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紫砂壶;茶文化;竹文化;龙文化;中华文化
一、紫砂壶蕴含丰富的中国茶文化
中国的民族性自然谦和、包容开放,不注重形式。茶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在饮茶时没有任何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随性而为,这也就如紫砂壶一般,身形圆润、光滑,形态各异。《茶为国饮》中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饮茶文化内涵以及茶艺之道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简朴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紫砂壶作为茶具,具有了更高的文化气息,虽紫砂壶不比金银铜器,但是正因其简朴自然的特点,深受文人的喜爱,更好地诠释了“我辈岂是蓬蒿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品质,彰显了紫砂壶不为世俗污染的个性。
中国人不经常高谈茶道,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是有着很大的崇高与尊重的意味。就正像紫砂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一样,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紫砂壶与中华民族相结合,紫砂壶的形状受着中国人一贯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所支配。中国茶艺的精髓是“顺其自然”及“致中和”,而紫砂壶圆器以吸收曲线之美,壶体饱满圆润、顺其自然、温婉流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开放包容、有容乃大,在紫砂壶的创作中合理吸收外来文化,顺其自然,通过很多“只可言传,不可意会”的特点来通过意象化的表达,使得紫砂壶更具有朦胧美、艺术美,就像茶艺一样,只可以自己体会其中深意。茶气缥缈无形,而紫砂壶有形,形成对比,虚虚无无、虚无缥缈,使人捉摸不定,这也是诸多文人雅士沉醉于紫砂壶的魅力所在。
二、紫砂壶蕴藏独特的竹文化
美好祝福,吉祥如意。在一把壶的方圆之间传达美好的希望与祝福,也是紫砂壶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例如《祝福壶》最为出色之处是从壶流处伸出一枝气势雄浑的竹叶,使紫砂壶器更加显得古朴雅韵、灵动内敛;壶把也选用竹段造型,自然、挺拔、清秀,自古以来,竹品性高洁,昔有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有《竹石图》汇入文人眼中,现寓竹于《祝福壶》的设计中更显清雅,使人感觉似有古风徐来。
“竹”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便是一种品性高洁的植物,特别是在宜兴这样一个竹的世界,竹更是为人们所喜爱。翠竹幼时被称为竹笋,在经历了寒冷的冬天之后,竹笋悄悄在地面上露出尖尖。在春雨过后,竹笋就很快地破土而出成为翠竹,这时竹子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充满了生机,蓬勃向上。在暑尽寒来之时,竹子仍然翠绿,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喜迎风霜雨雪,不惧岁月长,一年又一年,赋予竹子无尽的生命力。紫砂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以竹来作为装饰,赋予了竹子独特的文化意蕴。竹和“祝”为谐音,象征了美好的祝福,因此此壶称为《祝福壶》也是水到渠成。竹子里有“平安竹”“富贵竹”等,都代表了中国劳动人民寄希望于美好的竹子上面,呈现出渴望安居乐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平安喜乐、家财万贯的美好寓意。
三、紫砂壶与龙文化密不可分
在古时封建社会,统治者信仰龙,能登上帝王宝座的天子都自称是真龙天子,这样就可以被百姓相信,被人民拥护。人们熟知的关于龙的神话故事有《画龙点睛》《哪吒闹海》《日月潭》等。据《尔雅翼》中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一记载使人们对于龙的样子有了大概的了解,这一描述提高了人们对于龙的好奇,几乎集齐了大部分动物的特点,增强了对龙的敬畏之心。
自古以来对龙的记载,对于龙的描述也是近乎神奇。而紫砂壶上面的龙腾图案也是按照传统文化中龙的特质描述来进行刻画的,赋予了紫砂壶神化的特点,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紫砂壶的审美价值,人们在看到有龙腾图案的紫砂壶时,往往会被其严肃、威严的形象所折服。人们通过对紫砂壶龙腾图案的描绘,大大增强了紫砂壶本身的艺术价值,创新了原有的艺术价值,丰富了陶艺人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本就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此举更是为文化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使紫砂壶走出国门,弘扬中华龙文化,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向心力。
在紫砂壶上描绘龙腾图案作为龙文化的载体,同样也具有一定的神性,具有自强不息、无我利他的精神。不管从古到今,龙文化都承载了巨大的文化精神,促使一代又一代的人砥砺前行、不断奋斗。
四、总结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底蕴,更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作为新时代的紫砂艺人,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守好本心、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才能创作设计出更优秀的紫砂作品,为古老而又现代的紫砂壶艺增加一抹亮丽的文化色彩……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刘汝醴,吴山.宜兴紫砂文化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5]吴亦涯.壶说新语——紫砂艺术的现代语言[J].江苏陶瓷,2019(1):10-11,14.
[6]史文洁.考析德艺双馨的紫砂“祝福壶”[J].江苏陶瓷,2015(06):57,60.
[7]王志慧.从“龙”图形艺术论中国民族文化意蕴[J].饰: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版,2007(03):4-5.
作者:周淑媛