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当代优秀玉雕作品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揭示了玉雕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我们能够深入体会并发掘其中的经典文化元素,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他们结合时代特色进行创新表达的独特方式。这种创新不仅展现了当代玉雕艺术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和故乡情结,也体现了他们突破传统与局限的勇气。他们以对国潮的热爱跨越时空与传统对话,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昂扬志向。
关键字:传统文化 玉雕艺术 创造性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都在飞速发展。近年来,国潮风如汹涌澎湃的浪潮席卷了年轻人的消费市场和文化生活,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到2023年,国潮市场规模已达到2.05万亿元,且同比增长显著。国潮元素(经典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玉雕艺术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恰好受到了这一代年轻人的喜爱。
当代艺术品的标准也在与时俱进。孙周兴教授提出当代艺术品的三个标准:一是奇异性,即创新、创造和人类的奇思妙想;二是介入性和事件性,艺术应具有社会改造力,其道德性要求合理;三是接受性,即作品需要被市场接受,这也是艺术品成功的条件。通过对当代优秀玉雕作品的设计、创新和创造进行分析,我们也能发现这些标准的存在。经典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玉雕艺术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就了当代玉雕作品成为艺术品的标准。创作者和鉴赏者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都在当代玉雕艺术品中得到了体现。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国画、诗歌、书法元素
中国画是人类艺术的瑰宝,它以线条造型,风格侧重于表现而非再现,侧重于写意而非写实。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够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诗书画合为一体,是中国画的完美情境。将诗书画转置玉器雕刻中并非现代才有的创举,而是由明代苏州玉雕大师陆子冈所开创。他可谓是前追古人,后领来者的划时代人物。陆子冈赋予了玉雕以文人的内涵,将诗书画艺术融入玉雕艺术中,使玉雕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到了当代,技艺的创新、材料的巧用等各方面条件都为诗书画在玉雕上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其更加多样化,并形成了玉雕师个人的独特风格。苏州玉雕大师曹扬酷爱山水,多年的书画素养使他对玉牌的处理游刃有余。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国画的意境,还融入了透视和光影的表达。例如,他的作品和田墨玉《江月映人》创意取自唐代张若虚的诗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构思设计中,他运用透视手法,以简练的点、线刻画表现江畔夜色,画面辽阔,天地旷远,在虚实明暗的对比中体现出强烈的立体感与空间感。
再如苏州玉雕大师庞然,他认为一件好的玉雕作品在设计之初就要把中国的传统元素考虑进去,对中国传统的理解越深,设计出的作品才会更有生命力。他的作品青玉《吴门逸韵》以玉为纸,在青玉套牌上临摹“明四家”的画作。他以刀代笔,用轻重、深浅、角度不一的阴刻手法表现春、夏、秋、冬山水景色画的气韵生动,层次远近分明。这两位玉雕大师都具有深厚的中国书画功底,他们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用新的表达方式展现给世人。
(二)传统题材、人物、故事与虚实结合、抽象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国际社会公认中国的古代文明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其传统文化题材丰富多样。传统玉器的题材也非常丰富,包括花鸟类、动物类、人物类、图腾类、山水类等,但传统表现手法偏于写实。当代玉雕大师们大量运用虚实结合、抽象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在“古今中西”之争中,国人往往陷入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关注,认为抽象玉雕受西方抽象雕塑的影响。然而,我认为这只能算作部分影响因素。在孙周兴教授的《艺术创造神秘》一书中,他提到潘氏父子的“拉开距离说”。孙教授认为,首先应反对一体化或同一化,保持个别性和特殊性,实现和而不同、和谐而又分别的关系。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抽象的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并且在雕塑艺术作品中早有体现。西汉时期的艺术风格奔放、自由多变,展现出大汉雄风,为中华民族史开辟了一个灿烂的时代。汉武帝的爱将霍去病墓地上的石刻群就是这种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这些石刻群都以大块巨石雕成,集中体现了汉代艺术的特点,即运斤成风、奏刀成趣、随石赋形,大气磅礴。汉代的工匠们毫无顾忌,充满即兴的豪情。例如,“石虾馍”是一块圆浑的大石,上端有一条白色的暗纹,工匠利用它雕刻成虾蟆的脊梁,石尖上随意凿几个圆圈作为眼和嘴。墓前的跃马则更为动人,工匠利用一块三角形巨石本身向前冲刺的感觉,刻出了一个强悍有力的马头,在三角形里再刻出一对屈膝跃起的巨蹄,身子和后腿只是随刀刻画寥寥几笔以达意,因为总体的石势和点睛之处已经神形具备了。这组石雕群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理解和尊重,以及雕刻师即兴式的用刀胆魄。这种审美风格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哲学思想密切相关。汉高祖的宽和政策、文化的雄放活泼以及道家思想的“顺于自然,天人合一”等因素,必然会产生霍墓石群这种相应的审美观点和艺术手法,达到了“虽曲人作,乃似天成”的境界。此后,这种审美风格又影响到中国的木雕、竹雕、根雕、太湖石等艺术形式,中国画也早已掌握了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描绘意境美。
在当代优秀的玉雕作品中,运用虚实结合、抽象的表现手法创作中国传统题材、人物、故事的作品比比皆是。苏州玉雕师王一卜专注于佛造像,儒释道文化早已融入他的血液。他欣赏宋元水墨的空明幽淡,将佛像与山水意境相融,并创新出“曲水雕”法。他或以摩崖之态,或循光影之理,雕刻佛像,回归玉石本身之美。远观其作品,整体如同自然山峰怪石,巧妙地利用天然玉质、皮色,结合“曲水雕”的起伏多变,如道路、长河、远山,再加上光影的利用,从雕至未雕,从相到无相,开辟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国传统人物故事数不胜数,玉雕大师们善于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如老子、王阳明、孔子、关公、财神、济公等。他们的作品运用虚实结合、抽象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加神形兼备,带有神秘色彩和独特的审美效果。
(三)茶艺、青铜器、建筑等元素
有追求的玉雕师都有自己偏好的玉雕风格。与传统玉雕作品相比,当代玉雕师敢于尝试突破,将艺术跨界结合,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艺、青铜器、建筑等元素都蕴含着独特而深沉的文化内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青铜器是我国独具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工艺美术品。虽然用玉来仿制商周青铜礼器在明清时期就已出现,但将现代布局设计渗透到青铜器玉雕作品中的创新之举,是由马宏伟老师完成的。他的作品紧扣青铜器文化气质,以青铜器的基本造型为基础,但并非纯粹模仿。他以玉器呈现青铜文明,创造出典雅尊贵、刚柔并济的玉雕艺术,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建筑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那个民族、那个时代文化整体的一种艺术物化表现。如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挖掘中国古建筑所处的时代、民族、地域的广阔文化背景,就会发现这些建筑都是其文化内涵的真切反映。例如,杨曦老师的作品《园林》和《秋雨江南》,将中国江南园林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很高地位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以玉器的形式呈现出来。他将传统技法、内涵与当代线条、审美融合到了极致,这不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对家乡的情怀,更是江南之美在他心中和作品中的生动体现。
三、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怀
身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是生在骨子里的。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玉雕作品中,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对民族情怀的深刻体现。
当代玉雕艺术工作者和鉴赏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不仅体现在他们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上,更体现在他们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上。他们用对国潮的热爱跨越时空与传统对话,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昂扬志向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这种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怀,不仅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当代玉雕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四、结论
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玉雕艺术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体现了艺术的创新,也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转化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玉雕艺术工作者不仅在技艺上有所突破,更在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们用玉雕作品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艺术创造神秘》.孙周兴著.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1 ISBN 978-7-100-19487-7
【2】《艺术欣赏教程》.杨辛.谢孟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8 ISBN 978-7-301-24239-1
作者简介:
钱建锋(1983-):姑苏区琢玉坊玉雕工作室,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高级技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姑苏宣传文化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玉雕(动物件)设计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