以柱础为灵感创作的“柱础壶”,象征着稳定与平衡,也寓意着中流砥柱栋梁之材才。似圆石鼓凳,上小下大,腰间微敛,短流,嵌盖,这是“柱础”这把壶壶型的基本特征。对比“柱础”与“石梅”,我们可以看到,“石梅”的壶身的确有着“柱础”的身影,这是取长于“柱础”较好的观赏性,同时延续了“柱础”作为中流砥栋梁之材之才的祥瑞意义,给作品增加了看点,也丰厚了文化底蕴与祥瑞氛围。同时,源于垫基石而来的“柱础”本质上是石的表达,这也是“石梅”中“石”的情境的由来。当然,“石梅”之所以能给我们新鲜的视觉体验,这是因为它对“柱础”只是有所借鉴而不是生搬硬套,可以说是壶体的每个局部都做了改良,特别是三角底的设计非常巧妙,一方面,这把壶的壶身形制上窄下宽,且下腹又凸显圆润,这样虽然有着饶有看点的观赏性,但是在视觉上是下沉的,如果不做其他的补救,比例上就是不协调的。而三角底化拙为巧,让这把壶更有立体感,且均衡且优化了整体的比例,提升了作品整体的欣赏性;一方面,三角底的加入可以说是与“柱础”完成了壶式上的切割,这样人们的第一眼并不容易发现“柱础”的存在,却会有种熟悉的亲切感,这是比较有趣的看点,让人想一探究竟,并且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鲜明的造型特色。
二、壶身装饰——梅
“石梅”之梅的呈现采用了陶刻的技法,这是紫砂壶艺创作中常用到的装饰艺术。自清兴起陶刻以来就兴盛至今,这种集书画于一壶的装饰艺术,充满了文人气息,与紫砂壶的气韵非常契合,被陶刻了的壶艺作品不仅更加的古韵悠然,文化底蕴也更加的浓厚,是深受人们推崇的装饰艺术之一。“石梅”作为一把体现石之坚韧、梅之高洁为主题的壶艺作品,采用以篆刻为表现特征的陶刻是最能凸显主题情怀与精神的装饰方法了。如图所示,“石梅”这把壶的壶身上陶刻的梅花,老干曲折向上,新枝劲挺交错,梅花姿态各异,有的怒放,有的含苞,有疏有密,可谓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颇有王冕《墨梅图》的味道,单是这一幅梅图就已经耐人寻味了。这种非常自然的画面感的表现与纯熟老道的刀法是分不开的,在单刀与双刀交错间提升画面质感,凸显梅图之神韵,陶刻之魅力。这幅梅图的妙处还在于它在陶刻后进行了描黑处理,这样与黄色的壶身,是合理而又鲜明的色彩搭配,既给人舒适的视觉观感,又明显地突出了陶刻,像是一幅咏梅的水墨画,壶与画交相辉映、相映成趣、意境悠远。以“石”为灵感的壶身上,刻满了绽放着的梅,至此,“石梅”就有了生动的情境,“孤梅石罅生”也就跃然眼前。
总结,“石梅”在创作中将石与梅进行了拆分,以“柱础”来体现石的意象,壶上再陶刻梅花,以此进行情景的融合,从而构筑“孤梅石罅生”的情境,梅的傲骨、高洁、坚韧便有了具象化的表达。这种通过壶体形制与壶身陶刻两方面的结合共同演绎的创作手法不仅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石梅”这一主题,也构建了独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讲述着紫砂壶艺创作的当代风采。
作者:陆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