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核雕,佛教题材,创新思路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已经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播和文化融合,发展至今佛教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各种佛教文化物象作为佛教教义的重要宣传载体,被广泛运用于民间各类材质的雕刻艺术中。在核雕的众多题材中,佛教题材一直是经典的传统题材,核雕的佛雕造像凭借其小巧玲珑、精致细腻的特点以及便于携带、随时可供瞻仰的优势而更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佛教题材也利用核雕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得以生动再现,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核雕的传统题材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现代核雕艺术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雕塑审美和技法,这种创新丰富了核雕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进一步提升了核雕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价值。在核雕佛教题材的创作过程中,我们核雕从业者不仅需要对佛教文化有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还需要掌握精湛的雕刻技艺,才能将佛教人物的神韵和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
然而,我们在核雕佛教题材的创作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例如怎样在有限的果核空间内巧妙地构思和布局佛教人物与场景?结合运用什么样的雕刻技法来表现佛教人物的神态和情感?以及如何在作品中保持传统韵味但又符合现代审美?这些问题关乎核雕创作的技艺层面,更涉及我们从业者对佛教文化和艺术审美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一、佛教题材在核雕中的表现
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影响深远,自传入中国以来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传统民间工艺如玉雕、核雕、刺绣等,均能在传统题材中看到佛教题材的身影,佛教题材融入传统工艺中,是信仰、艺术与工艺的三重共鸣。核雕作为传统雕刻技艺,也广泛地运用了佛教题材,如观音、达摩、罗汉、弥勒等,这些传统题材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也是核雕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直到现在仍然是核雕主要的传统题材。
以常见的观音形象为例,观音形象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观音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笔者设计创作《送子观音》这件作品的过程也是在雕刻中获得宁静与慈悲的心境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创作任何题材的作品时应该遵循步骤,比如在设计雕刻形象的步骤开始前,首先要对设计的题材形象和历史有了解。观音的审美形象自传入中国以来,在本土文化的影响与融合下渐趋中国化,唐代以前的观音以男相居多,在唐朝以后就从男相转变为女相,神态表情更具有人情味,运用到民间工艺中的形象更为多样化。核雕作品中的观音形象通常身着长袍、仪态优雅,带有亲切慈悲之感,笔者在设计《送子观音》时具体参考观察了唐、宋、明、清各个朝代观音形象的不同特点,在融合了绘画、木雕、玉雕、石雕等多种民间形式作品中的观音形态风格之后,最终决定从多种雕刻门类中汲取元素。当代核雕爱好者偏向于对佛像的外观审美进行人性化的解读,尤其是随身携带的摆件、挂件、手串等,不宜过于肃穆严厉,也不能是庙堂式的刻板偶像,而应反映出真、善、美的理念。因此笔者在设计形象时致力于将观音形象营造为美而不俗、大度雍容、婉约慈祥的形象,突出脸部神情的塑造,并将动作和服装进行搭配,给予送子观音动态的灵气。
二、佛教题材的雕刻手法
核雕在塑造佛教题材时多用传统技法,浮雕、圆雕、透雕是核雕常用的雕刻技法,更加生动逼真地呈现出佛教人物形象和神态。佛教题材着重刻画造像的表情神态,笔者在创作时先将观音的五官进行初步定位,五官的定位是人物面容塑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成功的人物题材雕刻一定具备合理的五官比例关系,五官位置的确定是为接下来的精细雕刻奠定基础,确定好眼睛、耳朵、鼻子、嘴唇的精确位置,先用刻刀浅浅勾勒出五官整体的轮廓,才能进行眉眼等方面的细化。
除了五官位置的确定,笔者在雕刻过程中还注意把握观音身体各个部位的比例关系,人物的头、躯干、四肢分别定位在橄榄核的哪个部位、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都需要提前确定。核雕是做减法的雕刻技艺,如果事先没有确定好,整件作品都将前功尽弃。核雕作品的小巧精致是其魅力所在,但同时也给细节处理和工艺精细度带来了极高的要求。
细节的处理在核雕过程中至关重要,我们要在有限的空间内精心刻画出人物的表情细节,才能展现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佛教题材的雕刻要求核雕从业者具备精湛的技艺,还强调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例如送子观音的头发丝并非浅刻两三刀就能体现,必须一刀一刀耐心雕刻才能塑造出头发丝纹理的效果,在细节上追求完美才能让作品达到艺术的极致。
笔者在雕刻送子观音手腕部分的佛珠时进行了镂空雕刻的技法,将佛珠与身体部分之间的部分挖空,营造佛珠随动作飘动的效果,但这一步骤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佛珠断裂,整件作品就会前功尽弃。对衣襟褶皱的细节刻画也注重动态感,衣物的褶皱部分根据观音的动作产生,细节、动态、人物神情,这三个方面都要做到极致,才能让观众具体感受到送子观音神态的祥和、慈悲和庄严。
三、佛教题材的文化意义
佛教题材体现出的文化意义不仅在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生动的艺术形象上,更在于作品表达出的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佛教造像的文化意义深远而广泛,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的象征。核雕以细腻的雕刻技艺塑造佛教人物的形象和神态,在文化意义方面向观众传达了佛教的教义和理念。佛教核雕既满足信众的信仰需求,又通过艺术化形式向人们传递了修身养性的哲学思想,并寄托了美好的祝愿。
佛教题材所承载的教义和理念通过核雕形式能够传达出来,例如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等,这些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欣赏和感悟这些核雕作品时能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文化的精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这些理念,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四、结语
作为核雕传统题材中的常见题材,佛教题材体现了民间传统工艺和宗教信仰的融合。
我们核雕从业者根据审美潮流的发展,也在探求传统文化的创新,找到传统题材和现代审美的平衡,不断探索佛教文化的现代表达,创作出更加富有精神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同时有利于这一古老艺术在方寸橄榄核之间焕发新生。
参考文献:
[1] 袁牧:试析核雕艺术的当代嬗变,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第02期,47-52
[2] 于承孝:浅谈核雕创作及艺术价值分析,天工,2018,第04期,86
[3] 徐静:核雕的艺术价值与审美,雕塑,2018,第01期,72-73
作者简介:
浦莉亚,工艺美术师,擅长苏作仿古题材和佛教题材的创作,在传承传统的技艺的同时加入自己的创新解读,作品获工艺美术各级奖项,受到行业内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